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你最喜歡哪個英文字母?你喜歡怎樣的電影風格?Guiltless 還是 Guiltiness?——《G 殺》

《G 殺》(G Affairs,李卓斌導演,2019)

       有人笑說這是香港版中島哲也作品,起初我是卻步的,《告白》(Confessions,2011)正是我討厭的那類電影,可是如果有新導演拍得到這個水平,也是不易,何況我和朋友們都是「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候選)最佳新演員林善」後援會成員(誤),怎能不捧場。不過,我實在不懂訴說自己的感想,遇上這類風格和故事,思維就會短路,這樣的複雜的情節和人物關係既難 generalizse,一直扯談自己的口味也很 garrulous,只能說導演來回穿插的敘事和許多電影技巧花招幸而不算太 giddy,假牙套和死人頭也沒有過於 gory。電影對社會有很多控訴,盡是虛偽的嘴臉和醜惡的歪理,瘋狂的宣洩,有時有其必要,然而雖說世事總比小說更離奇,但太過荒誕巧合,反而會削弱了控訴的力量,角色過於 stereotype,也只會牢固了偏見、窒礙了反思。看幾個年輕角色忍氣吞聲受盡擺佈,最後只能待醜陋的成人背叛和自毀,倒不如拍少年三人最後放手大殺,寧願墮入類型和嗜血的窠臼,也勝過片末那曖昧的一跳。舉其一例,同樣是以「驚嚇」的長時間鏡頭為開場,譚家明在《13》之〈弒父〉(1977)可更加震憾,控訴更強,李卓斌的影像設置反差很大,始終多少是流於 gimmick 的效果。當然,導演所希望營造的氣氛和感覺有他獨有的想法,不能以前人做法束縛,而當前的社會比昔日更加壓抑,但正如影片裡大量煞有介事的對白,像「一個生命流逝了,剛好遇上另一個生命的噴發,令我想通了很多」(大意,非原句),也真不知說是有深度還是很可笑。儘管如此,我也著實佩服李卓斌的膽色和組織能力,近年的香港電影真的很少有這樣的勇銳與新意,而且完成度確實很高(也許執行監製邱禮濤也有不少指導幫助),以這樣的成本,影像之豐富也教人愉悅和意外,純以個人喜惡來說,我喜歡《G 殺》甚於《告白》了。這也許是由於前者有很少能在大銀幕見到的 goddess 楊卓娜,林善與表現異常突出很難不注目的陳漢娜最後的拖手也刺中了觀眾們的 G 點。李卓斌下一部作品是《墮落花》,希望能見到更成熟的作品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