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真的「不行」,那又如何?各顯其能,重拾非凡——《非同凡響》

《非同凡響》(Distinction,歐文傑導演,2018)

  ◆入場前不是沒有「擔憂」,畢竟香港過往拍校園片,總是偏離真實情況極遠,近年各界人士關注教育生態,電影裡的呈現也有了改善,如不久前的《大師兄》(2018),儘管不離傳統套路(還有宇宙最強的商業動作片元素),但對邊緣學生的寫法也比以往開闊、貼地,不過這次《非同凡響》嘗試挑戰特殊教育題材,更不易處理,是以期望一直不高。再者本片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統籌,社福界出品電影,也怕其過於正大光明。不過入場觀賞過後,疑竇盡去,影片比想像中好,若嫌《五個小孩的校長》(2015)太過直白、簡單、美好,《非同凡響》在編、導、演都較為完滿、成熟,更值得欣賞、支持。

◆《非同凡響》難得之處,不只聚焦於特殊學校的學生,還寫到第一組別的名校生(有成績不如理想者,有家境富裕不愁出路者,有為求分數苦心勞形者)和第三組別學校在一般人眼中成績與品行皆未達標者。故事取材真人真事,拍特殊學校與傳統學校合辦音樂劇的經歷,一般觀眾較感興趣的大抵是自己不熟悉的前者,但事實上編導對後兩類學生的關注和描寫,比特殊學校的學生更加深刻、深入。歐文傑沒有誇大三組學生的對比(更沒有誇張地營造對立),也沒有一廂情願地拍個三者共融的光明結局,沒有自以為是地寫他們在結局脫胎換骨,只寫他們各有經歷過後心態已略有改變,更勇敢地各奔向未知將來,甚為含蓄與寫實,卻比同類影片更有意思。影片中那場音樂劇,甚至只有家長們看到,沒有成為「話題」(如有傳媒報道、得到獎賞、公眾籌款之類),不以社會的所謂「成功」價值去定義學生各盡己能的「非同凡響」表現。是的,本片隱含「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息,但不像一般校園片,總愛將主角寫成天才,只是因為家庭問題、制度束縛才未能發揮,一破牢籠即光芒萬丈(至少也是能夠贏個校際比賽的級數),將「成材」視為解決人生問題的靈藥。事實上,世間怎可能人人是天才,讓學生各展所長,是指要尊重各人的性格、興趣、專長和局限,發揮其潛能、欣賞其努力,(人生)成果卻不應(考試、事業)績效論。正如影片沒有直接寫出來的,是珈豪(岑珈其飾)的攝影技術其實不見得比其他人好多少,但他能在當中找到樂趣並決意奮力於此,不再渾渾噩噩,見到進步,師長就應鼓勵、引導其發展,至於他將來是否能夠入行以此為生(興趣也不一定是職業),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當然,《非同凡響》的寫法始終是相當乾淨、正面的。珈豪一句粗口都沒有(最多也只是說「乜春」「你老母」),OK 姐姐(余香凝飾)純情如綿羊,寫各個特殊生,最多也只是「扭扭計」,隱去他們真正不易處理的一面——自殘、傷人、失禁、情緒失控……家長和老師們面對的日常,《非同凡響》只用徐老師(谷祖琳飾)一個惡夢交代過去。這確是不易處理的題材,既不是紀錄片,無法一一實錄;而若劇情編寫平衡不當,又反有污名化之嫌。歐文傑勇奪「鮮浪潮大奬最佳電影」的短片作《聖誕禮物》(2007),寫基層家庭極有紀錄片感覺,對他們的生存狀態挖掘得頗深入,對比起來,《非同凡響》刻劃特殊學校的學生,在一般觀眾的角度,應只能感受到他們「活在自己世界」(多次用不懂改路行的自閉生為例子)與「善良可愛乖巧」(如一直主動幫助老師)的一面而已,他們的七情六慾、學習困難和生活細節,就只能淺淺觸及。楊紫燁導演的紀錄片《爭氣》(2014)同樣以「問題學生」參與音樂劇為題材,最難得是承認、接受、呈現了學生們反反覆覆、時好時壞的表現和難以改變的性格特點,不會在排演了六個月音樂劇後就變得「沒有問題」,《非同凡響》當然也沒落入「一劇變好」的窠臼,但在呈現各組別學生時層次就相對單薄。

◆老師們看《非同凡響》,一定感受甚深。都說余香凝演得好,但更教我意外者是演老師的谷祖琳,這應該是她近十年來最平實、感性的演出,甚至可說是演藝生涯代表作。當特殊教育/第三組別學校的老師,那種成就不上不下(外界總認為教第一組別學校的老師更為「出色」)、疲勞與無力(工時長、趕死線、發惡夢是常事,辛勞過後沒有效果學生不見起色更是常態)、家庭生活失衡兼對未來失去信心(許多老師不敢生育,理由與她差不多),外人往往難以體會。以自己為例,一直任教第三組別學校,十年前初入行,有三分一學生像「珈豪」,但十年過後,有三分一學生近乎「珈朗」;從前老師呻學生「頑劣」怕他們「學壞」,如今老師嘆學生各有「學習障礙」,擔心他們將來如何融入社會。這不能完全怪「融合教育」,但政府政策顯然不夠完善,而社會結構、人口分佈、生活型態、健康狀態的改變,還有課程跟不上時代變化的事實,也苦了老師和學生。常說現在剛入學的中學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代自出生已活在智能手機、行動網絡的世界(第一代 iPhone 在 2007 年面世),他們完全沒法想像沒有網絡(甚至是只用桌面電腦上網)的生活,所有對應的教育、健康、社交問題都已和十年八載前完全不同;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對傳統課程的不適(乃至抗拒)只會更大。其實我很喜歡教「珈豪」一類學生,他們有情有義,比許多大人更成熟,反教會了我很多;現在的「珈豪」們專注網上世界,大抵已少了去走水貨了。當然這只是籠統觀察,「非同凡響」者,就是指人人情況不同。至於《非同凡響》幾位家長,也喜見寫得沒有過火,但仍有點公式。例如寫珈豪、珈朗的基層父母(劉玉翠、林嘉華),雖然貧弱、勞碌、急躁、學歷不高、不善表達情感、不懂教養良法,但至少都愛兩名兒子,願意為兩兒付出,現實中有些父母或是愛理不理(這在不少電影也有公式例子),或是本身也有「學習障礙」(只是他們當年讀時沒有這個概念),上下兩代俱苦。葉童飾演的名校生中產家長,寫得也只平平,但也沒必要挑剔太多。

  ◆蔣祖曼飾演的名校老師,在學生們初次接觸特殊學校後各自報告「反思」(其實她們起初只想討老師歡心,或增加「其他學習經歷」的時數),結果她們都只能(揣摩大人想要的答案)交「行貨」,回以甚麼特殊學校的學生很慘我們要多關注之類的話,珈豪在另一段劇情譏諷這種形式,不屑地說「見得一次,講咩得著丫」。說得真好,活動檢討如果只淪為流水作業,不如不做;若無反身檢視自己的觀察和反應,也不叫「反思」吧。Debriefing 的技巧也是學問。

◆影片較受質疑的一點,是為何要找廖子妤飾演特殊學生?導演很用心、勇敢地以真正的特殊教育學生擔綱,在這一節卻選擇「虛構」處理,觀眾都明白邀請、引導中度智障的學生演戲,確實不容易,但廖子妤這角色本非必出現不可,她的參與也沒令我們增加對中度智障學生的認識,平白惹出不相信、沒能力調導適合的學生的質疑,也是可惜。平情而論,廖子妤有興趣主動參與也是值得嘉許,其表現也不俗,影迷們看到她與余香凝繼《骨妹》(2017)後再度重逢,也可資觀影後之話題。編導「友情客串」邀請讓更多演員得到演出機會,在當今年均出品不多的香港電影界也是守望相助的美事。正如游學修、陳海寧閃現演水貨客,也挺教人意外和驚喜。

◆很想和 OK 姐姐玩滾軸溜冰、買玩具錶送 OK 姐姐、吃 OK 姐姐做的蛋糕。免費為 OK 姐姐補習 DSE 中文,本人也是「義不容辭」的(謎之音︰怪叔叔出沒注意?)。余香凝這次演個無甚自信的學生,刻意收起數個月前上畫的《逆流大叔》令大叔們心如鹿撞的青春光芒,整天呆著臉、彎起背,與她之前的表現非常不同,令人印象深刻。珈豪最後未能再見到 OK 姐姐,也是可惜。這兩年看余香凝有份參演的幾部戲,越來越見用心(這次她兼唱主題曲﹗),她不像吳海昕、顏卓靈、蘇麗珊、廖子妤等新一輩演員,自身有很強烈、分明的性格特質,自然而然滲入在角色之中,但她(談善言也屬同類型演員)則善於發揮角色的潛質,自己能加入更多設計,有著另一種特色。前一類演員的發揮受限於劇本的精粗,但即使劇本差,本人還是好看的,個人魅力足以令觀眾捧場;後者未必能靠個人魅力使劣片起死回生,但至少能令角色更加豐富。這幾位新世代女演員各有特色,演技各有千秋,很期待她們往後的發展。另,蔣祖曼、岑珈其、陳曾寧,都是可觀的好演員,都會黃浩然導演在十一月初上映的推理奇片《逆向誘拐》中見到他們的演出,不宜錯過呢。

◆雖然說了《非同凡響》一些不足之處,但影片確是本年度的香港電影佳作,值得入場支持;為人父母、教育界的朋友、關心社會的大家,更加不能錯過。可惜影片場次現已不多,在此呼籲大家要盡快購票觀賞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