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傑
林智傑

從潮溼的盆地回到多風的家鄉,背棄社會學轉投人類學懷抱的研究生。

現代社會下遭受壓抑的常民情感── 《香蕉天堂》、《Tampopo》、《囍宴》的簡評與分析

備註:本文為筆者所寫之「東亞現代史」通識課程期末作業,課程由台大歷史系羅士傑老師開設。

一、前言

近百年來,以科學、理性為名的現代化(Modernization)進程襲捲全球,以各式各樣的型態滲透進常民生活的各個角落。從現代民族─國家概念的建立、西方消費文化的對外輸出、傳統與當代價值觀的碰撞裡,都能看見在社會結構下的小人物在經受現代化所帶來的壓迫時,其內心情感的混亂、掙扎與無奈。本文將以《香蕉天堂》、《Tampopo》、《囍宴》這三部電影為分析素材,透過電影的故事情節來觀看當代社會的現代化如何作用於個體身上,以及個體的情感是以何種形式來對抗與回應時代的脈動。

二、《香蕉天堂》:現代民族─國家意識型態對常民生活的侵擾

由王童所執導的電影《香蕉天堂》於1989年上映,以國民黨政府從中國撤退來台為背景,嘗試藉由門閂與得勝這兩位同鄉夥伴的生活遭遇來勾勒出當時緊繃、高壓的政治情境。門閂和得勝從中國華北跟隨國民黨軍隊來到台灣,一個他們幻想中的盛產香蕉的天堂,然而事情並不若他們所想的美好。由於當時與中國共產黨的對峙形勢,使得國民黨政府對於匪諜極盡所能的提防,兩人冒名頂替而陰錯陽差被認為是匪諜,得勝被嚴刑拷打而漸趨瘋癲,門閂則是逃離軍隊,以新身分重新展開生活。從《香蕉天堂》裡,我們得以窺見在國民黨政府的威權統治下,小人物受到壓抑的生活歷程。

在電影裡,門閂和得勝顛沛流離、幾經輾轉的生活,顯然是來自於國家暴力的侵害所致。國民黨政府與共產黨政府對於「中國」正統代表權的爭奪,同時是關於國族建構詮釋權的鬥爭,而這一競爭很清楚的展現在國家統治下的常民生活之中。現代民族─國家以民族主義為名,嘗試透過國家權力的宰制與向下滲透將其認同的意識型態灌輸給人民,並以此框構出與其它國族(共產黨政府)差異的邊界。人民一方面嘗試抵抗這樣的國家暴力,但另一方面卻也無可避免的被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型態所影響。電影情節中,得勝由於被國民黨政府懷疑是匪諜而被迫害,最終走向「反共」的瘋癲,正是對國家機器嘗試操弄人民意識型態最好的描繪與反諷。

除了國家與常民的對立之外,片中也刻劃了隨著國共內戰從中國遷移來台與原先的台灣本地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電影裡台灣農家的形象似乎稍嫌扁平,完全以一種純樸、良善的姿態呈現,不過透過阿祥、香蕉嫂與阿珍一家人之於得勝以及李麒麟、月香與耀華一家人之於門閂的收留,還有月香的冒名頂替和門閂「角色扮演」耀華父親的荒謬劇碼,仍舊可以清楚的看出在常民生活的情境裡,族群的區分並非全然由國家來框構,也不是常民全然重視的問題。在壓抑不安的政治情境下,或許常民的生活實踐更多所依循的是出自人性的道德、包容與體諒,而非國族認同的區別和差異。這樣源於人性的情感,便以一種底層與受制的方式在常民生活裡隱隱流動。

《香蕉天堂》以一種諷諭的方式卑微的展示出常民的悲哀:現代民族─國家無所不用其極以求達成意識型態上的目標,與此同時常民一方面必須應對國家暴力的侵擾和逼迫,一方面則要想盡辦法讓生活得以過下去。常民的主體性在現代民族─國家的視角下只是作為其意識型態的背書與載體,而常民生活的困境始終不是統治者在意的面向,甚至這些悲劇往往就是現代民族─國家所造就的後果。但是,常民幽微的人性與情感並未因此消失,而是在恆久與國家機器的抵抗裡,展現出微小、細緻而溫柔的能動性。

三、《Tampopo》:飲食文化、消費文化與個體情感的交織

《Tampopo》,華語譯作《蒲公英》,是日本導演伊丹十三(Juzo Itami)執導,於1985年上映的電影作品。故事以一位經營拉麵店但廚藝不佳的寡婦蒲公英為主軸,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懂得鑑賞美食的貨車司機,便展開一段嘗試煮出好吃拉麵、拯救拉麵店的歷程。全片以拉麵這項日本頗負盛名的飲食文化開展敘事,並且將飲食與人的情慾相互結合,藉此撐出劇情的張力。

所謂飲食文化的「素養」乃是菁英階級所建構出來的標準,而從電影中的情境描繪,可以看見各式各樣小人物對於拉麵料理方式、品嘗次序、店面裝潢等等面向的重視程度,除了體現出日本飲食文化的嚴謹、專注與堅持之外,同時也展露了常民對於上層階級文化價值觀的認同、模仿和嚮往。有趣的是,導演特別安排了在法式料理餐館裡,老闆不知所措但小職員精通相關飲食文化知識的畫面,清楚的揭示了飲食文化更多的只是上層階級的惺惺作態和試圖追求與中下層階級區異的方式,而所謂的文化內涵往往卻是乏人問津。

飲食文化是如何成為一種Pierre Bourdieu口中用以判別高低階級的「秀異」(Distinction)呢?消費文化的拓展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消費文化憑藉西方歐美國家的強勢力量輸出到各國,將文化轉化為商品銷售的邏輯,並讓文化內涵不被重視,成為扁平的樣板商品。這股從全球核心幅散至邊陲的潮流,致使越來越多非主流的文化被西方主流文化所影響,進而傾向去符應西方文化的邏輯,喪失原有文化的內涵,飲食文化也不例外。從日本常民看重餐桌禮儀的象徵大於其本身內含的意義時便可得見,而這也是常民生活裡對於上層階級嚮往、傾慕的情感表現,種種差異都體現出日本常民對於自身文化的自卑。

另外,從片中接吻交換蛋黃、不斷按壓水蜜桃、在女性身體上撒調味粉等情節,都能感受到常民生活裡對於飲食的熱愛和情慾追求的交織與鑲嵌。誠所謂「食色性也」、「飲食男女」,飲食和情慾都是常民生活的情感本性。但是這些常民的情感卻在現代化的浪潮下遭到消費文化的轉化,讓飲食文化變質為一種對於消費選擇的追求。常民自此與其自身的情感異化,陷入消費文化所創造出的虛假需求裡,從而失去了自己的主體位置,接受上層階級的框架而成為上層階級的從屬者。

現代社會裡已經被消費文化扭曲、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常民情感還是踏實的嗎?從《Tampopo》的故事裡,可以體會到常民生活裡的情感與現代化下的消費文化深刻的相互交纏,而在飲食文化上得以被揭露出來。個體在當代社會之中的能動性逐漸消散,失去自身的主體性而淪為現代性建構過程的一小部份。而全片巧妙運用美國西部荒野牛仔片的基調,將其錯置於日本社會情境裡,則是以一種倒錯的東方主義來表達對西方強勢文化影響日本文化的絕妙諷刺,不由得令人會心一笑。

四、《囍宴》: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相互碰撞與鑲嵌

導演李安的電影作品《囍宴》於1993年公開播映,連同《推手》和《飲食男女》被影評人認為是李安「父親三部曲」的組成部分。故事描寫一對男同志伴侶高偉同和賽門在美國同居數年,由於高偉同一直被在台灣的父母親逼婚,因此協議與認識的中國女畫家顧威威假結婚以應付父母,沒想到高偉同的父母親自飛到美國,並對西式簡單的婚約儀式感到不滿,因緣際會下後續舉辦盛大的中式婚宴。

在《囍宴》裡,可以發現到傳統與當代價值觀的對抗,例如對於同性戀的接受與否,或是新式簡約和舊式注重排場的結婚儀式的不同。這樣的碰撞展現在高偉同的父母不斷要求兒子盡速結婚,同時希望兒子能夠傳宗接代、擁有子嗣,以及針對美式走流程結婚登記儀式的不滿上。但是,這是否代表著傳統價值觀與當代價值的水火不容?從高偉同父親曾為了逃婚而去從軍,或是他在後續明明已經知悉兒子的同性戀傾向卻從未拆穿,種種跡象都能看出傳統並不是鐵板一塊,其中也含括了對於許多新觀念的包容與默認。

那麼,能夠因為傳統對於新觀念有所包涵,便以此推斷傳統文化與新式價值觀的衝突並不嚴重?這種說法顯然是忽略了現代化力量的龐大。現代化配合歐美強勢國家的文化輸出,將理性自利的個人主義觀念散播至其他國家。如同George Ritzer所說的「麥當勞化」特徵:效率、可計算性、可預測性與控制,許多傳統文化被現代化的浪潮衝擊而衰微,例如繁複盛大的婚宴逐漸被簡單明瞭的登記程序取代便是最好的說明,不符合理性效益的部分被捨棄,對於理性的追求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觀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時,不應以個人選擇的包容來無視現代化進程對於傳統文化的強勢入侵與改變。

在現代對於傳統的衝撞以及傳統對於現代的涵化(accultural)裡,常民的思維是由傳統與現代交互鑲嵌而成,而同時充分體現在常民情感在生活之中的矛盾、混亂與壓抑裡。電影裡一句「你正見識到這五千年來性壓抑的結果!」將這樣的現象表露無遺:身處當代社會傳統與現代觀念的混沌,常民往往不能被完全框定為「傳統」或「現代」陣營的一份子,相反的,往往能夠從常民身上看出傳統與現代的並存與對立。這樣對於價值的混亂使當代社會的常民選擇默不作聲,不再表露個體的情感,而是在生活的抉擇裡以交錯混雜的方式去實踐。從高偉同的父親身上,這樣壓抑的常民情感得到了最明瞭的顯現。

在當代社會裡,常民的主體性逐漸被傳統與現代的對抗所裂解,彷彿常民生活僅是無數對於前現代與現代陣營的站隊。而常民的情感在這樣的情境裡顯得晦暗不明,就像高偉同難以啟齒的性向,或是高偉同父母對於兒子性向的意見,都深藏於個體的內心。這樣壓抑且隱而未顯的情感,或許是對於現代化強勢擴張與入侵的社會裡,常民無奈且無力的悲觀表態。

五、美好幻象包裝的現代性敘事──以個體情感作為代價

從以上三部電影的分別討論裡,可以理解現代化對於常民生活的影響與動搖,從《香蕉天堂》的現代民族─國家、《Tampopo》的消費文化以及《囍宴》的理性效益價值觀,這些都屬於現代化的特徵。不過,現代化究竟存在怎麼樣的力量,讓其得以如此迅速且猛烈的擴張?

要瞭解現代化進程的動力,不能不談到現代性(Modernity)的內涵。所謂「現代性」是相對於前現代而言得以成立的,而J. Habermas認為,前現代與現代的分界是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人類逐漸遠離過往以宗教統治的社會,走向以科學、理性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自此,各專業領域逐漸形成,而專業與常民的對立也開始發生且越演越烈。單就上述來看,似乎無法感受到現代性的負面效果,但若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或許就能看出現代性所帶來的危害:西方列強以科學、理性為號召,為自身國家、種族的優越背書,並以此為理由入侵亞洲、非洲的第三世界國家。殖民主義便是西方國家以擴張現代性價值為原動力所產生現代化進程的一部份,而即使是在殖民主義已經退流行的今日,現代性仍以資本主義、民族主義等元素持續彌散全球。西方歐美國家只是換一種方式實踐對外的殖民,背後以現代性為基礎的現代化進程從未改變。

因此,如果認清了現代化進程的本質,便不會對其強大感到意外。現代化以科學、理性、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包裝,所要傳遞的是一種關於「進步」的美好想像,彷彿只要服膺於現代化的力量,便能進入啟蒙的世界,實現先進發達的理想,殊不知其實只是服下糖衣毒藥罷了。在現代化美好幻象的背後,隱藏的是剝削與宰制的結構,而影響最深沉的便是常民的生活。

在現代化進程的迅速擠壓下,常民生活的改變不僅是體現在各式各樣的不平等與差異化之上,更為嚴重的或許是常民情感的壓抑。由前述三部電影的描繪裡,能夠瞭解到許許多多現代化對於常民生活的侵略,往往都能在各式各樣的個體裡得到情感方面的表現。這些個體有的遭受現代民族─國家的意識形態國家暴力而漸趨瘋狂,有的迷失於消費文化與西方中心論無法自拔,也有的逡巡在傳統與現代價值觀之間的夾縫裡難以自處,種種情感的顯現都深刻的映照出現代人內心的徬徨、無力與困惑。現代人再也無法尋回過往擁有堅定意志的生活,他們信仰了現代性,期盼能換來進步、發達的未來,但不僅在發展的無盡道路上逐漸迷失,也被現代化奪走了情感的安定。

於是乎,常民終於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逐漸醒覺,對現代化所換得的混亂不安感到扼腕與後悔,但是一切都太遲了──以常民個體情感作為代價的現代化敘事正逐漸擴展,而其描繪的美好幻象則從未真正實現。

六、小結

最後要總結說明的是,難道常民面對無孔不入的現代化浪潮就只能任其擺佈,完全束手無策嗎?其實並非如此。透過將《香蕉天堂》、《Tampopo》、《囍宴》這三部電影的情境與現代化歷程進行交互對話,或許可以簡單地說,常民生活與現代化的拉扯就是對於具備主體性情感的爭奪,常民所擁有的、難以堅持的情感就是在現代化的世界裡最好的武器。藉由自身確立起個體的情感,仔細認知行動的意義、場域的狀況與他者的思維模式,我們得以在穩固自身主體性的同時,不致於與生活世界脫鉤。而建立起常民生活的異質性,以真實的多元主義來抵擋集中、齊一的現代性,便能創造在現代化進程之外的另一種對於未來想像的可能性。若是如此,常民的能動性在社會結構下便不顯得那樣幽微自卑,而能夠與結構互動,並且改變社會。

參考文獻

(一)電影

Juzo Itami

1985 Tampopo. Tokyo: Itami Productions.

王童

1989 《香蕉天堂》。台北: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安

    1993 《囍宴》。New York: Good Machine Productions.

(二)書籍

Appadurai, Arjun

2008[1990] 《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鄭義愷譯。台北:群學。

Bourdieu, Pierre

1984[1979]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1980]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oucault, Michel

2016 〈主體與權力〉,收於汪民安編《自我技術:福柯文選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Prakash, Gyan

1994 Subaltern Studies as Postcolonial Criticism, i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ürgen

2007[1980] Modernity: An Unfinished Project, in Craig Calhoun, Joseph Gerteis, James Moody, Steven Pfaff and Indermohan Virk (eds.)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2nd editio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Ritzer, George

2002[1993] 《社會的⿆當勞化》,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

Said, Edward

1999[1978] 《東方主義》,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譯。台北:立緒。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