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chKatze
FischKatze

德國魚貓一枚。 努力掙扎求生中。

[Matters 31] “—“ Dash.

一位父親帶著兒子,站在初冬的墓園裡。父親對兒子指著墓碑,問道:「你看到了嗎?除了名字和銘文的那數字。」兒子點點頭,卻也不明所以地看向父親。「孩子,我要你知道,墓碑上的數字——一個代表出生,一個代表死亡——可是,最重要的每一刻都只存在那個Dash. 在這短短的一槓當中,雖然不起眼,可是他卻是你生活的重心和生命的意義所在。」

From 不知道是哪本書裡的情節,總之就記下來了。不過回憶這段時,卻也想起了《凝視死亡》這本書,推薦大家去看看。

我站在朋友身後,看著他們拿的蠟燭,在社團外的空地送別。在場的所有人都在祈禱著,祈禱這種事別再發生。


(魚貓碎念:這是一篇痛苦文。寫得痛苦也很怕讀者讀得痛苦。因此如果有詞不達意的地方請見諒。其實也一直很猶豫要不要發這文章,原本想以藝術化解真實,當一些沈重的課題藝術化、小說化時,就可以某種程度地產生疏離感而變得理智些,可是後來改變心意不發小說,還是讓我直接端上議題吧!這篇的用意,是在想,過或許可以透過自己的經歷,某種程度地注意這個議題,如果能讓大家更願意去注意、去關心身旁的一些人,如真能產生一些正面效果就不失為一件壞事了。在我大學的那會兒,我曾送人,我也曾被拯救。有時候我會說我像是倖存者。而這是那個浮華泡泡的生活,最真實可是我卻只敢在夜深人靜時才直面的事。)


昨天發了一篇關於熱血青春的文章,今天卻要說說同樣在大學期間發生的事情——離別。是生離死別的那種,而且是選擇而非意外。這個故事我很少去回想,也很少去思考,只是這幾年一直深藏在心中。事情發生時我們都很震驚,因為離開的人是一個優雅、平靜而且似乎沒有太大情緒波動的人,然而事情就還是發生了,而且後來才知道,事實上每隔幾年,在我們學校就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有些上新聞了,大多則是被壓下來了可是卻隱隱在校園間攢動著。

大學校園學生自殺案,其實從來都不是件罕見的事。

至少在我們學校中是如此。

有些人是因為課業,為了成就,有些人則是看透一切皆空,可當中比較多人是因為情關難過,有些人流了一點字隻片語,有些人則什麼都不說也不留,就默默離開了。了結方式也許多種,這裡就不贅述了。

是說這個話題原本想等到小說發表完之後再討論的,不過後來改變心意所以就不用藝術的方式表現了,而是直接看進這個課題。關於這個課題的解套,我深覺得,在生活中的每一刻多一點關心多一點雞婆,或許真的會改變一點什麼。有時候真的不要覺得為什麼其他人看不開,有時候那個人在那個時空下,就是走不出來,就是很想一了百了。

為了有系統一點地整理這個話題,還是來建立一個小目錄比較好說明。當然對這個話題感到不適甚至不爽的,就請轉台。(有遇過一些人很不爽別人會憂鬱,覺得憂鬱的人就是有問題。我自己是傾向「我對這個人再怎麼深入了解也不可能完全了解」的心態,抱持開放心態,因此不論對憂鬱者或是覺得憂鬱是有問題者,都不會做任何評斷。)

目錄:
1. 校園自殺的原因:為什麼想不開?
2. 關於心理衛生與彼此扶持。
3. 結語:為自己撕去標籤。

1.校園發生自殺的原因:為什麼想不開?

台灣長久以來升學主義的模式下,雖然不比中國韓國等地高壓,可是壓力還是有的。以自己的經驗來講,在高中考試以前,我大部份的時間都在上課、唸書、去補習班、備考,這也是為什麼一上大一後整個放飛自我完全不想好好唸書深化的原因。

在我的學校,由於大家都是經過篩選,算是不錯成績才進去的,以前各校的優等生現在齊聚一堂,孰優孰劣自是在這環境彼此比試一番。當然身為學渣我自知沒辦法跟他們比拚,只能默默躲在一角邊玩邊讀,大人打架小孩閉嘴看的概念。

然而就我的觀察,越優越的人,往往會越執著一些點而且不願意放鬆,因此在那些最後決定提早離場的人,有一部分就是因為學業。當學業達不到高中時期的頂尖標準,而且身邊的人又一個比一個優秀時,這種落差感真的蠻打擊人的。在中文和經濟系相對好,但在其他系中,有不少大刀老師(就是比較嚴格會當人或是分數給很低的)加上課程內容難度是直接往上大跳一截,在這種壓力下,比較好(?)的就是放飛自我,比較不好的就揮揮衣袖了。

還有一種人,則是因為太聰明,課內書已經唸好,而課外活動又少,就開始研究一些關於生命和存在的問題,如:「生命的意義什麼?」「為什麼我們要活著?」「我們活著/存在有什麼意義?」等問題,想著想著,尤其可見未來還是辛苦的,這麼意識到心情就灰暗了,就也...揮揮衣袖。

不過除了課業成就等方面的因素,感情因素佔了最大宗,至少在我所知道的兩個案例裡,全都是因為情關難過。

也許正在閱讀的您會想,感情這件事有什麼了不起,但或許也跟前面所述一樣,在這個大家都很聰明的環境中,可能成長的路上所受的挫折相對少,很多人的背景都是上學、補習或自修、努力考好試這樣來的,當六年(國中+高中)的時間幾乎全都花在拚學業上(當然也有不少天才真的隨便念念就超厲害,也很會玩還玩得很好。)根本沒談過戀愛或只是有純純的戀愛經驗時,有時候腦筋就上鎖了,會認定這個人就是摯愛等等,一下子分手就受不了了。

個人覺得因為感情而導致的自毀,其實跟學業成就達不到目標的自毀,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因為無法接受不成功出現在生命裡。可是後者還有一點解套方式,或許找同學求救,或許帶著問題去問老師,甚至去外面找補習班,總是總有些解套方式。然而感情這方面真的什麼怪事都有,而且有時候感情的事件並不是僅單單成為一對情侶兩人之間的事,有些是牽扯變心,有些則演變成男方女方雙方人馬各自護航,也可能演變成系上甚至系外的閒話對象,這某種程度是霸凌吧,而這種時候當事人真的會壓力很大,也因此某種程度地促成了憾事發生的機率。不過,我所碰到的是,她因為擔心被閒話,所以從戀愛開始就躲起來偷偷談,結果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根本沒有人能及時提供協助,而有時候一個壓力大、一個不順心然後就發生憾事了。

深情是珍貴但也是痛苦的。尤其自己經歷過特別能理解那種感覺。

當初自己跌了很大一跤,各種解套話語如:「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花」、「願情如細水長流而不要像煙火稍縱即逝」等等,都出現在我的生活中。然而,當時道理都懂,就是還是上同一堂課眼淚還是飛濺出來,搞得鄰座同學都傻眼的那種。直到後來有句怪話——好啦是有點哲思成分的話——扎扎實實地幫我解套,在這裏分享一下那句怪話:「你所愛的不過是你對愛的想像。」這句話的意思是,其實愛上一個人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己愛上而不是真的對方就是那樣,也就是這個原因,一切就逐漸好轉了。但不得不說,深愛過,一定大通過,甚至到今天我都不會說我完全好了,可是至少我倖存了。

因此後來我回顧一下到底是哪些事情幫助了我,這樣一回顧,真心覺得自己很是幸運,在過去那悲慘的歲月,有太多事情和人還得要給個交代。那會許多時刻其實都很有可能就擦強走火,就揮揮手跟世界告別了,然而正因為那些人和那些事,所以我還在世界上奮戰(?)著。

這些人和事是什麼呢?而他們如何幫助了我?

2.彼此扶持與心理衛生

在上一篇提到因為身為學渣,所以假裝自己是玩咖,而因為大一時總想著渣歸渣但還是要被看得起,不然連自己都要瞧不起自己了,正是因為大一打下東跑西跑的底子和網絡,所以當我後來大二初跌跤時(是說當時也正好是33學分的那個學期)當時反而是因為超級多事情壓著我,而我抱著就算心情很差還是得要把事情完成的心情,即便當時在課堂上就控制不住地哭了,把一些人嚇到,但卻也因為逼迫自己無論多難堪,就算那人在教室我也要進到教室上課,就算類也要去社團找朋友玩,進入一個許多人的空間,總事會要控制情緒的,因此最後那學期在事情的碾壓下漸漸控制了感情。時到今日,我會說,「責任心」在這個事件中,雖然也帶給我另一方面的壓力,可是卻反而逼我面對現實,逼我明白絕對不能不負責地離開。

不過除了讓自己忙、忽略自己的感受外,其實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身旁人們的支持。當初的奇幻感情,過程真的比連續劇還扯,沒什麼見過世面的我真的大開眼界外加不可置信因此跌得很重。不過這劇情我不說還是漸漸被朋友們知道了(對了,當初那人還很生氣以為我亂說...聯合一些只認識他的人說我有問題...套一句朋友的話:「也是醉了」)知道事情完整經過、兩面之詞都聽的大部份同學也跟我一樣都傻眼,這麼看來,好像間接證明了發生在我身上的正常人都很難忍受並不是因為是朋友的關係。重點是那人當時是「以愛之名」地認為,這樣做是在讓我們的關係更好,不過後來釐清自己的感受,就真切地明白一個道理:當自己感到不舒服時,什麼「以愛之名」真的都是假的。

回到朋友同學,因為好心的他們都時不時會陪我、找我吃飯,或是當我躲起來崩潰時來找到我跟我聊一聊。經驗值在大家分享過去心碎的戀愛故事中逐漸增長,而在這些陪伴中,雖然當時總很怕麻煩到別人而儘量躲起來或是裝沒事,可是他們就是很雞婆,到了大四一群經濟系朋友還夾著我,讓我們一群一起上課(因為後來大四還有一堂課跟那人一起,不過因為有朋友護駕而且也開始跟老公交往,加上時間那麼久了也沒什麼情緒/情感了)因為他們持續不斷的雞婆,所以才漸漸好轉,而也因為他們的幫助,所以我才倖存了下來。

現在想來,真的很感謝當初花時間、心力陪伴和關心我的人,而也正是因為這樣重重摔過,才有了開闊的心境,更會拿捏自己的感情狀態,也更懂得如何陪伴類似經歷、感到痛苦的人。某種情況下,也覺得在這一塊欠了不少人,要還感情債去了。

因此,後來大二下時,遇到學姊的事情時,社團朋友起先還不敢通知我。不過後來我還是去了,但也很尷尬,一部分的我想的是:我會好好活下去,不想要讓別人這麼傷心。另一部分的我想的卻是:我如果死去了,我一定不要讓人找到,就當我失蹤吧,這樣愛我或幫我的人,也不會因為我而傷心。然而也許因為送了學姊的關係,所以朋友們更加謹慎。

因為,我們從沒好好了解學姊離開社團後,她的生活、她的心情、她的情感還有她的狀態。如果我們當時能緊巴著她,就算她煩,或許她也不會就那樣離開。

**

除了彼此扶持,「心理衛生」這詞彙也漸漸因為這些事而出現在我生命中。我不知道離開的他們是否有去心理諮商,但除了我以外,後來才知道有幾個朋友其實也有去過心理諮商,而後來當他們好了之後,也鼓勵我去。雖然嘴上說我好了沒事,但他們一致認為狀態不行,最後糾纏著到我答應一定會去,還排了時間,他們才放心了。當初偷偷跑了幾趟學校心理諮商,可是我也不知為何就是覺得去諮商很丟臉,坦白說諮商室的老師應該也覺得我很難搞,因為她想問我任何問題,我總說自己沒事、很好,或是回答聽起來就很正常的答案,當時甚至去之前還先在宿舍練習禮貌的笑容,試著讓自己看起來是個沒問題的人,但其實假裝微笑那種笑容看了自己都覺得很傻。總之,最後在諮商這一塊是逃避掉了。然而既然嘴硬沒事,那就做到至少看起來沒事的狀態,因此那些負面的一切該消化的還是要自己消化。

當初自己在情緒真的崩跌的那些時刻,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用表象皮囊活著,如吃飯、喝水、上課、參加社團等等,都是設定一整排鬧鐘,鬧鐘響了,換衣服,在宿舍門上的鏡子對自己苦笑,苦笑著但還是抬起腳走出門去該去的地方那樣。可實際上自己的心根本跟不上外在的行程,那些課程、社團練習一點也記不起來。而且稍一不注意,沒有撥鬧鐘提醒自己,不吃不喝不睡然後翹課的時期也是有的。

當內在無法支撐外在時,讓自己變成木偶雖然是另一種痛苦,可是卻也是一種至少可以讓肉體活下來的狀態。等到身體有足夠力氣能夠真正接收外在的訊息時,才也能真正一點一滴向前走。

從這一個過程中,首先逐漸發現的是「身心相依」的這件事,也就是當一側支持不了,另一側其實可以某種情況地拉一把。雖然意識到自己以木偶的姿態活著,可是如果用木偶的姿態活著可以讓肉體續存,那就暫且用一下吧。

其次,也發現大部份的時候「用表象活著其實很容易」尤其在這個大家都很忙的社會裡,很多人只看表象,或說也只有時間看表象,「心碎了卻還是笑著」這件事真的不少見。只是有沒有發現並關心到。

其三就是,跳出感受自我的狀態,讓自己變得麻木其實也是一件多練習就漸漸不會覺得難的事。說起來,有時候我真的很討厭自己很易感,但是這也許就是要修練的部分吧,讓自己有意識地變得鈍感,有意識地讓自己變得冷漠、麻木。

最後一點則是(這是比較後期大二結束時才發展出來的)當我又易感,為情而傷時,督促自己去想想正在遭受貧窮、戰爭、疾病痛苦或是其他更大痛苦的人,並將這種感情放到關注議題,想想能為那些人做些什麼這點上。因為體認到這一點,而當時也有一句話推著我真正去想這一回事——「幸福的人更要懂得感恩、回饋社會。」這句話點醒了我,我從沒餓過也沒渴過,上學時也從不擔心學習資源,甚至爸媽還花錢讓我去補習,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是個幸福的人,所以我應該要有更大的格局然後試著用一些方法回饋社會。

因為這個信念,才某種程度的根治了自己的傷口。此外,雖然後來阿德勒的書才開始紅起來,可是其中的觀念,在當時就因接觸到一些思想,如當自己不接受時一些事時,那些事就不存在,在生活中練習過了,後來看阿德勒就更能提醒自己哪部分也是值得這麼一做。當時還抄了好幾次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說的一樣,有時候是自己認為那是塵埃而擁有的塵埃,比如痛苦,比如傷痕,但是如果我不接受它們也不再低頭揹著他們時,一切就都不存了。

透過這些歷程,也開始自我思辨存在的意義與本質。雖然有時候會感覺人生就如佛家所說的:一切皆空,可是從另一個角度則是會督促自己想想,若最終都是一切皆空,那我可不可以做些什麼減少那些遭無妄之災(如貧窮、戰爭等)無法選擇的人,他們所受的一點痛苦。


3.結語:為自己撕去標籤。

很喜歡一本童書,名叫《你很特別》。雖然它是一本童書,將讚美和批評化作貼紙(讚美是星星而批評是圓點)並貼到別人身上。而故事的主人公時常被批評,滿身灰點的他很沮喪,然而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女孩,身上完全沒有貼紙!他很驚奇,於是問她怎麼辦到的。女孩說:「當你不在意的時候它們(貼紙)就無法年在你身上。」

這個故事中的貼紙,在現實中我會稱它為「標籤」。有時候他人給自己的標籤(如評判或讚美、喜歡不喜歡),或是外在的標籤(如學經歷、職業高低等),甚至是自己給自己的標籤(如我一定要達到...)如果認清許多想法都是標籤,而自己只是在為標籤執著時,便會比較開脫了。

其實有時候就是心太細、格局不夠高、想太多,或是有了比較心,又或是自己因為進了哪個領域結果就覺得應該要怎麼要、應該要達到某種境界,才有了壓力或負面想法,可是不論是外在的標籤,又或是內在的標籤,其實都只標籤而不是真正的自己。當會意到這一點時,很多事情就變得毫不嚴重了,一旦不在意那些標籤了,心情也就海闊天空。

無論是成績排名,又或是與愛人在一起與否,很多事情本質上都只是 “—”(Dash) 的標籤。

而一想到人生的 “—” (Dash) 這麼短,甚至連四碼數字的長度都還不足,就更加釋懷了。

(不過,先說說,在陪伴鬱期朋友真的不能用上面這個標籤解套的說法,除非鬱期朋友真的想通了。這裡分享一篇覺得寫得很好的認識憂鬱症的文章,裡面提到的對待方式真的很值得一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