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美好閱讀時光

今年新年假期前後5天(包括星期六日),最好做的事是閱讀。既然要好好讀書,那就選一本”book about book”,是台灣資深編輯傅月庵老師的最新作品《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

很喜歡閱讀編輯、作家的讀書筆記,讀書人論書,總有驚喜。幾年前曾讀畢牛津出版社編輯林道群寫的《青山亂叠:書和人和事》,很好看,即使它如磚頭般那麼重,很快就閱畢。

《閉門讀書》並非傅老師第一本的”book about book”。二十一年前(2002年)曾出版一本《生涯一蠹魚》,不過已經絕版。所以去年(2022年),除了出版《生涯一蠹魚》二十周年限量紀念版外,亦出版這本《閉門讀書》。

《閉門讀書》分開了四部份。第一部份是作者的絮語。雖然是細碎且段與段之關沒關連,但讓見識讀書人的想法。比如:

話要少說,書要多讀。不明白的事情,不應該說;真正明白了,就沒有必要說了。
所以,能說的話大都是無聊的重覆。
年節裡讀書不多,淨在看稿、評企劃案。散漫亂讀,上面這段話算是最有所得的了。時節因緣既到,不管誰說的話,都能讓耳目頓開。
講這話的人是林彪,很獨特的一名歷史人物,或者被層層黑霧所籠罩了。
這話,大約與周恩來「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一聯,同等級的透徹。
莫以人廢言,重要的是,能給自己多少的啟發?閱讀,從來如此。(頁29、30)

61篇的短文,作者的碎碎唸,但內藏智者之言——讀書人閱讀後,經過消化而成的智慧。

之後兩部份是作者分享他與作家朋友及書本關係,兩者分別大概是前者是以人為先,即從作者切入作品,多為作者的認識的作者們,如蔡珠兒、李長聲、許維菁等。其中有篇是講述傅老師與古書藏家王強(即《讀書毁了我》的作者)淘二手書的經過。作者有兩段文字:

很少的書店,卻是我充滿回憶的地方。二十多年前,我幾乎每天都要來巡視兩三回,架上動態,新來舊有無不暸若指掌。逛久逛熟了,有時老闆回答不出客人詢書,乾脆手一指:「你問他吧,他比我熟!」——逛舊書店不二法門:「天道酬勤」四字,朝如斯,朝朝夕夕皆如斯,不停地去同一家店,收獲肯定不少。幾乎踩斷門檻的那些年,真也就是得書最多,質量最好的一段時光。(頁157)
一期一會。每一本書與人的相遇都是獨一無二的事件。一個差池,兩者便擦身而過,此生再難相逢。能領略到這點,且念念不忘,自然珍惜手中所淘到的每一本書。「不只是個雅人,他根本是個書人!」我下了結論。(頁159)

從少到大,我都愛逛書店,現在有三、四間經常到的獨立書店,每周至少逛一次。你也許會問,要到那麼多書店嗎?要的,因為每次逛書店都有新發現,有時更有驚喜。很多書,都是在緣份下買回來。記得某日行書店,看到西西的《哨鹿》。店長說有人放到書店寄賣,我毫不猶豫地買了。後來聽友人說坊間書店已經買不到。我那刻感到的,是緣份。所以當閱讀上面兩段文字時,我頻頻點頭。

作者最後一部份是請書店及編輯。很多人到書店,摸摸書就走了。問,為什麼不買?很多時都會說,書太貴。

真的嗎?演唱會門票不也是很貴嗎?為什麼願意買?我想,很多人都這樣問。作者有這樣的看法:

這不難解,一個歌手,一年了不起一百場演唱會,十年一千場,二十年兩千場,而書呢?一刷兩千本。每年且有四萬種新書在競爭。物以稀為貴,替代性高則賤,這種前提下,選擇花大錢聽演唱會,而不願花相對小錢買書,毋寧是自然的。(頁371)

這位編輯真是知情達理。

這本書在2022年出版,自然避免不了要談一談COVID-19對書的影響。作者有以下的感想:

閱讀與時間成正比,時間多了才有得讀,無論自己買或從圖書館借出來。人生實難的窘況卻是:「年輕時有的是時間,買不起的是書;等買書不成問題了,沒有的卻是時間」、「好書太多,時間太少」,講的都是這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如今生逢百年一遇的大疾,天上掉下來「禮物」,矛盾竟得統一,時間與書差堪兩全,真可算是「不幸中的大幸」,確當珍惜。(頁348)

的確,COVID-19初期,所有周末的時間不能外出。待在家的日子,是用來閱讀,不論是紙本書還是電子書,一本一本的閱讀。正如作者所言,魚與熊掌兼得,更珍惜能好好閱讀的日子。

作者用很輕鬆的文字,有如坐在餐桌前,邊喝茶邊談書,更讓我覺得,閱讀時,是每日的美好時光;閱讀,在我生命中,是很重要的東西。

~~~~~~~~~

《閉門讀書:生涯似蠹魚筆記》(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469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