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重磅對談】比特幣與區塊鏈的未來是樂觀還是悲觀?

比特幣最近因為暴漲又暴跌,取得了許多新聞版面。對於許多路人(包括我)來說,最直覺的好奇的就是:「比特幣還會繼續漲嗎?現在是不是進場賭博的好時機?」

但比特幣當然不僅僅是單純的賭博標的物,它的真實身份「數位加密貨幣」,以及背後的技術基礎「區塊鏈」,或許才是我們更該關注的事物——已經有不少人認為區塊鏈技術將會和互聯網本身同樣程度的顛覆人類的既有生活方式。

今天(12/28)晚上 22:00,Matters 邀請了兩位區塊鏈產業中人 @ckxpress 高重建 和 @Isaac 來對談「比特幣與區塊鏈的未來」!請大家今晚早早回家,準備拉板凳圍觀啦!

重建作為技術開發者,過去做手機遊戲做了18年,是「拉闊」公司的創辦人,近年迷上區塊鏈後,就一頭栽進,並且已經實作起了 LikeCoin 系統,希望能夠打造「針對用戶生成內容的社群貨幣」,改善互聯網內容回饋體系。Isaac 是 Matters 創始人之一,曾以技術開發者、天使投資人、研究者的多重身份,持續探索互聯網技術如何促成社會進步,他也是應用區塊鏈技術的 MusicCoin(音樂幣) 的創始人,這個系統以分佈式回饋支援全球獨立音樂人的創作為目標。

這篇活動預告文,同時也要來幫各位稍微科普一下「比特幣」與「區塊鏈」。

這個30分鐘的Youtube影片,還蠻深入淺出的,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看影片:

《「科技相对论」「数字黄金」比特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PTLo4MHHVk

以下就分成四大部分:

一、關於比特幣的基本資訊

二、比特幣系統的運作方式

三、如果我要送10個比特幣給朋友

四、比特幣/區塊鏈的未來是悲觀還是樂觀?

******

一、關於比特幣的基本資訊

一粒比特幣的價錢(光是最近半年來就硬生生漲了10倍呀):

2011.2:1美元

2012.8:10美元

2013.4:180美元

2013.11:1000美元

2017.5:1500美元

2017.11:6400美元

2017.11.29:10000美元

2017.12.18:20000美元

2017.12.22:13000美元

2017.12.28:15000美元

真想知道,2010年用10000比特幣(=現在的1.5億美金)買了當時價值25美金的pizza的那位老兄,現在心裡到底在想啥。

比特幣是在2008年「橫空出世」的。這個「橫空出世」具體來說,就是一篇在2008年11月1日發表的論文《比特幣:一種對等式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只有9頁。

這篇論文的作者署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但至今仍然沒有人知道這化名背後的真實身份。

論文發表兩個月後、2009年1月,中本聰真的開發出了一套加密數位貨幣的系統,也就是他在論文標題提到的「比特幣」,他本人進行了首次「挖礦」後,得到了世界上第一批的比特幣(50個比特幣)。

從2009年開始,比特幣就逐漸被礦工們「挖」出來。但比特幣被挖出來的速率,以及會被挖出來的總量,是由比特幣之父中本聰在一開始就設定好的:總量是2100萬個,挖光的時間設定是2140年,因此,發行速度是「每四年減半」。

2017年,流通的比特幣大約有1600萬個。

(見下圖)

關於比特幣的發展歷史,再次推薦大家看一下這個youtube影片(可以開1.5倍速),裡面搜集了許多奇聞軼事:

「科技相对论」「数字黄金」比特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PTLo4MHHVk

二、比特幣系統的運作方式

簡單的現況和歷史交代完了,接下來要進一步介紹比特幣的具體運作方式。

先給一個比較抽象、比較大個圖像:

數位(數字)時代,在技術上最嚴重的兩個問題:竄改、盜用。

比特幣(bitcoin),在理論上(或在某些樂觀派人士的期待上),能夠實現:全世界跨國界的個人直接交易、免除繁複的轉帳手續與高額手續費、不存在一個中央機構可以亂印鈔票、具有技術自帶的「無法竄改」性質(資料安全保障)、人人都能使用但同時具有匿名性(隱私)、因為沒有像銀行等中央化的機構所以可避免監守自盜的人禍問題......等等。

區塊鏈(block chain),是比特幣的技術基礎。由所有人都能參與的去中心化的電腦網路(可以理解成一群在玩同一個線上遊戲的玩家),參與每一次「交易」的驗證計算(這個遊戲的內容是解數學題),被驗證的每一次交易紀錄就是一個新的區塊(block),新的區塊會被串上既有的區塊鏈上,區塊被串到鏈上之後就無法再被竄改。因為竄改需要說服(欺騙)全世界有參與計算的電腦網路的50%以上,而這代表著想做壞事的人,必須擁有超過其他50%電腦加起來的計算能力。

三、如果我要送10個比特幣給朋友

前面這樣講還是很抽象。所以接下來就直接進入使用者的實際場景:

「如果我要從台灣把10個比特幣,送給在美國的朋友,這段過程到底是什麼?」

1、我要轉帳

「我擁有10個比特幣」的意思是:我擁有一個比特幣的「錢包」(這個錢包在網站上隨便點兩下就能申請),而這個錢包中有10個比特幣。

如果我的朋友要收到比特幣,那他也要擁有一個比特幣的「錢包」。

當我要進行「把這10個比特幣,從我的錢包,轉移到我朋友的錢包」這個動作時,我要做的動作只有「在網站或手機 app 上,輸入金額(10個比特幣)和對方的『錢包地址』,並輸入我的私鑰(密碼),按下確認。」

2、驗證與挖礦

在我按下確認後,這筆交易就進入了「驗證階段」。

這筆交易會被轉換成一道「數學題」。這個數學題的難度不是固定的,但「解題時間」被中本聰設計成固定是10分鐘,因此「當時參與解題的電腦數量」越多,題目就會越難。

當第一台電腦解出這道數學題的答案後,就會把這個答案告訴其他還沒解出答案的電腦,接著,第二、第三台解出答案的電腦,就會比對自己的答案和前人的答案是否一致,當有超過一半的電腦都確認答案一致後,這個交易就被視為成立。

交易成立後,「區塊鏈」上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區塊,這個區塊則保有該筆交易紀錄(哪個錢包將多少錢轉給哪個錢包)。而這整串區塊鏈,是被保存在所有有參與計算的電腦的硬碟之中。

透過這個「去中心化的電腦網路,以共識決的方式做驗證」模式,便實現了「去中心化的資料驗證與儲存方式」,亦即,我們匯款時,不用經過哪間特定銀行的特定行員做確認,是「所有人一起做確認」,所以可以避免「銀行行員監守自盜」這種人禍。

這個驗證的原理,來自數學研究中的「拜占庭將軍問題」。

3、如何獲得比特幣

參與上述驗證工作的電腦,因為付出了電力與(電腦的)勞動,所以可以獲得些許比特幣作為獎勵。這過程被稱為「挖礦」。

目前在世界上,想要得到比特幣的方式,除了請一個已經擁有比特幣的朋友賣給你,另一種就是參與挖礦,沒有別的方式了。

四、比特幣/區塊鏈的未來是悲觀還是樂觀?

但是,凡是都有個但是,比特幣(區塊鏈技術)的未來不會這麼美好,背後的原因包括這個技術本身的限制、在實務上的不完美,以及「人」的問題。

有了前面的基本了解之後,在「比特幣還會繼續漲嗎?現在是不是進場賭博的好時機?」背後,還可能有這些問題:

1、比特幣終有一天是會被挖完的,屆時,比特幣會因此成為價值穩定、可以保值的貨幣嗎?還是因為投機心態的退場、失去眾人關注,導致價值大跳崖?

2、「去中心化」需要大量礦工合作才能成立,未來隨著成千上萬種數位貨幣交易量增加,會造成地球能源(電力)消耗增加、每一筆交易成本提高與交易速度變慢,那數位加密貨幣真的可能成為全球流通的貨幣嗎?

3、區塊鏈將所有交易資料(區塊)串在一起,導致一旦有部分出事的時候,會影響到鏈上的所有人,例如去(2016)年6月的「駭客盜領370萬個以太幣(約7200萬美元)」事件。

4、區塊鏈在理論上雖然堅實,但實務上還是有許多可被人類上下其手的空間,例如「分岔」。分岔,可以理解成「現行版本」的系統不堪用了,所以需要「更新版本」,但礦工們對於更新方向的意見不一,於是分岔。以比特幣為例,曾經歷過兩次分岔,都在今年,分別是8月岔出了 Bitcoin Cash,以及10月岔出的 Bitcoin Gold。

從善意來理解:分岔是為了改善系統。然而,如果從惡意來理解「分岔」:由於某個幣別一旦出現分岔,就會影響該幣別的價值(與美金的匯率),所以其實有些技術人士,會透過製造「分岔」來操弄幣值,甚至將「分岔」後價值不高的新幣種,向網路上的不懂人哄抬價格。(最有名的 Bitcoin 分岔出了 Bitcoin Cash 和 Bitcoin Gold,這種取名方式,如果不是特別有研究的人,隨便都會被呼攏啊)

比特幣(區塊鏈)的技術和原理絕對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如果其中又有有心人士作惡,那麼人們到底應該如何「相信」這套系統呢?

******

先感謝各位讀到這邊。

但別忘了,這麼辛苦地讀完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今晚10點準時登入 Matters 看重建與Isaac這兩位真正的高手對談呀!

據說,重建的「人設」會是樂觀派,Isaac 則是偏向悲觀派 X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