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繪本短打(續)

既然上文在講繪本,那不如繼續吧。

某日與朋友吃飯,飯桌間討論近況之時,突然轉向討論繪本。大家都為繪本給予不同的定義,如︰不只是一本圖畫書,應該有故事......。當然,大家只是分享看法,不會有結論。但我帶著這些看法,去詢問一位畫繪本的朋友,他亦沒定案。那......想起網上書店中曾見過這本書,即買來看看。

這是一本書結集了由1987年至1990年的對談,之後結集成書,當時還有宮崎駿的對談。到2018年,新加兩篇對談,再印成這本對談集:18位老師,16篇對談。

對談其實是一種很難閱讀的文體,我曾猶豫是否應該購買閱讀。因為話題經常跳開,比如明明在討論A,突然會跳到B,還有些不太有關係的話題。

讀畢這本書,我大概從大師們是這樣理解「繪本」︰

繪本,只是一個結構性的名詞,就是配上圖,做成書的意思...總之,我不會去思考這是不是給小孩子看的。視覺化的書稱為「繪本」,所以我們要談的不是Children Book,而是Picture Book吧。(頁293)
...應該去掉「童書」這個框架來看這個作品(繪本)才對。換句話說,有孩子們看了就覺得有趣的書,也有誘導孩子深入思考的書。...繪本是一種無限大的東西,可以是畫冊,當然也可以是圖鑑、寫真集,有著各種面相。(頁35,36)
文字是繪本的基礎,透過文字傳達一件事的同時,也催生出畫。(頁109)
繪本要多元,因為孩子的世界與大人的世界完全重疊。好比教導幼稚園的小朋友什麼叫做基本經濟學,問題是這樣的繪本在日本不太可能推出,也很難賣。說穿了,也是因為讀者對於繪本有著既定觀念。(頁106,107)

~~~~~~~

在閱讀這書時,想起柄谷行人所著的《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中講及有關兒童文學一章。柄谷評論明治時代對「兒童文學」有這樣的說法:

現代的作家們喜歡回溯到幼年期,彷彿那裏有什麼真正的起源似的,但那只不過是在杜撰關於「自我」的故事罷了。有時候,他們還會編出精神分析式的故事。但是,幼年期並沒有隱藏什麼「真相」。躲藏起來不讓我們看見的,是產生精神分析的制度。我們都是「成熟」問題的俘虜。然而,我們真正應該面對的,不是這個問題,我們並不是因為有過被隔離的幼年期而無法成熟;我們是因為把成熟當作目標,所以一直是未成熟的。(頁239)
有良心的人道主義教育家、兒童文學家們以「真正的小孩」、「真實的人」為目標,批判明治以來的教育內容;但所謂「真正的小孩」、「真實的人」,只不過是近代國家制度的產物。漢娜.鄂蘭說,構想烏托邦的人,是該烏托邦裡的獨裁者。而構想出「真正的小孩」與「真實的人」的教育家、兒童文學家,就是這樣的「獨裁者」。而且,他們始終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頁246)

那是否意味著,我們所講的童書、兒童讀物,某程度都帶著「獨裁者」的視野,去創作給兒童閱讀?

回到繪本大師們的對談,司修先生提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曾想創作繪本,但最後放棄,那是因為身為文學家的他無法用自由使用自己的文風來創作繪本,也就是說,無法以大人的話語來創作繪本。(頁141)

所以大師都認同,創作繪本看似簡單,但其實不是這回事。大人的想像力跟小孩的想像力,的確是不能趨向一致。

故此我們看繪本時,還是不要去想這是寫給大人還是小孩,自由地去閱讀繪本吧。

~~~~~~~

延伸資料:

《來聊聊繪本吧》(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905?sloc=main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1783?sloc=main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