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失去特攝怪獸的魅力,從劇本到動作都令人失望至極的劣作——《哥斯拉 II:王者巨獸》(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


    對我等怪獸特攝片迷來說,《哥斯拉 II:王者巨獸》(Godzilla: King of the Monsters)自是本年度最令人期待的電影,可惜,這也許就是全年最令人失望的作品。上集《哥斯拉》(Godzilla,2014)尚算局部可觀,今集不單故事拙劣,演員無甚表現,就連所謂刺激壯觀的巨獸激鬥,也拍得一片凌亂,穿怪獸皮套打鬥的日式特攝美學,只怕是一去不復回了。


    其實這個故事真的疏漏得令人尷尬莫名,不知從何說起。《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Avengers: Infinity War,2018)中薩諾斯(Thanos)為使宇宙回復秩序、減少搶奪和浪費資源,不惜集齊六顆無限寶石,犧牲一半人口,其理似通非通(戲外倒確實引起不少哲學思辯,但值得一提的是漫畫原著中薩諾斯消滅一半人口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為了取悅死神),但觀眾姑且都接受信服;《哥斯拉 II:王者巨獸》的女科學家難忘喪子之痛,不惜喚醒十七隻傳說巨獸,破壞人類城市、踐踏無數生命,只為保護地球環境、回復理想生機,觀眾卻感到無比荒謬。同是回應真實世界現狀的「虛構恐怖主義」,兩者有這麼大的差異,自是因為人物描寫有別。漫威(Marvel)花了十年鋪墊,而終極敵人薩諾斯在《無限之戰》幾乎是主角地位,聚焦寫出其個人魅力與偏激思想,觀眾易受落;米高德格堤(Michael Dougherty)承接上集故事,自編自導,但上集群星拱照卻皆只匆匆過場的寫法,本集依然不變,觀眾對整個怪獸世界觀還未清楚,突然還要看女主角(其實她的戲份不比其他人多)加入恐怖份子,跳躍太大,就無所適從了。


    日本東寶的哥斯拉故事雖然常有神奇武器和對抗巨獸的特殊組織,都非現實之物,但基礎還是建立在真實世界的;傳奇影業這個怪獸宇宙(MonsterVerse)已拍到第三部,大家對「君主」組織(Monarch)的目的、架構、幕後人物等背景仍是莫名其妙,泰坦巨獸(Titans)的設定既要聯繫虛構科學(說地球遠古是高輻射環境,孕育出巨型怪獸——這當然是沒甚麼道理可言的),也欲連結各地神話(十七隻巨獸中就包括了「利維坦」,但故事不了了之,沒有發揮),但全都不完整,哥斯拉作為對原子彈和核能的恐懼的象徵(也包括對神秘海洋的敬畏、二戰喪生者的陰靈等等,但荷里活當然不會繼承),如今與其他泰坦巨獸一同化約為地球修正補救自身的產物,儘管在日本版偶爾也有這樣的意思,但最後的畫面淪為受眾獸行禮膜拜「中二病」怪獸之王,就太好笑復可悲了。


    荷里活一直想拍怪獸大亂鬥,但九十年代的特技片即使再天馬行空,還是想守著科學、科技大國「與幻想不同」的界線,是以《哥斯拉》(Godzilla,1998)刻意走與日本版不同的路,結果「大蜥蜴」的造型無疑比直立巨龍「科學」(相對啦),卻遭影迷鄙棄怒罵。千禧年後荷里活與其說是開放接受不同創作文化,倒不如說是重新發掘了奇炫科幻、秘史魔法的吸金力,故陸續直接將在電玩遊戲和動漫小說的設計搬上銀幕(如今天如果再拍《街頭霸王》,應該就能看到波動拳對音速手刀,而非當年荷里活真人版的半寫實風格鬥了),而《悍戰太平洋》(Pacific Rim)系列商業上的成功,更創造了超級巨獸世界的條件,可是《悍戰》始終以特技和動作為主,世界觀相對簡單,拍哥斯拉若只聚焦於巨獸群鬥,無疑是買櫝還珠了。


    事實上,「怪獸大戰爭」雖然源自昭和年代哥斯拉的創意,但那已是該系列逐漸走下坡的表現。初代《哥斯拉》(Godzilla,1954)是特攝電影里程碑,總入場人次達 961 萬,數字驚人,到《金剛決戰哥斯拉》(King Kong vs. Godzilla,1962)達至 1255 萬人次的頂峰(其時日本人口約九千多萬),其後拾級而下,開始大堆頭的群獸故事,但哥斯拉、三頭龍、摩斯拉和拉頓初次死鬥的《怪獸大戰爭》(Invasion of Astro-Monster,1965)已跌至 513 萬人,不久十大怪獸肆虐全球大混戰的《怪獸總進擊》(Destroy All Monsters,1968)更跌至 258 萬人,終至七十年代降至不足 100 萬人,遂停拍十年,才在八十年代中捲土重來。成績不佳,當然有很多因素,特攝片競爭越來越激烈非哥斯拉再能獨大、距離二戰越遠象徵力量也越弱、經濟飛升市民娛樂日豐不信末日將至,等等等等,都很關鍵,但不能否認的是哥斯拉故事拍得越來越不濟,明顯轉為兒童向,並只能靠一場又一場的怪獸打鬥充撐情節,哥斯拉「人性化」得最後甚至出現搞笑藝人化的動作,如今看來著實搔頭。可是,在美國觀眾眼中,巨獸亂鬥、全球破壞、人性化怪獸等元素,卻是大呼過癮,《哥斯拉 II:王者巨獸》升級包裝,骨子裡不過仍只著眼於這些感官刺激之處,只是想將《怪獸總進擊》和《怪獸大戰爭》重拍一遍而已。


    平成年代哥斯拉重新塑造了哥斯拉的形象,回歸初代核武象徵的恐懼、重視人類故事的部分,又能將人性化巨獸亂鬥拍得不幼稚無聊,雖然只能重回三四百萬觀眾的數字,但國內外評價一直不俗,對我這一代哥斯拉迷來說,既是初接觸的作品,也認為是最出色的系列。《哥斯拉 II:王者巨獸》儘管也有參考平成系列的部分,卻學得很不到家,例如哥斯拉與三頭龍在南極的第一戰,基本上參照了《哥斯拉對機械哥斯拉》(Godzilla vs. Mechagodzilla II,1993)中哥斯拉對拉頓的初戰,看看這五分鐘片段的動作和劇情,與及哥斯拉的出場方式(在眾人遇襲的緊張關頭,核能射線的光芒閃耀眾眼,然後冒出海洋)、如分鏡(哥斯拉從畫面右方上岸)、打鬥方式(如哥斯拉手捏龍頸,這不是牠常見的招式)、躲在地上走避趕去直升機的部隊成員的處境等等,就能明白。可是《哥斯拉 II:王者巨獸》拍得全無逼力——哥斯拉「上岸」是日本版非常重要的出場方式,要拍出力量,步行的節奏、腳步的音效、運用經典配樂的時機、人類的反應鏡頭,至關重要——日本拍哥斯拉巨獸大戰,是用相撲(Sumo)的概念,雙方隆重出場,緩步相望,以力對峙,這既因為怪獸皮套的動作局限,也有文化的因素,如今拍成泥漿摔角,當然也有讚賞者,覺得刺激過癮,始終不對味。荷里活是不明白的,一味充大、趕快、亂鬥,太浪費了。是的,起初得悉《哥斯拉 II:王者巨獸》會重用伊福部昭編寫的經典哥斯拉主題音樂,相對原汁原味,非常期待,但現在用得既不完整,零零碎碎,也乏悲壯的感覺(對比上述片段中哥斯拉在深夜自海中上岸的配樂),就越看越憤怒。


試聽聽兩段音樂的異同︰

伊福部昭的《哥斯拉》主題音樂(1991 年版)

《哥斯拉 II:王者巨獸》的改編版本


再說,正如台灣影評人湯以豪所言︰「把人類當作比例尺的拍法,令怪獸身型隨著特寫的乎近乎遠連帶忽大忽小,大大削弱了巨獸之『巨』;而,把怪獸安放在環保生態環的敘述,雖沿襲於東寶(不覺得此片很像《最後戰役》翻拍嗎?)但所有巨獸全歸入此一體系,從此無一反派,怪獸打架獲得了大義的正當性,那續集還有啥好看?咱們期望的怪獸之『怪』,不是以地球為榻榻米的慈善拳賽,而是貨真價實的破壞,不是嗎?」關於前一點,我從前寫過〈論荷里活新版《哥斯拉》與日本版之優劣異同〉,也有相關的討論;《哥斯拉 II:王者巨獸》特技以荷里活水平來看,著實平庸,比例不對更是低手所為,拍得像日本災難級爛片《哥斯拉︰最後戰役》(Godzilla: Final Wars,2004)已是可怕又好笑(此片在日本蝕了大本,入場人次極低,作為系列終結作,自是極不合格,但美國觀眾似乎頗為受落,這是真正的文化差異了),而哥斯拉電影竟然沒有巨獸破壞城市的段落(風暴吹襲、地震塌樓似乎比怪獸直接破壞更多……),既失去了怪獸片的現代恐懼象徵,也削走了怪獸與人類的互動部分,就更是愚蠢莫及。NETFIX 近年推出的哥斯拉三集動畫長片,虚淵玄的編劇將哥斯拉延伸至人類文明滅亡後,雖有新意,但取走了現代城市,哥斯拉就再無意義了,因此評價也相當一般。荷里活明年終於公映《哥斯拉對金剛》(Godzilla vs. Kong,2020),這是夢幻對決,但現在的哥斯拉已幾乎是歷代最大型的了,金剛難道同樣巨型,比帝國大廈還高嗎?那我寧願看哥斯拉對超人(Ultraman)好了。也罷,我們期待庵野秀明的《真.哥斯拉》(Shin Godzilla,2016)續集好了。


延伸閱讀︰〈【影評】突破虛構 衝擊現實 政治怪獸片《真.哥斯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