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Tsai
ErwinTsai

1985年生,台灣人 2019年11月開始嘗試創作的生涯,練習每日創作1000字以上的文章,原本希望可以持續一年,看看會發生什麼改變。 雖然只做到了三個月,但自己確實感受到變化,那是文字的靈魂在內心已萌芽。

倒數17週 時間變多了,卻亂了

工作上較能夠取捨,是因為被割捨的東西不是自己想要的。但生涯上的規劃卻都飽含著個人慾望,反而讓我扭捏猶豫了不少。

這週開工,好像輕鬆了不少,雖然需要惡補代理期間耽擱的工作,但掌控自己的事情還是容易得多,畢竟是自己的舒適圈嘛。

這週做二休三,連同假日就成了做二休五,很滿意這樣的比例
生命就該花在值得浪費的事物上

如果沒辦法一氣呵成的割捨,那就讓時間慢慢的把脫不掉安全感慢慢的剝離,壞處是像是把皮膚上的膠帶慢慢撕掉一樣,看他一根一根毛拔起會痛,好處是可以慢慢來,給自己更容易去做的理由。


撕掉就好了嗎?沒有後遺症嗎?

有的
慢慢地顯露出來了
就不談原本的擔憂的經濟問題了

以往在工作上,因為要處理的事情太多,所以總是需要告訴自己,排出優先順序,把不重要的事情排到待辦事項中,眼前只專注今天決定要做的事情,而且最好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所以我一直在練習,練習如果訪客來了、接到電話、突然想到什麼事情,都要試著先把眼前他人的需求排在當下以外,不僅要克制自己想立刻處理的慾望,還要養成做紀錄的習慣(不然當下不處理,事後也是忘記)

如果你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時間,別人也不會尊重你的時間

我很喜歡這句話的精神,說的是如果自己常常允許自己隨興投入在他人的臨時要求,別人當然就以為你是一個很好打擾的人,可能贏得辦事效率快速,有求必應的美譽。而如果經常電話找不到人,拒絕當下他人的需求,告知當下無法處理,久了別人就會對你有個印象,『找他幫忙、做事,需要排隊』。

同樣是被貼標籤,但後者的標籤普遍上的觀感是不好的,給人的感覺是難相處的,而前者是和善的,與眾人更容易貼近的,但我會把後者,視為他人開始尊重自己的時間的結果。

沒錯,在工作上,我逐漸地實踐自己理想的工作模式。

但當生活型態開始轉變時,不在辦公室的時間變得更長時,
原來我的本性習慣還是原來那個樣子。
我讓一堆自己想做的事情塞入自己的生活計畫中,
搞得自己又在時間的壓力之下變得像無頭蒼蠅。


因為不時處於緊繃狀態,從而更容易在取得空閒時墮入一些大腦刺激誘惑(滑手機、臉書等)。

而因為想做的事情多,

安排自己學網頁程式、學攝影、學社群經營、學google analytics、學英文、閱讀、寫文章、寫心得、學親子活動等等...

無法專注一件事情(明明知道專注帶來的力量更大),

也導致了做不好任何一件事情的感覺。

試著釐清自己的思緒、規劃,

寫下自己的be、do、have,搭配韓第的三種組合工作型態。

其實以往自己就有這種問題,

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大概兩到三個月,我大概就會又開始覺得自己的人生規劃開始混亂(大概就是因為熵增定律吧!)。

所以必須偶而刻意去撥出時間重新整理一下心智圖,光是這兩年下來,就不知道換了幾個版本。雖然大致上的項目都相同,但歸根究底,自己在工作上較能夠取捨,在自我的生涯規劃上卻難以選擇,除了我發現,因為被工作時間排擠、還有帶小孩,所剩的時間不多,想像的空間也不多,被迫做出最精簡的抉擇。

但自己生涯規劃歸根究底仍然是個混亂的價值觀體系,可能加上自己是個擁有極度不安全感以及慾望的內在,一但時間開始變多了,能做的事情多了,也加上離職前的焦慮感,發現時間規劃根本就開始大亂了,而且無法拿捏事情的重要順序,我其實還是跟以前一樣,容易分心,難以專注。

工作上較能夠取捨,是因為被割捨的東西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生涯上的規劃卻都飽含著個人慾望,反而讓我扭捏猶豫了不少

該怎麼做,還是持續的在考驗自己的智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