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winTsai
ErwinTsai

1985年生,台灣人 2019年11月開始嘗試創作的生涯,練習每日創作1000字以上的文章,原本希望可以持續一年,看看會發生什麼改變。 雖然只做到了三個月,但自己確實感受到變化,那是文字的靈魂在內心已萌芽。

亂了

事情越來越多,就越考驗著自己如何在一片混亂之中釐清頭緒,選擇最重要的事情來做。最近一年來生活改變真的很大,還記得不久之前一直在內心嘀咕著,怎麼努力追求著理想和目標,似乎到頭來看不到自己生活上有任何的改變?改變的只是心裡頭的一點思緒,但起床時想的事情依然如舊,每天煩惱著的事情也是大同小異,仍舊感概與理想之間的距離,仍舊不安和歲月之間的拉扯。

攝影師:Filipe Delgado,連結:Pexels

然而一旦跨出了原本習慣的圍籬之後,也不曉得究竟是哪個決定形成了關鍵的因素,改變就如同排山倒海般的席捲而來,同時混著過往的憧憬和想像一起發酵催化。從原本的習慣經過的十字路口、習慣咒罵的紅綠燈、習慣尋繞的停車場、習慣說著的話題、習慣餓著肚子的選擇、習慣左顧右盼的招牌、習慣仰望的天空、習慣踩著的柏油,都不知道是從甚麼時候開始,就悄悄決定了改變的命運。

每個線索都是個契機,每個細微的抉擇都是關鍵因素,而我想真正的改變,都始於那些枝微末節,那一點點的累積,和不起眼的轉向。

命運的改變不經常是碰到哪一天突然中了彩券,也不太會發生封面故事的奇蹟開竅。站在舞台上的光彩往往都是無數個後臺累積的日子所堆砌出來的。除了最根本的思維的開放性,還要有不受到推倒的決心和意志,或者說天真的直覺才是真正能跨過活化能的基本秘訣。而這也就奠定著,為何成功學的領域哩,自我信念如此的根本,即便提出再多證據解釋信念並不能真正導引你成功,但不能堅持相信自己有繼續努力的價值時,改變從來就不會存在未來的任何時空。

當了爸爸肯定是個關鍵的因素之一,因為當了爸爸,你會清楚的知道眼前的孩子,是這個世上最能被你影響的人,你的權力和義務突然之間暴漲到人世間的所有極限,你的重要性也從默默無名的螞蟻堆裡促然的膨脹成巨型的大象,那種無可取代又無法避免的天職直接降落在身上,直覺何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之說,你便該使覺得自己更應該做些甚麼,可以做些甚麼,定要做些甚麼,去呵護手心裡的另一個自己,期盼她變得更好。

閱讀的習慣本身並不會真的改變甚麼,若不考慮將閱讀作為休閒、娛樂、放鬆、消遣的目的來看的話,翻閱書本,對自己而言就是尋找別人的智慧,來幫助自己找到成功的捷徑,或者方向,或者避免繞遠路的方法。

許多人會告訴我盡信書不如無書,他們會覺得我太依賴自己的閱讀能力,好似她們對於自己的生活經驗顯得比較可靠一般,但我總覺得閱讀也如同得到生活經驗,那是一種用最低的成本和最短暫的時間去求得各種不同的人生,而一個人的經驗和道理究竟是否對或錯,終究要靠自己來判斷。我們都容易相信自己親眼所見,以及自己過往累積的生存價值,而顯得容易擁有成見,而我相信單純只相信自己一個參考,相較於閱讀許多人的參考,後者無疑來的客觀和負責的多。

只是看得越多中就不代表做得越多,或者改變得越多。我們是習慣的動物,習慣則來自於每一種屬於自己的選擇、思考、價值觀。這些腦袋裡的東西不容易改變,卻能透過閱讀得到轉向。關鍵的步驟是必須形成自己的另一種習慣,不旦意味的自己是不同的人,也代表著讀進去的智慧和知識能夠落實在身體和行動中,改變才能真正看的見。大量閱讀是沒用的,如果終究只是變成喜愛閱讀,如果終究面臨抉擇前仍然畏畏縮縮,如果終究不懂得「不斷犯錯的人生比堅持正確的人生來的有意義」的道理,如果終究還選擇安全、穩定、保守起見,你還是你自己,而走在前面的人只會越走越快。

選擇不同的決定之後,造成改變的真正因素,我感覺是碰到不同的。當那些人提供你原本生活圈中不會聽到的見解時,你所閱讀的廣泛知識將會引導你自己跨出不習慣的第一步,讓你開始身體力行,讓你開始驗證所學,讓你開始靈魂混血。而直到這一刻開始之前,盡信書不如無書,都還是正確的,一年閱讀一百本和一年閱讀一本的人,在此之前都沒有太大的差異,直到這一刻,我們開始行動為止。

但習慣建立的齒輪開始轉動之後,人生就會開始不同嗎?

還差的遠呢!開始的第一步,確實可以說是漫長且茫然的前置作業,但開始之後,仍舊是一個仰賴堅持和信念的修羅之道。要能夠讓自己變成理想中的形象,不僅要能夠做出抉擇,還要能夠在抉擇之後持續的守護初衷。你會有一次又一次的陣痛期,你會面對過往的自己衝撞著窠臼,你會手忙腳亂的開闢荊棘,你仍然會不斷的質疑自己選擇的道路。

如同每天壓榨文字來知道自己腹肚裡的墨水是否飽足;如同市場總會以不同的走勢和誘惑來測試究竟是甚麼樣的交易者。改變的機會降臨時不僅考驗著你能不能把握,還有能不能持續,還有能不能在困惑中維持既定的策略。大師的話和書本和事蹟都不能成為你自己的血肉,我們可以把他作為標竿,但仍舊必續靠自己寫下自己的書和交易紀錄,這是無人可取代的環節,也沒有任何的捷徑可言。

過往的習慣無疑還是自己,並不會因為你獲得了別人的話語就憑空消失,我們不可能一轉眼就否定自己的一切。

智慧是作為一道細繩,緩緩地延伸到你所在的井裡,緩緩地將你從晦暗的水底拉出來。過程中必須掙扎,死命抓住形同救命的繩,一旦斷了,或者鬆手,我們都將如同井底青蛙一樣,仍舊只能倚著窄小的洞穴窺探廣袤的天空和耀眼的太陽。

要爬到洞口的路依舊漫長,過程偶爾會有旭日和明月的光照入洞穴,讓人獲得一絲的鼓舞和動力,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仍然必須獨自面對;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仍然處在黑暗之中,掙扎著要不要回來原本池子比較自在、比較安全。


2020.2.12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