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celyn
Jocelyn

🤍

論青少年的嚴厲教養、憤怒情緒及健康間之關係

(编辑过)
“Harsh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Health :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With Genetic Moderation”Brody, G. H., Yu, T., Beach, S. R. H., Kogan, S. M., Windle, M., & Philibert, R. A. (2014)此篇論文之閱後筆記。

論文摘要

此篇論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的嚴厲教養、憤怒情緒及健康之間的關係。研究使用前瞻性報告,藉由評估 11~13 歲的嚴厲教養、16~18 歲的憤怒情緒及 19 歲的健康表現來檢驗此論文的假設:(a)孩童時期父母的嚴厲教養會導致日後慢性疾病的發生。(b)青少年早期的高程度憤怒情緒可以預測不佳的健康表現,並扮演嚴厲教養及 19 歲健康程度的中介變數。(c)5-HTTLPR短等位基因可能藉由提高警覺、焦慮、憂鬱等症狀,使受嚴厲教養及憤怒的青年有更高的風險。

此論文的受試者為居住在鄉村的非裔美國人主要照顧者,並從每一個家庭中挑選青少年每年收集資料,而整體來說這些家庭為工作貧困階級。每次的家庭拜訪資料收集都是由兩位非裔美國人進行約兩小時的研究,過程中為私下非公開的,會避免有其他家庭成員在場或可隔牆聽見訪談內容。

研究中控制的變項包括性別和家庭累積社經威脅;嚴厲教養的測量使用 Harsh/Inconsistent Parenting Scale,青少年憤怒情緒的測量使用 S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Inventory,而健康表現是藉由測量C-反應蛋白、自我報告健康問題及憂鬱症狀這三個指標來評估。關於基因型則是分成兩組受試者:(a)等位基因組合為ll者(b)等位基因組合為sl或ss者。

藉由論文中的 figure1 得知,早期嚴厲教養確實可以預測晚期青春期的父朒情緒及健康表現;越高程度的憤怒也的卻可以預測較差的健康結果。而青春期的憤怒情緒會減少嚴厲教養對健康的直接影響,也證明了憤怒此變相為兩者間的中介變項。

至於我們對 5-HTTLPR 為此模型調節變項的假設有部分是被支持的,結果顯示攜帶s等位基因的人比沒有攜帶 s 等位基因的人,在憤怒情緒和健康表現之間的關聯來得強。嚴厲教養和健康表現得間接關係中,其相關對於攜帶s等位基因的人為顯著,而未攜帶者則否。

唯有在 5-HTTLPR 攜帶 s 等位基因者,其青年時期的憤怒情緒才有辦法預測日後的健康妝況,也就是並不是所有經歷嚴厲教養和憤怒的青少年都會有較差的身心健康結果。

評析

縱貫式的實驗設計因為是同一組受試者,可以較真實的呈現受試者的個別差異,很適合探討早期經驗對日後行為發展研究;唯在長時間的資料收集中,可能會有受試者流失的問題,導致結果上的誤差。

在描述一些較複雜的生理機制時,論文作者的脈絡很清晰易懂,像是憤怒反應觸發交感腎上腺髓質素和 HPA 軸系統,如何導致人體全身炎症反應程度提高的過程交代得很明瞭。

家庭訪問時找了和受試者同樣是非裔美國人的研究者,相較於找相異種族的人做訪談,應可使受訪的受試者更放心的談論他的狀況,所記錄到的資料會更接近真實的情況,這是我覺得此實驗研究蠻細心的一個細節。

然而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問題是,此篇論文所使用的樣本,僅僅收集了居住於美國南方鄉村地區的非裔美國人做為所有資料的來源,就算取樣方式有做到隨機,但其樣本代表性依然是明顯不足的,如此一來此研究結果便無法推論到其他國家、種族,甚至是美國國內的其他區域。在論文中的討論部分也有提到,研究的結果能不能推論到其他居住鄉村或是城市的歐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仍然是未知的。

同樣針對樣本的問題,我也很疑惑研究者選取較低社會經濟地位 working poor 的原因,嚴厲教養所導致的身心健康問題不應該只存在於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且倘若研究樣本只侷限在低社經地位的家庭,那麼混淆變項(其他不幸事件)不是更容易產生嗎?所以我認為此篇論文的樣本可以在再考如何更好的取樣。

接著我認為這之中存在著很嚴重的倫理問題,論文既然從一開始就假設在嚴厲教養環境中的青少年,日後存在著血壓較高、新陳代謝較差及較高程度的憂鬱症狀等,諸如此類的身心健康的風險,且過去也有研究支持這項假設;那當務之急應該是要想辦法協助這些孩子脫離存在風險的環境,並不是進行這些研究而對孩子們的需求視而不見,使孩子的福祉蒙受損害。

未來研究方向

  1. 追蹤研究那些暴露於嚴厲教養家庭環境中且 5-HTTLPR 攜帶一個 s 以上的等位基因,而健康狀況沒有受到不良影響的受試者,深入的去考究其人格特質、因應方式或是其他額外的變項,能夠使受試者免於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日後的健康狀態。
  2. 研究樣本採高社經地位的家庭,比較低社經地位的家庭和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兩者間是否有差異,若有差異則可研究是哪一組的什麼因素導致其間的不同。
  3. 對集體主義國家及個人主義國家分別進行此項研究,探討兩者間是否有差異,而又是何種特質導致差異的產生。
  4. 研究是否能以抑制釋放兒茶酚苯胺(Catechol aniline)及皮質醇(Cortisol)的方法,藉此降低全身炎症反應(Systemic inflammatory),而間接降低日後的健康問題。

其他建議

如前所述,我認為當務之急是協助暴露於風險環境的孩子脫離危險的環境,但受限於人力問題,我們不可能找出每一個個案加以協助;但可以從學校的輔導機制做起,由老師定期訪問學生家庭狀況,找出需要幫助的孩子給予輔導或是建議其照顧者改變教養的方式。

另外從國民義務教育的教材中加入關於類似資訊,抑或者透過媒體網路宣導此議題之嚴重性,以期減少青少年因家庭嚴厲的教養環境導致日後任何的身心健康問題。

相關研究之重要性

心理學家提出「情緒高漲」(Heightened emotionality)的觀點來解釋青少年階段的情緒發展(Hurloch,1973)。所謂情緒高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也就是比一個人正常狀態時的情緒要再多一些,而因為青少年階段是一個矛盾的過渡階段,他們必須調整舊有的思考、行為、習慣等才能應付,在此調適過程中伴隨而來的不安全感及不確定感,使得青少年容易情緒高漲。

因此對於青少年時期的研究,尤其是情緒相關就顯得特別重要,藉由研究的結果,早期介入輔導存在風險的青少年,降低其日後的情緒問題或是社會問題。且此研究內容涉及健康,對任何個體都是極其重要的問題,研究這些議題可以使我們正視並思考改善設法青少年時期的矛盾、風險或是任何健康問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