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藉「表演」討論「慾念」與「真相」之間的張力。肯定是今年最出色的香港劇情長片——《正義迴廊》

《正義迴廊》(The Sparring Partner,何爵天導演,2022)

這是本年至今最出色的香港劇情長片,沒有之一。很可能是全年最佳。誠意推薦大家買票入場,不需高呼支持本地製作,不為趁墟二刷三刷,只為欣賞好電影,這已是睇戲最重要的理由。

一、其實在前日正式上映前,《正義》已做過不下二三十次優先場,口碑極佳,可大膽預料來年必會獲得不少電影獎項提名,本不必多介紹。可是畢竟是三級片,片長近兩個半小時,成本不高,演員陣容堅實卻未必每一個都是主流觀眾熟悉的名字,院方排片、劇組宣傳,都不若娛樂大片般容易造勢,著實需要各方好友奔走相告,推薦更多觀眾入場。導演何爵天是朋友,大家都是「電影文化中心(香港)」(FCC)的成員,知道我們的朋友,也許都曾看過我倆拍擋主持的【半邊電影人】影評節目,為免令人覺得我為朋友只說好話,雖也不時大讚此片,但多數只一句半句,未曾認真細述過。現在電影正式上映,為友好宣傳,為表達意見,也決定多寫幾句,相信大家會知道我不是逢人吹噓的。

二、何爵天是新導演,但當然也不是突然彈出來的新人。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在業界也當過不同崗位,有一定經驗。不少觀眾認同《正義》風格獨特而成熟,其實何爵天的創作並非一蹴即就,《正義》的形式也不是他固有的慣技。他早期在第十一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中奪得「中國優秀學生作品獎」的《FOUL》(2012),是相對青春而平實的故事,參賽鮮浪潮的《龐師奶的危機》(Mrs. Pong,2013)則以玩嘢的故事形式關注社會議題,只以編劇身份參加第六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的《一首屍歌救地球》(Save The World With A Zombie's Song,2019)也相當跳脫胡鬧。不拘一格,同時也衷心熱愛電影,大量觀影,也許是他活用不同電影表現形式的源由。導演下部作品《死屍死時四十四》邀得毛舜筠、鄭中基、呂爵安等人主演,聽來就頗有荒誕奇趣,與《正義》大不相同。許多導演其實平日睇戲不多,接受訪問時才拋幾個寇比力克之類的大師名字充當有品味,看過【半邊電影人】節目的朋友當知道何爵天並非這樣的網片紅人或厚臉皮導演的吧。

三、因此,有些觀眾因為《正義》由翁子光監製,同樣拍奇情命案,同樣有血腥或暴露的鏡頭,於是聯想起翁子光的《踏血尋梅》(Port of Call,2015),覺得風格接近,其實,不論是電影的主題、氣氛之塑造、拍攝的風格,兩者之差異都遠大於相同。翁子光自然對《正義》有不少指導意見,但《正義》之最終成形,有其自己的電影生命,非一兩人能決定,只能說在重視一眾演員之整體表現一點,翁、何可謂一貫相承,而在近年眾多新導演作品之中,本片是比較成功運用演員特點的一部。事實上,《踏血》偏抒情,拍的是白只和春夏兩個人的封閉世界,《正義》重鋪展,每個人都極力對外揭示、表演,完全是不同的處理,不宜隨便聯為一談。關於《正義》的「表演」,後文會較仔細談談。

四、這是新導演的首部長片,但堅持片長、不棄三級,都是頗為大膽的決定。面對票房壓力,上下都沒妥協先剪個短版待他日再弄個導演版之類的打算。不單導演是新人,幕後也有不少新鮮名字。本片的攝影相信會令許多觀眾深有印象,陰暗法庭內只為演員雙眼佈光的設計、大排檔裡明暗沉艷對照強烈的佈光,都是梁祐暢的手筆。留著一副華達拉馬式爆炸頭的他,首次擔任攝影指導,是今後可留意的名字。

同場加映 - 梁祐暢自己導演的短片︰

《花非花》(Only Lovers Left Alive,2021)

第八屆微電影「創+作」支援計劃(音樂篇)作品

《正義》敘事結構複雜,人物眾多,要理出頭緒,剪接應記大功,負責的三人組中李謙明和張釗都有一定經驗,石繕滎則是真正新鮮人,平日可愛潮流少女的形象,很可能才是決定《正義》黑暗面目的掌舵人(笑),她是【半邊電影人】的靈魂人物,沒有她剪片,大家就只能看何爵天和我兩個麻甩佬吹水,畫面太難看了。李謙明和石繕滎處理《正義》期間,還負責《阿媽有咗第二個》(Mama's Affair,2022)的剪接,兩部戲風格迥異,如何遊走兩個團隊之間,也是值得總結的經驗。除了攝影和剪接,編劇是電影之本,當然不能忽視,本片改編轟動命案,資料搜集功夫定然不輕,而劇本不只集中被告二人,更延伸主題至法庭的角色和公義誰定的爭議,很有挑戰性,譚廣源、梁永豪和葉偉平這三人組合也不簡單,譚是熟手了,梁與葉則新嫩,葉在《他們在島嶼寫作:我城》(2015)曾有亮相——在十年前仍是學生時,他曾改編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的〈奧林匹斯〉,贏過短片比賽獎項呢。這道文學淵源,也有助他日後編寫劇本吧。

五、《正義》在數月前的香港國際電影節舉行首映,有口皆碑,但我少讀相關的評論文章,畢竟都大半能猜到會寫甚麼,我比較關注的是一般觀眾的反應,始終業界人士、文化界朋友的認知,有時與主流觀眾並不相同。喜歡或討厭本片的意見都聽,特別珍重後者,不聽批評的創作者和影評人終究沒甚麼意思。都有轉達給導演,一起討論正反意見。事實上,《正義》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敘事結構多次調整,主幹自然都在,但事件呈現的先後次序、細節和對白的保留取捨,已和初剪的模樣頗有不同,觀眾到底接收到怎樣的信息,會否大有歧義,都是我們關注的。

普遍觀眾都大讚演員表現出眾,尤其是法庭群戲非常矚目,這可能是香港劇情片中極少有的貼近真實的法庭演繹,我身邊的律師朋友無不首肯,常跑法庭新聞的記者朋友們也都認同,一新觀眾耳目,與過往《法外情》(The Unwritten Law,1985)的煽情風格或近年《一級指控》(The Attorney,2021)的老舊處理極為不同。《正義》對幾位律師和陪審團的心態,顯然落足功夫,大家都自稱秉持公義,但同時不無打工仔趕收工心態,不欲招來冤獄,真相卻難以判定,當中的鬆緊和矛盾,劇本處理甚佳。有趣是,觀眾欣賞演員們的整體表現,卻多有覺得林海峰相對張揚的演繹只一貫他的風格,似最不寫實,偏偏有律師朋友反而說他演得頗像自己,甚至坦承曾說過類似這角色的哽耳說話,而周文健則似現實中某位女大狀。這肯定是誤打誤撞的,是以如果只執著案件改編得是否真實,一則局外人或非專業人士難以論證,二則會錯過許多創作上的趣味了。舉例如殺人者男主角張顯宗(楊偉倫飾)崇拜希特拉的想像、曾應徵想拍蕭生的色情片等情節,不知道這案件者,會以為編導只是在譁眾取寵亂添加灑鹽花,但其實這皆是有真實所本的,至於是否處理得宜,就留待觀眾定奪了。

六、此處也談談自己對《正義》的閱讀。我的看法也許與主流不同,甚至與導演也有差異。正如我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寫的短評所提到的,《正義》很容易被看成是「奇案片」系列,聚焦於危險人物和血腥劇情的真實與虛構,也很難不提及過往的「法庭戲」並作比較,談論其搜集資料和審判過程的功夫,而陪審團的群戲,也會令觀眾想到《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等經典電影,一下子就將劃入「公義誰定」或之類主題。可是假如就這樣將複雜的劇情扁平化為這幾個明顯的主題,反而會削弱我們對人物的曖昧性、案情的多面性的感受——編導對案件的理解似乎有既定的指向,例如唐文奇(麥沛東飾)到底有沒有殺人、是否在扮傻,某些鏡頭有頗強烈的暗示,倘若很重視「真實改編」必須保持公平、客觀的觀眾,也許會不認同這種處理,然而假如本片的重點並非討論這些呢?

對我來說,本片的重點,其實不在誰殺人誰有罪的爭議,值得細讀的是「人物的自我呈現」本身,這是我在數次觀影後才形成的想法——電影觀眾都深受本片演員們感動,那麼真實事件中的陪審團和記者等「觀眾」呢?上文提到《踏血》拍的是私密幽暗心理空間,《正義》最常見的卻是見工、拍戲、謀殺、受訪、審訊、聚議等等「公開表演」的場合(沒一件事是獨自一人完成的)。張顯宗是有反社會人格的現實失敗者,他最希望的是「被看見」,拍鹹片是表演、殺人於他或許也是表演(唐文奇是觀眾)、自尋記者接受訪問更是表演;唐文奇無論在殺人案的參與度有多少,要脫罪,唯一的方法也是「被看見」。律師們舌劍唇槍,自然是「表演」;記者們無論要揭露真相還是煽風點火,都不能不在鏡頭前「表演」。陪審團呢?以冷眼演出的林善引經據典,固然是「表演」(就算是哲學系畢業生,在這場合也不會對一般人大談「奧坎剃刀」吧?);邱萬城演有偏見的生意佬只求盡快完事,大大聲談電話裝忙也是人們平日常看到的「表演」;真人和上鏡一樣漂亮的張凱娸飾演怕煩怕事的女子,一下子就暈掉,無疑也是「表演」。這不是所謂「每個人都帶著面具生活」之類老生常談,而是藉電影將「表演」帶到前臺,拍出人在種種或隱或顯的慾望操作下會選擇如何呈現自己,同時也揭示我們如何受到眼前的種種表演所影響。最後唐文奇被蜘蛛網纏身的「表現主義」式鏡頭設計,重點不在於他是否扮傻,而是不論他有沒有罪疚感,今後他必須以「傻仔」這個人設永遠地演下去;張顯宗試圖用極端的表演吸引人注目,但到上庭時已發現根本演不下去,放棄答辯,後來再沒有人來看自己表演了,而最後在獄中與兄長的對談,更是終極地發現自己這場戲已無人想看,是以才會崩潰。人必須「表演」才會被看見,但越表演則越拒人於外,這才是《正義》的真正悲涼所在。

七、因此,必須獨立一段去表揚的,自是楊偉倫和麥沛東的表現。兩人是全片的靈魂人物,後者憑本片在今屆 HKIFF 奪得「新秀電影競賽(華語)——最佳男演員」獎,實至名歸,可喜可賀,希望兩人在往後繼續得到更多獎項嘉許,並且在影視和舞台雙棲上發光發熱。在收到得獎消息後,有幸與導演和兩位演員通頂共聚一夜,我是小角色,只是旁觀,見他倆和其他非參與本片的演員朋友們互相鼓勵,不時拍肩互抱,由衷感動。都是一群為演戲獻盡心力的專業表演者,值得觀眾多多拍掌。

八、好戲之人當然還有很多。其實初次看《正義》,覺得最受震憾的,是楊詩敏(飾唐文奇親姊)的演出,其中一場喊戲,在現場看,肯定目定口呆,太厲害了。時間有限,恕在此無法一一評論各演員的表現了,但看坊間的反應,觀眾顯然都深有印象,就是記不住所有名字,肯定在腦海也印住了模樣。大家都讚賞《正義》的演技,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劇組決意聘任表演指導(acting coach)一職,縱使上下都是好戲之人,然而如何調整細節、統一演出,不能光靠演員發揮,導演在現場也需要專精此道者的意見,表演指導就顯得重要。不是每部電影都願意投放資源聘任這職位的。在《正義》擔當這角色的是毛曄穎,近期大家也許更熟悉她在《I SWIM》(2022)裡飾演的「Miss 朱」,這次在戲中她也有客串一角,但更重要的是在幕後的貢獻。最近她剛榮升靚媽,祝願寶寶健康生長,之後繼續在演藝界奮鬥吧。

九、飾演張顯宗父親的區紹熙先生,從事業界多年,本身也是影評人,著有《港產片真巴閉》(2016)一書,一直默默支持年輕電影人,今年初他因癌症不幸離世,大家都很惋惜。相信他在天之靈,看到《正義》的口碑,一定也會歡喜的。

十、雖然導演是影評拍擋,我只是以朋友身份關注電影進程,工餘時交流意見,沒有身份(真的啦,這篇也不是鱔稿),倒是曾往片場探過班,有機會現場觀察拍攝法庭戲,近距離見過主要演員們,儘管沒有機會攀談,也是有趣而愉快的經歷。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大排檔一場,將審訊過程穿插在重構與虛構之間,這樣的形式在香港電影中不算常見,同類的奇特視點變換,像羅守耀《被消失的兇案》(A Murder Erased,2022)與朴贊郁《分手的決心》(Decision to Leave,2022),也許手法和重點各有微異,而且精麤互見,《正義》的處理未必最好,但更令人記住,若能現場看創作,應該更有意思。觀眾看《正義》應該各有難忘的片段,不知道大家最覺得特別的是哪一場呢?

甚麼?還未看戲?趁這兩日立即買票入場吧,今年不看《正義迴廊》,就枉稱香港影迷了。最後也不妨再聽聽洪嘉豪主唱的電影主題曲《活誰的命》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