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雪枫漫谈
Alice雪枫漫谈

记录和分享思考,学习。 Youtube 中文频道,同名。 英文频道:Talk With Alice

大陸和海外的9個差異

1. 對環保的關注

之前準備出海玩,上船前要買水,德國朋友找了好幾家便利店,死活不願意買雀巢的水,最後因爲雀巢在當地供應鏈問題,隻有這個牌子,他迫不得已買了。他解釋說這個牌子沒有社會責任,生産水對環境做了很多有害的事。

在Couchsurifing(沙發客社區)上找波蘭華沙的host,看見有一個男生,一居室,但也願意分享,讓人一起住,但他的入住要求有一條“不能連續沖澡x分鍾”,注視說是出于環保考慮,幾分鍾連續沖水完全足夠,可以斷續沖水,連續淋浴很多水都浪費了。

但這幾年國内對環保的關注度也在逐漸增加?之前深圳海岸城廣場上還辦活動,有主持人,關注塑料對海洋動物的影響,大屏幕間斷地放宣傳短片,也放映了好幾天(那個位置招租廣告費估計貴)。網上也能看到有人寫文章講爲了盡量減少一次性塑料把手垃圾,所以買木牙刷,然後吐槽淘寶賣家,結果網購了一把牙刷還搞一個塑料包裝盒,和自己環保初衷違背。這篇文章印象很深,前段時間路過某雜貨店,看到竹柄的,買來用,結果才兩周手柄就大片發黴,感覺未來很多産品都可以改進。現在很火的镂空購物袋也算環保的體現(雖然更多的是被營銷促成的購買)。

環保相關的還有素食主義(主要的動機有因爲動物保護+人道主義+環保主義等,往往是多種因素疊加) 選擇吃素的,非常嚴格,幾十年都吃素,完全拒絕動物制品,蛋奶素,可吃魚的,分這幾種;有人開玩笑說歐洲現在的問題是太多素食主義者了。飲食上,還有部分人隻喝氣泡水,還會在家擺機器自己打。


2. 志願者精神和NGO funding

在華沙時候有天下班了,組織者又喊我晚上7:30去另外一個區的辦公室開會,爲下周工作交接。起初我很不爽,因爲下班時候應該留給我去社交,探索這個城市,而且通勤坐公車要幾小時,很累了。後面去了辦公室才知道,負責運營那個殘疾人幫助組織的,都是志願者,不是全職的,他們也是下班後才趕過去。我也就沒什麽怨言了。(當然這個例子不能說明波蘭NGO的工作模式,下文還有)

後面經過一個分部工作人員介紹,我們幾個找到機會去跟華沙總部管資金籌集和運營策劃的經理J聊了幾個小時,他也不是全職的。J自己還和女友經營出版的小生意,因爲NGO給的工資不足以支撐生活。籌集資金,也要向企業高管“衆籌”,J說幾天後自己就要去一個酒會,請各個國際企業駐波蘭的高管給組織撥款,一般請人捐助給救助對象會容易很多,因爲款項有直接效果;但要說服他們掏錢給NGO作運營費用就很困難,因爲這些錢花在流程中了。土耳其Izmir救助唐氏綜合征的NGO負責人說他們的資金基本都是政府提供,很少來自民間捐贈,負責人自己是退役軍人,因爲家裏孩子有唐氏綜合征才加入運營這個組織。


3. 做客留宿

土耳其每家都有沙發床,一開始我還很擔心,每次搬新host之前,還問“她家沙發可以伸直腿嗎?”,後面發現多慮了,都是能打開的沙發床,爲了方便朋友留宿。第一個host,Sharlo家,除了我,還有他朋友Burak常住,有天還有個工程師半夜來喝酒聊天,也住了一晚。第三個host,是一家四口,我和女兒睡一間,他家床底下還有一個床墊,拉出來又能睡一個人,後面來了幾波訪客,有一位叔叔也留宿了(爸爸的朋友)。 自己感覺國内好像不常見串門順便留宿對房家的,可能因爲自己是女生,父母管得嚴,不讓在外留宿。


4. 熱情

土耳其人民在幫忙提箱子這件事上,真的很熱情,每次上下樓梯,上下大巴都一定有陌生人來幫提箱子(語言不同也不好拒絕);波蘭人太少,都是自己拖着箱子一個人狂走;國内隻遇到過一次,在深圳地鐵口,那天箱子确實太重,29寸我搬的吃力,有個男生一句話不說把我箱子提下去,放下,頭都不回就走了,想說謝謝都沒機會。(隻就提箱子這件事做個對比,因爲印象太深了。當然肯定還是改鍛煉身體,多舉重,自己箱子自己提,不要麻煩别人)

國内國外也遇到過善良的華人,淩晨開車送我回家...你問爲什麽我敢上車...亡命是有點,當時都是迷路/深夜/沒任何公交系統,也有人和我發實時定位,一個人在外面更危險,所以上車了,事後證明都是好人。


5. 直飲水

羅馬遍地的噴泉,都是可以直接喝的,意大利朋友講“讓每個來羅馬的行人随時都能解渴”,充分體現了帝國體量。

奧地利水龍頭的水也可以直飲,一開始我還專門燒開,朋友疑惑了一天,專門問我,我才知道;住處在雪山下,洗澡水都是甜的,可以一邊洗一邊喝,太愉快了。


6. 打招呼和香水

在英國時候,出入電梯陌生人都會互相問好;國内更多是沉默。熟人才可能打招呼聊幾句。歐洲幾乎每個人都帶有自己的味道(香水或止汗露),國内很多人不需要用止汗露,有些人是需要但不知道止汗露。


7. 休息日商店一定要休息

坐車到維也納時候,好像是周日疊加一個小假日,長途巴士站旁邊的購物中心,一家店都沒開,我50歐想換零,隻能找自動售貨機買包煙。買水也找不到地方,隻能去唯一營業的漢堡店3歐還是5歐買了瓶。


8. 教育觀和婚戀觀

這個不寫了,差異太多了,但我自己觀念也很混雜,沒感受到很深的文化沖擊,更關注和好奇制度設計上可以學習的地方,比如法國的同居;德國強制規定父母要給子女一定金額的生活費(具體到多少歲記得不了,一位朋友是26歲父母還給,自己也邊讀書邊打工),并不是大陸很多自媒體宣稱的“孩子一上大學就自力更生,一分錢不給”;在美國也是,隻有非常緊迫的家庭出不起大學學費,子女才需要貸款讀書/打工賺錢供自己讀書,通常家庭都設有教育基金。稍寬裕的家庭也會支持孩子全球旅遊/留學等,探索世界。

(專門的對比研究美國各階層教育情況的,見圖書Our Kids)

9. 對服務員的態度

在大陸壹般會直呼“服務員,上菜!”,“小妹,結賬!”,也有叫“美女/帥哥”的,但大多會叫人。

法國德國壹般是眼神交流,不會叫出聲。連把手舉起來做手勢,都比較少,因為可能會讓工作人員覺得不被尊重,或者不平等。


此文主體部分原寫于19年2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