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戰爭.家鄉

俄羅斯在世人的眼球下,公然入侵烏克蘭。普京那些開戰原因,全是為了他自己的帝國夢。結果,俄羅斯的年青人,在不知情下,參戰。烏克蘭的年青人,在不得不為之下,反抗。大家都賭上自己的性命。

1945年,其實亦有一群年青人,亦被徵召當兵守著台灣,最後被迫離開他們出生的家鄉。這一群是「灣生」——台灣出生的日本人。今次介紹的書籍,正是一位灣生,戰後引揚回日本的年青人——《永遠的台灣島:一九四五年,舊制台北高校生眼中敗戰的台北》。

作者竹內昭太郎,1945年3月,讀高中的他,被徵召入部隊。隨著日本天皇「玉音放送」宣讀《終戰詔書》,二次大戰結束。戰後,他等待引揚。這本書正是記錄他在台北的回憶片段。

讀歷史的人都知,我們讀的是「國史」,是以國家角度切入。很多東西都是一個角度。可幸的,越來越多人,如竹內先生般,寫出自己的故事,讓讀者從可以用微觀角度,理解人在當下如何面對。

全書以戰爭前後作分水嶺。前段講述他當兵的日子。別以為他是日本人,會得到很好對待,他也受著從日本來的長官欺凌。戰敗後,當美軍投下物資時,他仍有有這樣的感受:

想想也真的不可思議。明明在山裡已經作過必死的覺悟,但是當抬頭看到木箱朝自己落下時,還是感受到死亡的恐怖。要說是生物的本能也沒錯,但是,人類的覺悟,好像只要環境一改變,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死亡啊,再見。對於死亡的意識,我也要說再見了。

戰後至引揚期間,他在兩位姊妹美玲姿碧下做買賣。美玲有如大家姐般照顧竹內這個弟弟,直到他回日本。當他去道別時,他發現:

這就是「永遠的訣別」。本來我想到的都是因為戰爭而造成的死別,現在我才發現,原來人世間還有再也無法相見的「生離」。等一下走完這段樓梯之後,我就再也見不到她們了。最後離別之際,應該說些什麼才好呢?

這樣的情景,到今時今日仍存在。這十多天的電視機畫面,全都是這種的鏡頭。

生離,總會在你不為意的時間出現。

作者離開「家鄉」時,想起一首德文詩,作者為Wilhelm Arent。日文翻譯是這樣 ——

わすれなぐさ
ながれのきしのひともとは、
みそらのいろのみづあさぎ、
なみ、ことごとく、くちづけし
はた、ことごとく、わすれゆく。

中文翻譯是這樣(根據書的翻譯):

溪流的岸邊 單獨一株
天空的顏色 淺淺的藍
每一道水波 都親吻
然後每一道 都忘卻

這首詩的詩題,是〈勿忘我〉。

作者一直都沒有忘記這個家鄉:永遠的台灣島。

那些因戰爭離開家鄉的人,都不會忘記他們的家鄉。
~~~~~~~~~~

延伸資料:

《永遠的台灣島:一九四五年,舊制台北高校生眼中敗戰的台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2318?sloc=mai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