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aceChan
HoraceChan

「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著有《誰是金庸小說武功第一人?》。

升級版「人造天劫」與「絕世天劫」的特技動作大雜燴——《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郭帆導演,2019)


     ◆電影故事只從劉慈欣原著小說的短短五段文字改編出來,其實幾乎屬於原創,很難比較電影和小說的情節、風格和意涵。電影版野心極大,但遵從的並非硬派科幻,而是荷里活災難片、動作片的格局,近年最直接的對應物,乃是《人造天劫》(Geostorm,2017),兩部戲同樣將地球上的災難、太空站的危機、父子/女兩代的親情和矛盾揉合成篇,並以密集、誇張的特技場面串連,當然《流浪地球》欲挑戰的題材更為闊大,難度也就更高。


     ◆因此,如果能夠調整心態,《流浪地球》諸多不科學之處就沒有那麼難以接受了,正如我們觀賞《人造天劫》、《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等電影一般,但《流浪地球》頂著「開啟中國科幻片元年」(《亞洲週刊》等)、「中國科幻電影迎來最好時代」(《環球網》等)、「中國科幻電影的類型突破」(《人民網》等)之類歌功頌德的吹噓,觀眾自是難以不聚焦其所謂「科幻」的真偽上,貶抑了其特技嘗試和商業成就。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由於過往中國科幻片未成氣候,門檻頗低,《流浪地球》的超越不算驚喜,而同期寧浩導演《瘋狂的外星人》(2019),則是荒誕喜劇一類,加起來也不算甚麼科幻風潮,但反過來看,由於在大陸沒有太多前例可鑑(其實連日本、南韓等亞洲電影大國,近年也鮮有這般野心龐大的作品),《流浪地球》是如何冒出來的,體制上給予了多少支持、製作上的難關怎樣突破,值得業界和觀眾研究。

    ◆科幻大片發展到今天,再新的創作,也很難沒有前人痕跡,何況是學步的新手,在那沒有廉恥底線的國度,然而要說《流浪地球》抄襲,也沒有足夠證據。最近網絡上愛笑說日本特攝《妖星哥拉斯》(Gorath,1962)是乘時光機到今天抄襲《流浪地球》的,實質指《流浪地球》「抄考」前者,但只要真的看過《妖星哥拉斯》,就知道除了「移動地球」一點,兩部影片風格大異(《妖》更重文戲,想像宏大,但結局頗為草草),單是幾張擷圖,實未能指證甚麼。倒是經典動畫《飛越巔峰 2》第六集大結局(Aim for the Top 2!,2006)將地球化為「現 本土決戰用特別攻擊最終質量兵器」直擊宇宙怪獸的瘋狂想法(上圖),那個地球裝滿星際引撆的模樣,《流浪地球》的設計與之頗為接近呢,年輕的郭帆參考過也說不定。《流浪地球》真正明顯參考過的,例如故事前段的地下城設計,就有點「中國風」的新黑色電影(Neo-Noir)和 Cyberpunk 味道(一點點啦),又如後段吳京違抗人工智慧(MOSS)指令的一大段,就分明來自《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1968),而最後自我犧牲前對兒子的話別,則肯定參考過《絕世天劫》(Armageddon,1998)。當然,大雜燴的結果,就是全都學不到家,僅有一點半點的影子,質感卻是天差地遠,想用兩小時裝載那麼多情節和設計,太貪心了。


    ◆有觀眾擔心《流浪地球》是太空版《戰狼 II》(2017),以輸出強國價值為目的,為大陸觀眾精神意淫。《流浪地球》無疑是強烈的英雄主義故事,最後中國人勇救地球,各國勇士都只淪為佈景板、集氣袋,香港觀眾也許看得不順眼,但荷里活的特技動作大片其實有同樣毛病,以商業娛樂來說問題不大,日本動畫只怕更加誇張,但我們向來看得歡呼鼓掌。批評可以,但無謂深責。同理,荷里活對華人世界的想像向來刻板,而《流浪地球》刻意略去「美國人」的存在(只有海歸「中國人」),盟友只有俄羅斯科學家,用意太過露骨,但也未必是強國獨有的弊病。倒是中國大片最近常高舉「法理」,更值得我們「警惕」,例如《流浪地球》不斷強調行事要得到聯合國授權,《紅海行動》(2018)時刻提著不能隨便跨境執法,針對的當然是美國以執法、安保、殲敵為名,隨意越境擒人、竊聽等行徑(特務片是代表),刻意與荷里活不同,其實是拍給外國人看的諷刺;對應大陸觀眾,則像戲裡常唸著的交通安全警示︰「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說得漂亮,卻是完全沒有角色遵守過。國內法律只是口號,特權人士可以不守;國際規範則是掩飾野心,攻彼之盾的工具。這在骯髒的國際政治間可能是常態,諸國皆然,但中國電影如此呈現,卻是更加此地無銀。


    ◆撇除硬科幻的部分,《流浪地球》的故事算是完整,但操之過急推進太快,是明顯的毛病。地下城的生活還可寫得更仔細、全面,現在只有學校和娛樂(的一角),主角出走城外的動機不夠強烈;屈楚蕭對吳京的「恨意」寫得未夠深刻,初段只像抱怨工作狂父親的小屁孩;吳孟達是驚喜,演技也蓋於餘人,但太早「離場」,那個時機又不甚關鍵,有點浪費了。趙今麥的作用似乎只在於最後的「呼喚」,初段完全是累贅,缺乏性格描寫,只為加插女性角色以被「拯救」,刪掉也不礙劇情發展,不如集中寫愛冒險的屈楚蕭更好。其實,寫少年們與軍人們(參考的是元祖《機動戰士高達》「白色基地」的人物關係嗎?)一路上的離合和磨擦,本是好設定,但篇幅不足,倒不如一開始就將角色們都寫成專業人士,大家都「出師有名」,聚焦整場萬里長征的救援行動,當勝過最後天才神童救地球的兒戲與尷尬。

那裡有「陰森」、「沸騰」、「盯著」的感覺呢?


    ◆《流浪地球》的特技當然還未到荷里活大片的水準,甚至連中型製作也有不如(其實近年歐洲特技也非同小可,俄羅斯更是教人驚嘆),但著實已達亞洲一流水平。只看局部,可以騙人,但細節始終不行。更大的問題,是戲裡的科技、器具太過龐大,不要說那些巨型星體推進器,單是主角們駕駛的那輛貨車,已比現存的都巨大得多,如何處理這些人、物的比例以至整個世界遠中近景的呈現,很影響我們的觀感。這方面我完全不熟,就留待方家研究了。更致命的問題是,作為太空科幻,瞭望星空,竟然毫無偉大、高遠、深邃的感覺,原著說「這時木星已佔滿了整個天空,地球彷彿是浮在木星沸騰的暗紅色雲海上的一隻氣球!而木星的大紅斑就處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紅色的巨眼盯著我們的世界,大地籠罩在它那陰森的紅光中」,郭帆連這對比強烈的影像也呈現不到,這就決定了《流浪地球》不過是《人造天劫》層次,追求「Last-Minute-Rescue」的特技動作片,也許稍聰明些、重要些,最後眾志成城,眼淺如我也被感動到了(類型片的功能),然而終究談不上是一流佳作啊。

    ◆當前的香港,獨力肯定拍不出《流浪地球》般的科幻電影,但科幻電影,不一定就要毀天滅地、大灑金錢的;《月劫餘生》(Moon,2009)的成本不到《流浪地球》十分之一,卻肯定在近十年最重要的科幻電影之列。重要的是有沒有好意念。即使拍不出好科幻,退而求其次,也可以拍黑色幽默科幻,《2001 太空漫遊》推出後,尊卡本達(John Carpenter)僅用了六萬美金拍成戲謔之作《黑星球》(Dark Star,1974),玩嘢的處女長片,卻成就了將來的影壇怪材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