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love
datalove

普通大学生

家族简史

(一)家庭结构变迁过程

   我的高祖父有两个儿子和六个女儿。他的两个儿子即我的曾祖父和他的兄弟后来分别组建自己的家庭。我的曾祖父有七个孩子,包括三个儿子和四个女儿,我的祖父是他最小的儿子。

   我的祖父在与我的祖母结婚后,育有三个孩子。我的父亲排行第三,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

   在我父亲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大伯结婚后,他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并脱离了原来的家庭,和我的伯母育有两个女儿,即我的两个堂姐;我父亲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姑妈也在嫁人后离开原来的家庭。

而我的父亲在与我母亲结婚后,依然和我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育有我和我的妹妹两个女儿,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后文附上了我们家现存家谱的一部分,由于文革期间家谱被烧毁,重新修订只能从我爷爷这一辈人开始。

(二)家庭媒介使用状况

 说到家庭媒介的使用状况,我们家第一个称得上是媒介的器物大概是80年代初买的一台收音机,在当时收听广播节目几乎是家里人唯一的娱乐方式和接收外部信息的渠道;直到今天我爷爷还有收听广播的习惯。

据我爷爷回忆,大概在1992年的时候(也就是我姑妈的孩子,我的表哥出生的那一年),我的姑父送给了我们家一台黑白电视。而在九五年的时候,我的姑父又送给我家第一台彩色电视。从此以后彩电成为我们家最重要的媒介,承担着休闲娱乐,传递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作用。而我爷爷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这两项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节目。

我们家第一次装上座机电话是在1998年,我出生的前一年。于是我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刻的一串数字就是我们家的电话号码,从此以后我们家每天至少接两通电话,大大缩短了亲人之间的距离。

  大概在2005年,我们家开始使用移动电话,第一台移动按键手机还是我母亲在西宁买的小灵通系列。很长一段时间,移动手机也只担任着打电话、发短信的作用。而我们家第一部智能手机是我父亲在2011年买的小米手机第一代,我对这部手机最大的印象就是它自带的游戏“神庙逃亡”。第一次体验触屏手机的新鲜感,让我有一段时间沉迷手机游戏,但是我后来却对所有手机游戏失去兴趣,至今没有玩手游的习惯。

   在2010年,大概是在我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们家第一次装上了台式电脑,从此以后我的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的方式从观看电视变成了上网。此时我还是保持着看书的习惯的,并且通过电脑上网了解到了很多从未听过的书籍,现在回顾我自己的初中时代,我确实对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感到惊讶。通过网络我知道了詹姆斯.乔伊斯、卡尔维诺、伍尔夫等等作家,甚至在初二、中时要求家人给我买《尤利西斯》,《时间与自由意志》这样的书籍,尽管当时完全看不懂。这台电脑如今已经不能使用了,但在当年我通过它走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自从我学会了用视频网站观看影视节目,浏览网页版的豆瓣,百度贴吧以后,我几乎不再使用电视机。我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电脑上看的第一部美剧《生活大爆炸》,也就是从那以后我不再观看任何国内的电视作品,综艺节目等在电视上播出的内容。我爷爷应该会感到高兴,应为我再也不会和他抢电视了。我对英美电视剧和日本动漫的喜爱也是从那时起培养起来的。最狂热的时候,甚至熬夜在电脑前看完了九个季(每季20集以上)的60年代以二战时的法国为背景的英国喜剧。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和我的同学没有任何共同语言。

   属于我自己的第一个智能手机是在我上高中后父母给我买的小米第三代手机,自此我看书的习惯被打破了,直到高中毕业我强制要求自己重拾看书的习惯。这部手机陪伴了我三年的高中时光,尽管最后它的系统越来越迟钝,但不得不说它是我接触自己所在的小县城之外的世界的重要媒介,也就是在我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后,我又抛弃了电脑,我的父母也是如此。

智能手机普及后,我们家的台式电脑逐渐被冷落;据我观察,父亲倾向于用手机玩游戏看新闻,而母亲则用手机看各种电视剧。于我而言,智能手机取代了电脑,电视和座机电话的所有作用。近两年我的爷爷奶奶也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但仅限于和家人视频通话。令我父母感到担忧的是:我的妹妹(2006年出生)从小接触最多的媒介就是智能手机,现在上初中的她手机瘾十分严重,没收手机会有严重的“戒断反应”,例如哭喊吵闹。令我担忧的是,我的父母也并没有下定决心要纠正这个行为。

电视的地位没有明显的变化,全家人一起坐在电视前(不管是不是在观看节目)就好像是我家的一项充满仪式感的家庭活动。

 

(三)家庭居住变迁情况

  我爷爷的父母是从山东逃难到陕西的,具体时间他自己也不清楚。因为他是出生在陕西的。可以说我的爷爷从出生就一直生活在现在所在的陕西的一个小乡村,直到我上高中之后,我们家才来到县城居住。

  在2003年之前,我们家都还住在北方农村传统的土房和平房结合的建筑之中。我现在对老房子的记忆就是院子里的一棵巨大的柿子树。2003年之后我们家盖起了三层的楼房。直到我上高中之前,都一直生活在这里。 我升高中之前的一段时间,在我姑妈的强烈要求之下,我的父母在燕郊买了一间70平方米的小房子,然而我从来没有在那里居住过,因为很快他们就卖了那间房子,在我们家乡的县城里买了一间100平米的房子。值得一提的是,当初买燕郊的房子花费90万左右,卖它的时候已经升值到接近两百万,(我也理解了为什么炒房的热度如此之高)而在家乡的县城买房花费不到50万。

十几年的时间,我们家从农村搬到了县城。然而我真切的感觉自己在学校的时间要比在家里多得多。上了大学之后更是如此,只有寒假暑假才会回家,一年在家中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在我看来学校更像我现在的“家”,虽然我经常想“离家出走”。

(四)家庭成员教育程度

  我的爷爷是初中之后不再上学的,据他回忆自己是62届的学生。在我上初中之前,我的父母因为工作关系都一直在外地,初中后我母亲才回到家照看我的生活。在此之前一直是爷爷奶奶照顾我,我也可以算是当过留守儿童了。也因为如此,初中之前的学业问题都是我的爷爷辅导我的。

   我的奶奶只有小学未毕业的文化水平,(后文附上的家谱显示她是初中文化,存在美化成分)关于她所讲述的自己为何从小学辍学的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深。据她所说:她上小学的时候,家庭作业都是在一片石瓦片上写的。有一年冬天,她拿着自己的“作业”去上学,但因为天气太过寒冷,她便把瓦片夹在胳膊下,双手插在袖子里。结果来到学校才发现,昨天写的作业都被自己给蹭掉了,老师因此便说她没有完成作业,将她开除了。然而我奶奶认为因为她自己的出身是地主家的女儿才被轻易退学的。

   我的父亲初中毕业以后就不再上学了,但是去年他却修完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函授课程,原因是想要在他的工作单位继续晋升就必须获得本科学位,他感叹文凭还是很重要的

 我的母亲高中毕业后,原本在专科院校学习医学,但据她自己所说:因为胆子太小了便放弃了学业。

 我自己现在还在接受大学教育,我认为没有什么可多说的。

 我的妹妹今年刚上初一,我发现她这一代学生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了,老师布置作业都要通过家长微信群,还有需要在手机应用软件上完成的作业。我妹妹的学习成绩并不稳定,我个人认为和手机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家里人经常拿她以后上不了一本大学开玩笑,而她的态度则是不以为意和信以为真的结合。

 

(五)家庭旅游情况

回顾多年来的家庭旅游情况,我发现我们家外出旅游从来不会报团。

   说到我们家的旅游情况就必须要说明我们家人的工作情况。我的姑父在铁路建造单位工作,在和我姑妈结婚后,他的家人也安排我姑妈来到这个单位。此后,我们家几乎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中铁X局集团有限公司(不具体说是第几局了),当年还不叫这个名字,铁道部工程局或许更为人熟知。

既然干的是建造铁路的工作,自然免不了全国各地的奔波。我很小就跟着父母、姑父四处跑,我们的旅游形式也很特殊。每到一个地方要建造新的铁路,短则耗时三四个月,长则要三四年。在这个地方工作期间,我的家人就会带着我把当地附近有名的景点都逛一遍。

值得一提的是我很少和父母一起旅游,我们家的旅游通常都会由我姑父带头组织,花销也大部分由他承担,虽然他甚至算不上和我们有血缘关系,但毫无疑问他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占有最高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我印象最深的两次旅行是在北戴河和草原,具体哪个草原不记得。因为这两次经历使我第一次见到大海,第一次骑马。两次旅游都是我的姑妈姑父带着我和爷爷奶奶、我的两个姐姐中的一个一起出行的。现在回看我从小到大的旅行经历,突然发现自己很少有和父母一起游玩过。 只有在湖南的一段时间,当时我还很小,翻看那时在毛主席故居的照片,才可以找到我和父母的合影。

我有一些和父母分别单独旅游的经历。

我和父亲一起旅游的两段经历,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五年级的暑假很不幸,我的右手骨折。当时我母亲在重庆工作,我父亲在山西工作,两人都希望我可以去他们工作的地方。我最终选择来看我父亲。说实话几乎算不上旅游,只是在他们工作的地方附近转了一转,也没有出名的景点。另一段和我父亲一起的旅行的经历是在浙江,还是在我父亲工作之余的时候我们一起在附近游玩。但是浙江让我对南方的印象非常不好,连续下十几天的雨,令我这个北方人感到痛苦,但也了解到了南方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且明确自己将来绝对不会来南方工作生活。

我和母亲只在一起旅游过一次,还是在我初中的暑假,我们一起去青海旅行。和母亲出行就意味着克制。

除了工作原因之外,由于我的家庭因素我们家在北方旅行的经历更多。我的婆家在甘肃,确切的说甘肃和青海的交界处,而姑妈家在燕郊。我的暑假寒假几乎就在这两个地方度过了,我的舅舅和姑妈都会在我去度假的时候带我在当地游玩。也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在这些地方的旅游不是典型的浅尝辄止的游客体验,而是沉浸式的体验。同时,我又再一次地发现,自己从小(12岁应该还算小)就独自一人坐火车往返各地,而不论是在外婆家还是姑妈家 出去旅游都不是和父母一起,以至于我至今单独和父母、妹妹待在一起都会感到说不清楚的尴尬和不自在,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导致我对父母、妹妹感情表达不畅(不能说不爱对方)。

(六)家庭节假日形式

当我提到家庭的节假日形式时,我所指的家庭的绝不仅仅包括我的父母、妹妹和爷爷奶奶,还包括我的姑妈、大伯和他们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我父亲兄姊三人的家庭联系非常之紧密。这一点在春节期间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我有记忆起,我们家的春节都是三家人在一起度过的,(当然偶尔我们这个小家庭也会到我外婆家过年,在后文会详细解释)因为我家和大伯家有相当一段时间都居住在农村,只需要走很短的路程就可以到对方的住处。因此过年期间相互拜访是相当容易的,春节来临之前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早上我大伯一家都在我们家帮忙打扫卫生,我的两个姐姐和伯母帮助奶奶准备过节需要的食材。关于春节之前的筹备事项,我们家还比较讲究,遵循着家乡的习俗。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洗锅盆,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下油锅。,二十八赶大集(也就是采买过年的礼品),二十九买鞭炮,大年三十贴春联去祭祖。祭祖对我们家来说也就是上坟。每年我都会和我的爷爷或者大伯一起来到一片田地,给我的曾祖父烧纸钱。奇怪的是,自我有上坟的记忆起,曾祖父的坟墓位置都一直是个谜,田地里并没有突起的坟包,我的爷爷总是凭借记忆中的位置来判断。

姑妈一家会在春节前几天或初一之后回来

  大年初一,我们家或者说我们家乡的人,习惯于拜访同一个村里和自己家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住户。我们家每年的路线是从我的二爷爷家,(也就是我爷爷在村里唯一的同父同母的哥哥)开始拜起,直到拜访完七爷爷一家,一般这个过程耗时半天。下午则是我们一大家在一起聚餐,通常会吃一顿饺子来结束这一天。

  大年初二,我们一定会来拜访我奶奶的娘家;初三,我爷爷的外甥外甥女会来我家拜年。初四之后就没有严格的要求了,但我们家去往我奶奶娘家亲戚拜年的次数更多,与他们的联系也更紧密;和我爷爷家的亲戚基本上只在春节往来。

初七一过,我们家的春节基本上就结束了,因为工作和学业的原因,几乎所有人都要离开,在我上大学以后,就只剩下我母亲、妹妹和爷爷奶奶在家。又开始一年的循环,直到下一个春节再次团聚。

  说完了我们这个大家庭度过春节的形式,还需要讲一讲我和父母、妹妹这个小家庭不一样的过年形式,那就是来外婆家过年。我母亲的娘家在甘肃,习俗上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就比如大年初一,我母亲家乡的习俗是一整天都不出门,和家人在一起。并且我个人感受到这里迷信的程度更深一点,我外婆可以说就是村民所信赖的“神婆”,在除夕她会焚香念经,“送灶王爷”……种种习俗,是我从来没有在我们家乡这里见过的。除此之外在这里年夜饭并不常吃饺子,而是牛肉面。

  除了春节之外,中秋节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亲戚之间会互相拜访,但由于工作和学业,我们家很少会团聚在一起过中秋。其他节日没有什么特殊的过节形式,偶尔吃一些过节才吃的食物例如粽子,基本上和日常无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