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渊
凌渊

梦想成为一颗星星。 Telegram:AboveAbyss

活动总结: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

这是一篇迟来的活动总结。前些天沉迷写作和思考,仅做了分发奖金的工作。依然文案废,望见谅。

讨论活动(1):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

活动期间,有二十多位市民围绕主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或者回复他人的发言进行讨论。如提案中所写,5月21日活动完结,是否发起第二期活动,视第一期活动成效而定。

总体而言,发表意见的人多于参与讨论的人,讨论氛围并不热烈,所以我选择不发起第二期活动。原因有讨论主题较偏,无法让大部分人都有话可说,以及Matters的评论设计不够适合讨论(此为部分讨论者评价)。

如果以后再举办讨论活动的话,可以考虑选择通俗的主题和能够推动讨论的主持人。例如由吴主席来发起关于GDP增速的讨论。

这次活动有不少热心市民贡献了精彩的评论,在此节选其中部分文段(不一定是最精华的部分),分享给诸位读者。选段按发布时间从前到后排序。


@Ivah

從我淺薄的理解來看,定性實驗非常注重context,注重研究中內容的有機,然而研究所花的時間長,一項研究可能歷時幾年,期間的追蹤研究必須靈活才能趕上變化,變動可能性大。相對的,定量實驗希望通過規範、分類,實現清晰的數據結構,並通過規範信度效度,達到顯性相關的理想結論,然而實驗與數據結構比較結實,靈活性有限制,數據能夠反映的問題信息量也有限。


在這樣互相拉扯的學習過程中,我被擠壓得很難受。我意識到定量有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有很多學者卻還在一意孤行;定性研究方法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會直接影響到研究的信度效度。然而兩方的相互歧視,讓學科間的溝通有了障礙。
這樣的擠壓,也是一個從上往下傳導的過程。專門接受定性的訓練,或是專門側重定量的訓練,都好像是在被巨大的推力推著,專注地在一條道路上行走,不去看對面的風景。

@Mokayish

其實談論「分化」,不光是學科,學位的分級、取得與否,就已經存在分化問題;甚至,學位取得的環境──也就是學校的選擇,同樣也存在分化的可能性。


回到內文主題:學科分化是否讓交流距離更遠?其實不,「階級分類的觀念」與「只聽從唯一解答」的習慣,才是致使交流遙遠的主因,學科分化其實不過基於此基礎所發生的其中一種現象而已。

@xunger

不同人之间立场的交流基于共同的知识库存,也就是共识的存在,否则如果连基础的事实都含混不清存在争议,交流就是鸡同鸭加,不断自说自话。现代化的劳动分化带来愈加细密的学科分化,不同学科出身的人因为教育而获得了不同的学科视角与知识体系,掌握不同的知识与信息,并都认为自身掌握的是正确而科学的,推动了有效的交流日益困难。

@陆盛

如果要說交流和「學科」的關係,那影響應該是在這個「學科」受到的專業訓練和專業知識決定的,這一點在我受到的短暫的法律培訓中有很明顯的感受,即使只接受了只有一點科普性質的法學教育,我也感受到了法律思維對人在思考問題上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權力與責任的劃分,權利與義務的區別,接受了法律思維,再去看社會事件,很多時候看待問題就會在旁人眼中較為「冷血」,或者比較「奇怪」,因為法律的「常識」和社會的「道德常識」往往是有落差的,雖然很多時候你只是基於現有事實客觀理智得在分析問題。

@JCiabatta

如果要說交流和「學科」的關係,那影響應該是在這個「學科」受到的專業訓練和專業知識決定的,這一點在我受到的短暫的法律培訓中有很明顯的感受,即使只接受了只有一點科普性質的法學教育,我也感受到了法律思維對人在思考問題上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權力與責任的劃分,權利與義務的區別,接受了法律思維,再去看社會事件,很多時候看待問題就會在旁人眼中較為「冷血」,或者比較「奇怪」,因為法律的「常識」和社會的「道德常識」往往是有落差的,雖然很多時候你只是基於現有事實客觀理智得在分析問題。

@誰說編輯不讀書

所以我想癥結在於,如果你對於知識不夠謙卑,以為從一個切面看世界就是絕對,那麼就很難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相反的,如果我們能承認自己是無知的,相信知識是可能存在於群體之中,需要透過交流與對話,貼近、再貼近、持續靠近世界一些些,那麼自己的心靈上就會無比充實。

@TeaforTwo

所以,我觉得学科分化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学校应该要铺垫一些属于其他领域的看待世界的逻辑。人会因为这些东西的交互而更丰满,思维会更开阔。

@zonghanzhou

學科分化是否讓交流的距離更遠?是,但不是根本,任何知識背景差異的人都有可能產生交流障礙。
其可能的深層原因為何?主觀意識的資訊轉化,導致溝通障礙的產生,最終使交流困難,漸行漸遠。

@zooman

所以,结论很明显,大学里没有接受思辨教育的“后浪”们,是在互联网这个大染缸中成长起来的一批网络原住民,刚好又遇上正走向末路的媒体,在反智的道路上煽风点火,理性交流渐行渐远也没什么好诧异的。只是,这个锅,不应由学科分化来背。

@Viner

但是,這些年MOOC等免費又有質量的學習資源,讓因學科分化感到溝通困難的人有機會彌補這种差距。我覺得如果能在學校裡就引導一下,讓大家知道有這樣的資源存在,鼓勵大家接觸各種學科外的知識,學科分化也不該是個問題。

@Wonder

一方面政府对于话语讨论整体管控趋势不断收紧,包括更严格的信息、网络管制,更系统的爱国爱党教育铺展等。另一方面,大量为民众提供相对较低价值的精神娱乐,信息来源,大量热钱涌入如流量明星、网络直播、手机游戏、大数据信息推送(抖音、头条)这些领域,不断强化这些信息的传播能力,可以说似乎已牢牢掌控了绝大多数新一代年轻人的信息空间。

@KM

讓交流變得困難的,不是學術分工,而是嘗試暸解其他領域知識的態度。知識增多時,必然會有所偏好,這種偏好也是分工。問題是,我們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理解其他我們熟悉、半熟悉與不熟悉的事情?我們有抱著自己可能被否定的態度,去理解事物嗎?大部分人都不會。交流的困難就在於,我們並不是以會接受別人想法為前提,去看其他事物。

@WrightFu

學科上要做分化,一來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handle不同的知識範疇(比如叫數字白痴去學programming應該會叫救命),而按照各人的長處(及/或興趣)去深入鑽研相異的知識領域,不論對個人還是社會的效益該會更高。

@ZandY

至于为什么大家的交流为什么会这么困难,我不太肯定这是因为学科知识的变化——这无疑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我不认为学科变化是一个显著原因。如作者所说,人们的情绪、经验、理解能力甚至语言表达等等,都会对交流的效果产生极大影响。我还拖着没更新的【审查】系列,里面也有提到类似的原因——不同形式的审查会扩大民众的信息/知识差距,从而分裂极化民众,导致公共议论越来越难。

@puncturecolour

但是近來由於少子化對學校經營造成的壓力,有一股趨勢是整併系所;而且由於跨領域的能力受到重視,加上很多高中生在進入大學以前並不真正了解各個科系的內容,未來的出路有哪些,有些學校也在推行大一大二不分系,先培養通用的基礎素養,再適性分流,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教育變革,不但可以減少資源的錯置,也有助於降低學科之間的壁壘。

@Hualun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觉得有难度,主要在我个人观点中,导致交流距离变远的原因有很多,这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大家都在说让交流距离变远的是人的原因,不应该抛给学科分化。但是当一个现象具有普遍性的时候,我们确实应该多考虑一下一些外在原因。所以对我来说有两个点是比较有难度的,一是避免讨论的时候提及与学科分化无关的他者,二是能准备表述导致这一现象的外在原因。

@天明寺文茄

我们不难发现,在进入高中甚至于大学之前,人们在教育制度中所获取的知识是相似的。但此时人们已经诞生了某种【思考体系】,并且在具体的【思考模式】上产生了或多或少的不同。此时的学生们在具体事例的讨论上,已经产生了【无法理解的争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