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楊靜

發現遊戲和玩的更多可能

《遗忘工程师》游戏制作笔记(3):游戏还是艺术,老问题的新问法

沒想到寫開發日誌會結交到各路好漢,這個週末我被好幾個朋友加微信,有的鼓勵我們,有的想幫助我們。大家都很喜歡目前發布的視覺和概念,也對玩法好奇,問了關於玩法的問題。之前略微提過,遊戲的玩法會做好gif發出來給大家看,只是目前正在做全面裝修——把原型製作中使用的關卡設計素材(環境也好、道具也好)重新制作,變成自己打磨後的「原畫」。搭檔關子維同學說自己每天都在「unity洞穴裏」,有時專注做牆壁質感,有時又要在部分現實主義的畫風上加上神經元、漂浮等等我們覺得能給人「大腦」的要素。


現實主義畫風是因為其中一關的故事主人公成長於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期的中國,那時候日常生活的美學和現在真有點滄海桑田。我經歷過那個年代,於是從自己的記憶和網上的老照片中找線索,譬如奶奶家的老式縫紉機——那時候已經不怎麼用了,偶爾被我當作寫字枱做作業;還有一個綠色的電冰箱,前陣子回家看老照片,發現好多張兩三歲的照片都是我躲在冰箱後,手裏拿着冰棍偷吃——我家有好幾個人在烏魯木齊一家已經倒閉的國有食品廠工作,每天都有吃不完的雪糕、月餅和餅乾。


這些東西的3D模型,很大程度需要自己建,我們也在素材數據庫找過類似的模型,但也許是我還沒摸到門路,英文網站上自然是歐美質感的素材比較多(比如雙開門的電冰箱還有滾筒式洗衣機),接近我們想要的大概是各種標籤為「USSR」的蘇聯美學產品,不過也是生活用品少,工業和軍事元素多,搭檔找了一天說,應該也是類似《STALKER》、《使命召喚》冷戰部分遊戲的流行,使得市場有了這種需求。而中文的素材庫,傢俱不是走古風RPG的明清傢俱,就是各種高大上「歐洲田園」、「北歐性冷淡」的素材——可能是房地產公司需要。


我們原型使用的大部分建築和傢俱是美式鄉村風格,用它的原因是類型比較齊全,建築構造也多樣,但跑通玩法後,也就不能再沿用了。從藝術創作的角度想,這其實是個蠻有意思的現象,讓我想到之前《黑悟空》引發的一個知乎問題:為什麼《黑悟空》看起來更像歐美美學,雖然有很多中國風在裏面。我們在工作室茶餘飯後也聊這樣的問題(我們是個吹水與刻苦齊飛、死磕和偷懶並重的工作室),其中一個回答可能是遊戲製作產業鏈很多原材料確實還是倚重歐美(主要是北美)和日本的工具,大到遊戲引擎、動畫引擎,小到剛說的這些素材。對於小工作室(我感覺我們兩人已經是最小的規模了吧,當然《星露谷》的閉關大哥更小),有限時間和預算呢,完全自己搭建(素材,別說是引擎了)是很吃力的,所以改造已有的材料較為常見。


我們遊戲的另一重是一個虛擬美術館——這也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80年代超鏈接被博物館拿來用就有這個概念。因為有dsl收藏的支持,所以目前的另一個工作是將部分藝術品(繪畫、裝置和攝影)掃描置入遊戲,作為可以遠觀也可以玩的物品承擔玩和敘事的功能。我會處理一部分這方面的工作。

記得做原型的時候,有一次在和收藏家拿到一幅畫的高清數字圖之後,我要把它做成雜誌的樣子,同時還在unity assets上找了個玩具模型,兩個物件做好之後剛好一個靠一個放在遊戲的地窖關卡,我忍不住想、並問搭檔:「你覺得這些把3d模型或者手作或者掃描上傳到素材庫的人,算不算藝術家,這個邪惡兔子玩具模型算不算藝術品。」他說:「我也在想這個,我覺得算。」

我用艺术家王度的一张展览图做的假杂志,ps《遗忘工程师》最开始的构想是个小偷游戏,名字就叫《艺术小偷》(Art Theft),这个想法先留着,下次回收:)


遊戲和藝術的關係已經被人討論了很久很久,是個老問題,我覺得它也是個假問題,它的前提是遊戲是遊戲,藝術是藝術,但事實是不管遊戲和藝術都是人塑造的概念,往深了問找不到一個能夠完全隔離的概念基石,很多時候一個東西被認為是A而不是B,往往和它本身的關係並不是很大,而是看它被放置在哪個場域——這也是很經典的笑話裏,有人在美術館看到滅火器會疑惑這是滅火器還是藝術品(這是小便池還是牛逼的杜尚)。

美術館的空間和體制 本身就給了藝術品合法性,這樣看遊戲空間中,所有的物品本質上也可以說是一樣的,都是遊戲物件,是3d模型,是多邊形,是指令,是觸發,而如果你把遊戲看成軟件,那這些物品最後都是1和0. 而製作3D模型確實也是創意工作,設計到技術、藝術等等領域的skillset。如果你有時間可以像逛淘寶一樣逛逛這些素材庫,感覺像另一個古董商店或者未來物品商店,有的素材上傳者會花很多時間拍攝和製作一整個建築的模型,搭檔說有很多是需要無人機和較為昂貴的攝影機器完成的,這其實和藝術創作從工序上來說也並無不同。

也許有人會想「原創」這件事情,藝術品似乎要更加原創。但我覺得這也是個迷思,先不論概念上的臨摹和挪用轉介,事實上現當代藝術裏大量的拼貼或直接像六七十年代那群藝術家把現成品拿來展這些典範,其實早就舉出反證。


Sketchfab上的一个建筑图,如果看得清小字,可以看到作者是当艺术创作来完成的。

自從《一號玩家》這樣的作品暢銷之後,越來越多對於未來的想像設計到虛擬娛樂和虛擬創作,大部分以負面的倫理批評為主,但虛擬(virtual)本身其實是個和現實一樣自古以來就有的概念,並不是電子技術帶來的,譬如《紅樓夢》裏的那面風月寶鑑。最終完成虛擬建設的是照鏡子的人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說,虛擬娛樂和虛擬傳作,具體而言,電腦遊戲、互動科技本身不新鮮也不可怕,如同人類所有的元命題一樣,只是換了個樣子重新勾引你再問一遍。

這也許是為什麼,因為這個遊戲聚到一起的人不少也涉足當代藝術領域,或對藝術感興趣(還有對科幻感興趣)。我總覺得,亞里士多德的分類法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但它只是道家所說的指月亮的手,我們看到月亮是因為那隻手,但月亮並不是那隻手。藝術、科技、娛樂本身沒有什麼隔閡,只是我們社會的分類法而已,與其固守城池,不如穿越虛假的藩籬,來來去去,是為逍遙:)

《遺忘工程師》遊戲截圖


又說的遠了,今天就到這裏。我們第一關的配音演員就要找好了,如果你有興趣歡迎你和我聯繫,可以後台留言,也可以加我facebook。配音之外,對我們感興趣也歡迎你來戳我,幫助我們,或者如果我們可以幫到你也很願意效勞。


也有朋友問我社群,說實話我不太懂社群運營。但是這次好像是要想想建群大業了,因為好玩的人太多了,也許可以搞點遊戲外的遊戲。但請允許我再花點時間搞定群的設立,在那之前找我就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