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Tsai
ErwinTsai

1985年生,台灣人 2019年11月開始嘗試創作的生涯,練習每日創作1000字以上的文章,原本希望可以持續一年,看看會發生什麼改變。 雖然只做到了三個月,但自己確實感受到變化,那是文字的靈魂在內心已萌芽。

想讓孩子喜歡閱讀,你會說故事嗎?

攝影師:Andy Kuzma,連結:Pexels

去年第一次聽到幸佳慧的名字,是老婆從圖書館借了一本《親子共熬一鍋故事湯》,對書中說故事的方法感到奇特,那時她告訴我,原來單單從一本童書的封面,就能夠對孩子說這麼多話。每天每天,現在孩子總拿著家裡隨手可得的一本故事書,帶有一點點威脅性的要求著「read story」,若不從她的心願,就要來一陣激動的小跳躍、甩手踢腳,嘴裡阿來啊去的使著性子。媽媽說故事,就是有這麼精彩,不只是故事的過程刺激著小孩子探索和想像的樂趣,總是在床前、沙發上、地板上,用一本書把母女倆緊密的連結依偎在一起,感受起來也是如此的美妙動人。只可惜爸爸說故事不太精采,雖然偶爾也會跑來我的面前喊著「Daddy read story」,但我發現總是沒念完這孩子就跑去其他地方想要玩別的東西,「阿...我說故事有那麼難聽嗎?」說實在的,自己念起來實在是卡卡的,而且可能就如同幸佳慧在書中提到的最淺層示範,只是翻著書頁照著稿念的成分居多,甚至經常看不懂那些英文字,連自己都念不下去呢。

遺憾的是,第二次聽到幸佳慧的名字,已是她過世的噩耗,同事們在探討著她的著作,我才慢半拍得知這項消息。一生貢獻給兒童權利的兒童文學作家,享年才46歲,如此為孩子著想的大人,若能活在世上更久一點,想必能夠帶給世界更多意想不到的成就,讓我們社會減少經歷那些不堪入目的兒童不幸事件,並且創造出更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即使她現在不在了,也希望能夠從她遺留人世的作品裡,感受她所要傳達的理念。或許,透過她所創作的一本一本深入淺出的創作,我們都能在她所推廣的親子共讀中傳承給每一個下一代。

為了提高自己說故事的能力,讓我的女兒願意多停留在我的大腿上多聽幾頁故事,我直接買來《親子共熬一鍋故事湯》,想一窺老婆和女兒那種親密的氛圍,是否能同樣的降落在我身上。整本書花了一半的篇幅,示範如何對孩子說一本故事書,若有興趣也取得一本來看看,會發現即便是每一頁只有一句話的繪本,依照正常程序3分鐘就會唸完的書,若循著故事湯的方法,至少都要念30分鐘才會結束,為什麼會如此差別?

從說話開始

語言能力,是人類思考邏輯的最基本單位,接著透過閱讀的啟發和探索,兒童能透過文字和圖像的橋樑,觸碰到各種前所未有的美麗境界。一本書用3分鐘的時間由父母親念完,和用30分鐘的時間由父母親陪著孩子「對話」完成,短期而言只是幾百字的文字差異,長期下來,可是數百萬字的灌輸和思考的壕溝。

父母如和對孩子說話,都決定著孩子的大腦如何發育

單方面的指令、敘述或者想要以電子儀器、3C取代真人的發音,都不能取代真人對談所能提供互動性、真實性以及帶給孩子的心智判斷與表達能力的訓練。花時間多和孩子對話,不只是耐心和愛心的表現而已,隱藏在藤條和權威底下的束縛,可是一整個抹去了兒童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也要一起說故事

說故事,不只是聽講者單方面的在說話而已,故事湯帶給我最重要的觀念,便是孩子並不只是單方面的聽眾,而要設法讓眼前這位小小的靈魂也能成為說故事的一份子。從故事的流程中,鼓勵孩子和大人「對話」,是和傳統觀念最不同的地方。

要如何對話呢?我想父母必須確實的在事先閱讀完一本故事書的來龍去脈,並且充分的理解故事書作者想要傳達給兒童的訊息和理念,然後才能在對孩子說書時,一步一步的引導孩子推測出後面的劇情,而不是一頁一頁的由父母直接破題給聽故事的人。不時的提供劇情裡的線索、圖像裡的伏筆,或者推測腳色的表情、動作,每一個環節都在刺激孩子主動學習、探索和思考的練習。這樣相較於單純一字一句的念故事給孩子聽,當然要花費的心力和時間,不是3-5分鐘可以解決得,但孩子透過父母不直接解答,而是以「架構鷹架」方式引導孩子擁有主動發現答案的成就,帶給孩子閱讀的喜悅、主動學習的動機,卻是一輩子最棒的資產和幸福的保證。

舉個例子

佩琪.芮士曼這本《晚安 猩猩》,是我很喜歡故事湯裡所示範的故事。整本書中,每一頁都只有一句話,那就是「晚安  XX」。如果照著台詞念,然後只做最單純的「標物」,就是告訴孩子這一頁有甚麼甚麼,那這本書大概不到幾分鐘就說完了,但這本繪本裡,卻在圖畫中有相當豐富的故事可以告訴孩子。作者在這本書所要傳達的訊息,包括了動物與人類平權的意念、家的必要性、動物園的存在以及其意義、動物該不該被關在籠子?還有小猩猩和老鼠之間的友情、小猩猩與其他動物間的同理心、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平衡等等,甚至還有所謂的「後設觀點」,讓孩子以同樣為故事中的一份子的視角,融入情節與氛圍之中,都能透過圖片和文字裡的線索,由父母去提問:
「小猩猩應該幫長頸鹿打開籠子嗎?」
「只有小猩猩跑出來了,還在籠子裡的大象看到小猩猩會怎麼想?」
「他們又被關回去籠子裡面了,你覺得她們應該被關起來嗎?他們會開心嗎?」
「獅子的籠子是紅色的,跟大象的不一樣,會不會要用不同的鑰匙才能打開呢?」
「管理員不知道,還有誰知道?」
「你喜歡這個故事嗎?最喜歡哪一個部分?」

這些都是能引導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也一起說故事的提問方法,也就是盡可能地讓孩子參與故事的發展,和父母對話、和作者對話、也和故事裡的腳色、動物對話。相較於傳統的「念」故事書,不僅需要多耗費很多力氣和時間,卻多了很多富有意義的文字和想像。

這,就是幸佳慧想要極力推廣的親子共讀,她能取代所有平板手機的誘惑,也能杜絕一切魅惑童心的浮華物質。不是幸佳慧單純的自說自話,而是從15世紀開始的西方世界就有蹟可證的發展理論。華人世界晚至19世紀初期才開始將閱讀脫離私塾的附帶,在晚近西方的科學研究報告中都解釋著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幾乎和所有學習指標,如讀寫、數學、肢體統合、表達溝通、情緒管理、環境適應、專注力等社會性能力,都有顯著的正相關。

不可取代的事

世界雖然變得越來越便利,科技也越來越進步,但有些層面,始終是我們無法省略的步驟。我們的孩子終究必須看著我們的臉龐,才能學會溝通;也終究必須聽著我們的耳語,才能學會思考和想像。我希望能持續的在說故事的練習裡實踐這本書教給我的方法,或許有一天,女兒可以站在我和老婆面前猶豫著不知道該由誰說故事的時候,我會知道幸佳慧的精神已經留在這個家中。

2020.1.28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