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電影中的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

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大概是電影最常出現的詩人,直接引用其作品者固然不少,拍攝其生平、佚聞的故事者也不乏人。

惠特曼離世時「電影」尚未面世,但留聲機早已發明,記錄了他的聲音。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拍《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2002)時,就反覆細聽這些錄音以學習當時人的口音(值得一提的是丹尼爾戴路易斯父親是英國桂冠詩人)。

電影史開展以後,早期傑作如《黨同伐異》(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 the Ages,1916)即已引用過惠特曼名作;被譽為美國首部前衛電影的實驗紀錄片《曼哈塔》(Manhatta,1921),片名和內容的靈感也源自惠特曼。

在荷里活黃金年代,比堤戴維絲(Bette Davis)在《斷鴻零雁》(Now, Voyager,1942)幽幽讀出短短的〈The Untold Want〉,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為她帶來第六次奧斯卡影后提名;來到近代,《暴雨驕陽》(Dead Poets Society,1989)中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懇切歎問〈O Me! O Life!〉,則不禁使人閉目反思平生。最美麗版本的《小婦人》(Little Women,1994)中雲露娜維達(Winona Ryder)傾聽惠特曼詩的剪水雙瞳,可能是最如詩如畫的美景。

拍攝惠特曼本人故事的電影多為低成本作品,不易看到,但像《逐夢人》(Beautiful Dreamers,1990)般直接改編其同性戀/雙性戀傳聞,也不妨尋看。讀惠特曼的詩,看惠特曼的戲;這條影片輯錄了大量與惠特曼有關的電影的資料,值得一看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