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風
行風

紀錄這具身體從出生至今以來的「我」所觀察到一切,文中一切的我並不等於「我」,更像是靈魂搭上了一具名為「我」的行動載具,來到地球體驗紅塵

完整成長主義者的誕生

創作從來不只是創作,也不是一個人的事

死亡過後,重生必然發生。而在肉身依然呼吸著的此時,這樣的「重生」究竟如何發生,而自己又該如何判斷兩者的不同。或許,可以先從目的差異來進行倒推。

完美主義者想要達成的:

  • 對外,每天都有新的產出
  • 對外,看起來自己每天都努力達成當初自己設下的目標


每天都有新的產出

表面上看起來這個目標毫無問題,也是許多創作者一心想要達成的事。但,這個目標看似合理實際卻隱含了幾個陷阱。比如它是以產生的「物」的結果來判斷這個目標是否成立。
於是,要是今天我因為任何生活中的變故不能在今日截止期限內寫出一篇能夠對外公開的成品,好像今天過程中間的所有努力,那些在捷運上和步行期間對此花費的腦力、在筆記本裡寫上的部分內容靈感與手機裡早上醒來打下的關鍵字全都就此報廢,不算數了。

這是一個重視結果是1或0的標準,而絲毫不計在每一天漫漫寫作與構思過程中自己點點滴滴在思考能力上的成長,如果這是一場自己同時身為評審與參賽者的比賽,這評分方式本身就不公平。

每天自己看起來都有努力前進

這更是一個充滿陷阱的設計,努力很容易和蠻幹劃上等號,而我以前最容易掉入的坑就是:以為自己做到精疲力盡以後就算努力了。
當一個人感覺自己好像盡了力,身邊的人也因為目睹了他的努力以後安慰他已經做到了最好,結果不理想不必太在意。然而,從前的我忽略的正是:努力當然不是錯的,但或許可以停下來想想,努力是不是有別種做法?

而這正是完美主義者的我死亡的主因,在原先的邏輯之下,無法有更好的解套方式,除了累到放棄,就是認定自己不如別人,兩條路我都走過無數回,走到別人都怕了

那,完整成長主義者又是什麼回事?
既然它的前身是完美主義者,必然有些部分相似,但正是在那些前者辦不到的地方,完整成長主義者避開了那些陷阱,靈巧地閃避了那些言詞上的似是而非,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創作原則。

完整成長主義者重視的是:

  • 每天都能體悟成長無窮可能性
  • 擴大設定創作目標時所觸及的面向,創作從來不只是創作,也不是一個人的事


重視每天的成長可能性

無論是作品上的、創作心態上的,也可以與這些都無關,或許自己寫出來的作品依舊無人聞問,但卻因此成為一個更好的朋友或伴侶,成為自己生活裡的那點亮光,這些當然算數。

創作從來不只是創作,也不是一個人的事

寫作從來不是自己的事,且不說他人,要完成創作首先就需要時時與自己的身體協調。背痛的時候能夠站著打字多少分鐘就該休息,站到腿痠腫脹以後什麼時機點或察覺到感受要讓自己坐下來休息,而不是為了目標堅持虐待自己的身體。或許不必顧慮這些在這個月做到了,下個月或接下來半年都不能夠再次回來繼續,下一次又要等到什麼時候?


等到有一天,等一個人可以自稱自己已經成為了,在實際執行面向上可能會有哪些與從前的不同之處:

  • 重新調整生活的重心回歸到生活本身,該照顧身體時照顧,想要體驗新的可能性時就放膽體驗,只要保持每日記錄的習慣,創作之火不會輕易熄滅
  • 練習保持對身體感官的覺察
  • 除了靈感也要記錄那些成長本身,當這些細節積累成篇誰說不能又成為創作素材的其中一員


創作之路很長很長,有些人可以持續一生。我希望自己能夠是,一路走到最後的人。


今天寫了個理性成份很重的篇章,有人喜歡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