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chKatze
FischKatze

德國魚貓一枚。 努力掙扎求生中。

[Matters 79] 奇幻國學旅程

對文學的學習,其實就是一窺古代或近代大家的思想——他們觀察世界的方式,他們怎樣移轉心境,他們如何解決問題,並用具美感的文字包裝後呈現之,而正是這些內核,讓當初的我在繁重的課業裡,得以摸著那些文字,稍稍遁逃進另一些時空,或與蘇軾飛入天上宮闕,或與李白把酒對月,又或與李清照不見海棠,卻知應是綠肥紅瘦。

[碎碎念:人生不少困難,真的是自己拌住自己的。到 Matters 這幾個月以來,其實想寫/分享的東西很多,除了有些是答應自己的,還有一些是答應了人的,尤其答應別人的,或是沒答應但偷偷記在心中的,全都成了小小清單...所以...近期來補一補吧。這一刻,也不想管自己的頁面是工整還是不工整一類的了 (e.g. 寫了某系列,那陣子就一直想寫同一系列,但又怕寫不好,甚至出現了寫了再刪浪費時間的情況出現...)我的堅持,總是有點薄弱啊...]

直到今日回想起來,總覺得自己真的與古文很有緣份。

幼稚園到小學初年級那會,就被母親帶去讀經班,孝經、弟子規、三字經、唐詩三百首、少量的著名的論語篇章,以及一些佛家經典(現在只記得心經)就這樣來到我的生命中。

雖然當初就是跟著朗讀,然後被要求背起來,因此很多經書是在完全不理解的情況下(甚至有些字還看不懂,都靠注音或搬上朗讀)就要背起來的。由於那不過是一個久遠的、佔時不多的課外活動,因此並沒有太多印象,只記得日光燈、長桌、桌上有注音的經書、還有那裡有分大小沖水的馬桶(不要問我為什麼會記得...就是直到今日我還記得那間廁所,可能分大小沖水這樣的設計,於當時的我而言很神奇吧...)。

讀經班漸漸在繁雜的課業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鋼琴班、英文班、舞蹈班。

不過,那時剛好進入小學三年級,換了個班導,至今仍記得他的名字呢,但隱私關係也就不說他的名字了。他是一個國學底蘊很深厚的老師,卻也因此頗為嚴格(那時候時不時寫功課到十二點,就是因為他的嚴格訓練...)嚴格這點體現在兩點:國文和數學。

先簡單分享一下當初數學的部分。直到今日仍記得當時是在教「分數」得概念,而其中有一部分,是要拿圓規在四方形裡畫「花」,以此了解「幾分之幾」的概念,而後來我們有時也會被要求計算花的面積。

當初的我只覺得花好美啊,很想著色,想當然耳,數學科上問題生一枚。(因此,老師非常好心地多出了些題目要我去補一補...)

而國文科的部分就更妙了。

由於小時候曾去上過讀經班,因此對於「素讀」並不陌生,而且很神奇的是,素讀是少數不會讓我想要抗拒或產生焦慮的事物。從小我就對不熟、不懂或是沒經驗的事物感到很強烈的焦慮和恐慌(比方彈琴、舞蹈、英文、數學等)並因為恐慌產生強烈的抗拒,但素讀就像繪畫一樣,雖然眼口不協調,念得很慢,還偶爾顛三倒四的,可是卻總還是願意讀,而後背。

而那時,那位班導也不管我們才小學三年級,直接上來論孟學庸,外加道德經,簡直把我們當古代私塾孩子在教... 而且因為嚴格,這位老師是會要我們前一天唸,隔一天考背誦的。

當時拿論語孟子選讀回家時,負責管我教育的老媽只是點點頭,她應該一方面想過去略有接觸,也不是什麼問題,且畢竟未來國高中一定會讀到,那提早準備也頗不錯。而當我拿大學和中庸時,我媽則是皺皺眉,但同理,未來國高中會讀到,可以。

可是當我拿著道德經回家時,老媽就吃驚了。一方面是這並不是大宗經典未來不會考(其實後來自己是更喜歡道德經的,很玄,雖然對其仍一知半解,可是當卡進死胡同時,想到玄乎的道德經,卻也總有種不妨跳脫現在所知框架的感覺在引領著自己,告訴自己可以試著用不同的角度觀看事物。就像以往在學校教育中,整個體系都偏重儒家經典,然而事實上過去是百家爭鳴的呀,而思辨才會成長,或說,更接近真理的)另一方面是,經裡那種玄乎,是用常理或查找資料後,也講不清的。

這裡擷取至今人在我腦內的、如咒語一般的小片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恩,因為是最初背下的,印象比較深吧。)

還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更多資料請點此

除了《道德經》外,那陣子還因為代表學校做閱讀活動,結果不知怎地就跟《紅樓夢》結下緣份(真跳tone...)當初還是直接拿古文唸的,想當然,全都一知半解,最後是又借了一本白話文兒童版配著唸,然後交了一份閱讀作業參加了那活動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只是,雖然對《紅樓夢》裡的許多詞彙並不明白(直到長大了才發現原來有紅學,打從建築衣著飲食等全都可考究,實在有趣)但它已然深深地融入我的骨子裡。

隨著小學結束,那些經書就這樣背了又忘,除非考試時才又背,但上了大學轉入經濟,後來出了國啥都不存了。只是,原以為沒有留下什麼,可其實在骨子深處(恩... 雖然據說每七年,舊一代的人體細胞就會全數代謝掉。因此,也許要說意識深處吧XD)仍然是受到一些影響的。而雖然國文科成績始終不是最最頂尖的(有時候默寫會漏個標點,漏字或寫反詞彙...倒是從小到大因為愛胡謅,「作文」一項還可以,也...曾被派出校比過不少次作文比賽...只是...只止步於縣市合辦的第二名沒有參加國家比賽... >“<)但結果相對其他科來看算是不錯了,至少比起數理科是較為得心應手的。

偶爾我會想,我喜歡上國文科,是因為成績還可以,還是因為跟作文掛了鉤,又或是因為它本身就很有趣。

現在回想起來,三者有之。但不得不說,國文真的是唯一一科具有療癒性質的科目,而療癒的原因,是因為能閱讀那暗藏在學科外衣下的文學作品。對文學的學習,其實就是一窺古代或近代大家的思想,他們觀察世界的方式,他們怎樣在困頓中移轉心境,他們如何解決問題,並用具美感的文字包裝後呈現之,而正是這些內核,讓當初的我在繁重的學業裡,得以摸著那些文字,稍稍遁逃進另一些時空,或與蘇軾飛入天上宮闕,或與李白把酒對月,又或與李清照不見海棠,卻知應是綠肥紅瘦。

當因著文學而模糊地進入過往的朝代,王權政治下的暗潮洶湧,彼時那些人面對的困頓,與此時自己面對的窘境根本無可比擬。如果說,前人都能駕馭那麼巨大的浪,那今日生在相對和平、非極權國家中的我,所遭遇到的一切也不過只是一窪水坑裡的小小漣漪吧。

**

感謝閱讀到此的妳/你~
正因為有你們的閱讀,這篇文章才一次次存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