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aa
Piaaa

教育工作者/實驗教育

【議題投入之於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大至一個組織的運作目標,小至教育工作者課堂上的議題投入選擇,甚或純粹回歸每個人平時所決定關注的議題,都是同樣的抉擇問題。

昨天下午臨時接到 #台灣人權促進會 姐姐的人力支援需求,要在今天協助進到內壢高中高三公民選修課的入校課程擔任桌長。主題是 #航空城議案的居住權。沒想太多,評估是我辦得到的事,跟姐姐通話確認好流程,收收行李就出發了~


前一晚提前住宿,讓我有機會跟同寢的夥伴聊聊,更多地認識 #議題倡議團體,瞭解許多法案修正的推動過程,以及當中的不易之處。

/
而即便框限在人權的分類下,人權議題的涵蓋範圍仍很大,我好奇組織如何決定每個年度執行的專案領域?例如:有可能因為前面提到的種種窒礙難行,比方說法案推了十年,但還是沒有進展,而決定暫時擱置某項議題倡議嗎?

夥伴給了我很有啟發的回答,她說通常決定的因素不會是難度。而是考量這件事有沒有其他議題組織在做了,「 #重工的問題」。以及避免「 #過度代言」某些議題的立場人,例如當愈來愈多原民團體有能量為自己發聲,那麼就會考慮優先處理其他議題。

/
再者,我好奇當議題專員初次接到不熟悉的議題時,該如何達成自己對於議題盡可能全面且客觀的脈絡瞭解?

我們討論了組織的目的性,其實台權會有一個目標狀態是,能讓被擠壓、被掩蓋的事實情況,被社會看到。所以會著重瞭解協助對象所面臨的困境與難題。而全脈絡的瞭解,即便是專員,也需要透過參與工作坊、深入訪談瞭解、爬梳國外資料等,來讓自己對議題更理解,#自當沒有一個特定的管道能便捷地做到這件事

包含記者、專題報導者都需要面對這樣的困難。因為疏理資訊後,清晰流暢地呈現在閱聽人眼前,是新聞媒體工作者更首當需要處理的事情。有時組織的夥伴,也會成為記者們諮詢的對象。

/
所以回到文章標題所述,大至一個組織的運作目標,小至教育工作者課堂上的議題投入選擇,甚或純粹回歸每個人平時所決定關注的議題,都是同樣的抉擇問題。

以教育工作者來說,
可以評估這個議題之於課程的連結,
可以評估這個議題之於學生的重要性,
可以評估這個議題之於社會的影響性,
可以評估這個議題在這個時間點觸及學生的脈絡性,
好多好多可以想清楚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