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人生.旅行

最近參加了一個讀書會,題目與旅遊有關:「帶一本旅行文學上飛機」。參加者們很認真地準備介紹,其中有一本我很有興趣閱讀。而我卻感到是最懶的參加者。事緣我介紹的書一定是曾閱畢的,不幸的是書櫃上的書大都是未閱讀的。書櫃能找到的與題目相關的書,只有詹宏志老師的《旅行與讀書》及潘國靈老師的《總有些時光在路上》。但它們因為太貼題,並不乎合我喜歡「扭題」的性格,「唔好玩」。所以很大膽地向店長講,「我在書店的書櫃找書介紹吧!」

查實,我已有半年沒到那書店。究竟書店還有沒有我讀過而又合題的書,我真不清楚。

又來掘坑給自己跳。

當天提早到書店找,可幸找到兩本讀過且很貼題的書:《文豪曾經來過:佐藤春夫與百年前的臺灣》及瀟湘神老師的《殖民地之旅》。前者的曾經詳細介紹,後者則只是輕輕提及。這兩本回應了外地人vs本地人看同一景緻的分別。這不是對錯問題,而是對事物的理解深淺問題。到國外旅遊,總會帶著一層紗,不論是厚是薄,這會影響我們看每一種事物。

當然,職業病重病者不會這樣放任自己,在什麼都沒準備下去上場,一定訂好Plan B。而Plan B的書,是馬來西亞作者蔡欣洵老師的《有時,我們遠行》。

這本書是在巧合下購買:當時想去閱讀東南亞華文作品,而剛巧某書店推薦這書,所以買下來。但又是擱在一旁差不多一年,直至要參加讀書會時,才在書海中找到它。

曾說過我不喜歡單純就題目選書,總喜歡「扭題」,所以我那天晚上,有以下的分享:

「如果將旅遊的定義擴展,人生亦可以是一個旅行。就如作者在書中所講:

事實是,人生原本就是一次旅行。只是我們不能按圖索驥。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管我們如何計劃,到最後剩下的或許只有計憶的片斷。而就是在旅途中讓我發覺了自己的不足,遇見了自己的惆悵。(頁79)

我們能否在熟悉的路途中,找到不一樣的景緻?比如今日抬頭看,樹葉仍是綠,第二天變黃?你會否因這樣的景緻而心情改變?」

將人生比作旅行,她並不是第一人。作家將故事作「風景」,讀者如坐在車廂中看著窗外的風景般,「感受」著不同的「景緻」。今次是作者自身的「風景」。

透過作者的文字,看到她的旅程:不論是讀書時遇到的好老師而影響她要當老師的志向;建立家庭後與小孩的相處的時光;甚至同學一個一個離世的感觸。文字並不艱澀,亦不沉重,作者娓娓道來她的故事,然後講她的「旅行感想」。除了上述文字外,還有另一個我很喜歡的:

我們都是時時在掙扎求存的人。在這過程中,我們都試著要做得更好。有時,我們會失控;有時我不知所措。但是,我要讓我的孩子知道,生氣是可以的,失敗是可以的,累極是可以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完美。而假如的們無論如何都做不到,至少我們要原諒自己。
畢竟,這誤會太美麗。(頁160)

這本書很易讀,一個下午就能讀畢;但是,文字的回甘,不會只是一個下午。

~~~~~~~~~

《有時,我們遠行》(海風書屋)—https://www.seabreezebooks.com.sg/en/products/yuanxin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