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Now the best thing we have going for us, is being who we are——《剋.寡婦》(Widows)

《剋.寡婦》(Widows,dir: Steve McQueen,2018)

上年年底一看到史提芬蘇德堡(Steven Soderbergh)揮灑自如的《盧根急轉彎》(Logan Lucky,2017),立時許為年度佳作,今年年底史提夫麥昆一別五年的新作終於在香港上畫,同樣是以偷盜片(Heist film)格局講自己念茲在茲的性別、社會和種族議題,同樣地一看即傾心,使人眼前一亮。「類型片」是許多創作人偷懶的藉口,但更多是考驗技巧的測試,甚至是以規範框架逼使他們凝煉手藝收束心神的考驗。《被奪走的 12 年》(12 Years a Slave,2013)雖然是導演有話要說的重要作品,總嫌其拖沓,太自覺壓下自己的火氣和控訴(這不是說一味憤慨就是好),卻使影片後勁不繼;歷史反思有了,但像那場著名的鞭刑,很響很兇,打得人痛得不忍看,卻奇怪地未逼得觀眾自問撫心。《剋寡婦》沒那麼壓抑沉鬱,但他冷峻沉實的氣度卻是恰到好處,一如維奧拉戴維斯(Viola Davis)的演繹,該冷靜時冷靜,放聲哭起來不會收藏,應狠心時也不猶豫。

西方評論開始將本片和經典傑作《盜火線》(Heat,1995)合觀,其實兩者甚為不同︰米高曼(Michael Mann)乃將同類警匪片元素(男性的情誼、盜案的細節、猛烈的鎗戰)焠煉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本片的偷盜卻不過是外殻,芝加哥南部彷佛才是真正的主角,黑金政治、骯髒選舉、黑人社區、婦女地位、家庭暴力、世代貧窮等等議題方是真正的核心。這也許可說是「大包圍」又很「政治正確」,若是社會寫實、政治驚悚片,或嫌其不夠詳實,但放在偷盜片/復仇故事的框架,不覺其累贅,反而使盜案的背景更為紮實。當然,本片焦點都在「她們」——都是走投無路逼上良山的寡婦,她們的內心戲就比始終言笑輕鬆的《盜海豪情:8 媚千嬌》(Ocean's 8,2018)深刻;既然同在那美式權金政治與地下江湖的牢籠,雖然幾乎將所有男人寫成負心漢和賤惡男,女人們也不盡是無辜、單純、待救之輩,在以黑吃黑的世界,彼此有彼此的罪,不需他人可憐,只求能掙回有尊嚴的生存,這樣的戲就好看了。事實上,《剋.寡婦》文戲遠比動作精彩,鎗聲寥寥,幾場「女人戲」拍得比同類影片的「男人戲」有張力;最後的盜竊過程不到全片四分一,重點不在拆局與執行,而在幾個密集而突然的轉折,但主角們每個決定都不婆媽拖拉,節制的處理一如漢斯森瑪(Hans Zimmer)的配樂,雖然是他尋常表現,用得卻剛剛好,反倒是導演的長時間鏡頭和大幅度的推軌更為亮眼(還有各種 flashback、聲音的剪接,與及鏡子的巧用),似乎類型片很適合他作風格練習啊。

如果我們將影片改編成香港背景,各種社會控訴當然不可能一一照搬,但不妨來個大改造,將哥連費路(Colin Farrell)一角想像為親建制政商代表(或自由黨一類?),羅拔杜華(Robert Duvall)的保守員老由曾江出演,應該是不二之選。《訪.嚇》(Get Out,2017)男主角飾演的兄弟班可想像成黑色背景的鄉紳,這樣揭示出來的兩權相鬥,比拍現在兩極的黃絲鬥藍絲有意思,大概也比《竊聽風雲》系列裡的「地主會」或鄉紳話事人「真實」些,即使原作的教會背景在香港難有直接對應物,也不會削弱了劇力。里安納遜(Liam Neeson)不妨換成吳鎮宇(但要找能壓場的女演員做的維奧拉戴維斯的角色不容易),仙蒂亞艾雲奧(Cynthia Erivo)在影片中的處境可類比為南亞裔香港居民。伊莉莎白戴比基(Elizabeth Debicki)一角我相信吳海昕或余香凝可以嘗試新突破吧。嗯,據說《黃金花》(2018)是拍幾個「師奶」的復仇故事,但同樣是師奶復仇,人家改造昔日電視劇,層次可豐富上豈止一兩籌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