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暢
陳暢

不存就忘了

疫情開始時的訪談 (2020.3.27)

此訪談部份刊登於 2020.4.22 https://mp.weixin.qq.com/s/oGPpz_T8fZNz-UEykAF1EA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即將開館新翼的電腦繪圖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1.能否具体谈谈疫情期间是否还在工作?如果是,您的工作与平日的工作有什么区别?如果否,您原本的日常工作被什么所代替?

   疫情期間我們都在家工作,反而比之前更忙碌。網絡會議頻繁,遠程工作是我熟悉的狀態,這次的區別就在於我和所有的同事上下班一如往常,可是還要加入自己每天做三頓飯的時間,同時恰逢這季我花粉過敏嚴重,各種狀況擰在一起讓人緊張。

   作為策展人,我們平日的很多時間是花在實體空間和藝術家或藝術品面對面的相處。現在那部分的工作沒有了,疫情中的每天有點滴進展就是成就。那些需要基於現場決定工作路徑的方式並不能被電腦屏幕所替代。因此我的情緒受到一些影響,有時會焦躁和著急。

   儘管如此,一切的工作量並未減少。我們原本正處在開幕前臨門一腳的時候,現在需要來一個乾坤大轉移。雖然這種狀況不是沒遇到過,只是從未達到過這個數量級,所以要盡量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工作方式。這種忙碌讓人沒時間想別的,不然容易被因疫情產生的恐懼與抑鬱纏繞。

2.疫情是否打断了您所在机构的计划?目前受影响的计划是否会延期,或者取消,或者被替换?

   恐怕沒有什麼機構未被疫情打斷吧。疫情再讓人絕望也總會過去,所有的計畫只是延期,沒有更改。需要強調的是,這些計畫當初在籌備時我們就知道他們和以往的不一樣,疫情的影響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很多想法。我每次稍有沮喪和難過時就盡量翻看過去和進行中的工作檔案。想到藝術家們那些關於自由和抗衡現狀的行動力和創造力,真是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希望。這是我的動力,也是我在現實裡的慰籍。

3. 疫情之下,您所在机构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当地是否有相关经济援助政策,如果有,艺术机构是否能暂时有效缓解压力?

   疫情之下,所有的文化機構都會面臨各種存在的危機。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政府的經濟援助,無論是對藝術機構還是個人,各方面平衡之後的給予都是有限的,最終還是要依賴民間的互助互救。相比機構,我更關心藝術家的生存狀況。TA們中的很多人需要依賴與各種機構的合作。從小型的講座、表演、工作坊、到中大型的展覽、委約和收藏。儘管機構資源能力有限,但盡力而為,能有一點是一點。舊金山市政府和一些基金會推出了多個藝術家援助計畫,就算再杯水車薪,對藝術家而言也是迫切和緊要的。普通人的命運在這種時候最為飄搖和脆弱。藝術家很多都是自由職業者,沒有固定收入,有許多也沒有醫保,我怕TA們雪上加霜的被催租和生病,不敢深想。

4.您所在的机构会否因为疫情有针对性的改变,如调整自身定位、工作方式或发展方向

    我們的機構在2017年開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儘管外界的關注多聚焦在主體場館的擴建,但內部戰略的調整也在同步進行。我在去年1月加入組建當代藝術部,強調以藝術家為主體的敘述,建立針對亞博自身特點的新話語。如何突出本地與世界的聯結、館內與館外的互動,另類思潮和主流價值的交鋒等都在逐步呈現。館長許傑在近期的一個峰會上談到“將亞博反轉”就是對這個改革的一個概括。這個方向當然並非因疫情而設,但回頭看可說是未雨綢繆。Holland Cotter3月18日在紐約時報《美國博物館窘境》的文章指出這個行業 近幾十年由來已久的問題,而南華早報3月20日對於亞博變化的《亞博從古董到當代》的”未來經典”報導恰恰以我們即將推出的當代藝術項目為紐時的那些問題提供了一個回應和態度。

5.从您的角度看,疫情过后艺术行业会有什么影响?是否会有哪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舊金山作為美國西海岸的重鎮,是太平洋的東岸,亞裔移民的首選地,全球創新科技的中心。近年該市的租金高企,貧富懸殊,使很多文化機構和藝術家無以為繼。這次疫情中首當其衝的是有著百多年歷史的舊金山藝術學院面臨的關閉危機,其次就是身為亞裔的憤怒和擔憂。對於各種政權潰爛和無力感的憤怒,對於自己和家人健康以及仇視案件激增的擔憂。亞裔整個族群的集體處境在全球疫情中無論是在亞洲本土和美洲大陸,折射出地緣政治的複雜與矛盾只有一個詞:兇險。說是代價也好,警鐘也罷,精神生活的惡化是因,貪婪虛偽成性是果,最終殃及環境的失衡和毀滅。

   困在家中的日子裡每天被推送海量的網上展覽信息,疫情敦促我思考博物館作為一個微觀的世界體系,如何保存著人類的記憶和痕印,讓我們的現在和過去在同一時空共處互鑒。館藏以“物”為本,這個“物”是立體的、充滿細節的真實存在,不是屏幕化由虛擬的數據構成。同時這個“物”也是脆弱的,沈靜的,猶如在長眠中。在博物館的烘托下,歷史是它們的光環也是阻隔,如何讓這些館藏鮮活和甦醒,取決於人如何有靈性的去感知時間的沈澱。這是我工作的目標,也是當代藝術和我們館的語境交叉的地方。做的好的當代藝術能激活過去,為現實考古,是未來的文物。現代人如何獲取和表達靈性和感知?這並非知識和教育所能完成,更多的是通過日常生活裡那些從得體或粗鄙中流淌出的善與惡。感知,無論是陌生還是熟悉,從人與人彼此為對方留下的蛛絲馬跡開始,方能進入歷史、體驗滄桑。如果這些問題重要,那麼一切都迫切;如果這些問題不重要,那麼一切也都不迫切。迫切在於自身。自己先決定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再談機構,再涉及行業。看似可以很遙遠,也可以很近。

6.能否配合此次访谈分享三张你觉得合适的图片并备注说明。

即將在亞博開展的畫家和作家Chanel Miller (張曉夏) 就疫情畫的插圖 (來自藝術家的instagram)
家門口種的加州罌粟花,今年開的第一朵


3.

藝術家劉北立寄來她手工做的千個口罩之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