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發行一個穩定價格的加密貨幣有這麼難?

今天看到@許明恩寫的《區塊勢》介紹了一款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Dai。

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似乎不這麼常見?或是被注意的往往是「XX幣的匯率又突破了OO美元」,導致真正用於「交易」的加密貨幣並不這麼熱門?

看了區塊勢的介紹,覺得只懂一半。

由 Maker 團隊發行的 Dai ,是以太坊上的 token。價格固定在 1 Dai=1 美金(USD)。

假設現在 1 ETH=1000 USD。我現在如果將 1 ETH 投進這個名為 CDP(collateralized debt position)的智慧合約,那我就能得到 500 Dai。

剩下的 500 Dai(其實就是 0.5 ETH、相當於 500 USD)則是抵押在這智慧合約上(區塊鏈上)的數位資產,作為擔保我手上這 500 Dai 的價值。

假設美金仍是比 ETH 穩定許多的主流貨幣,那我們要唯一要特別考慮的就是,當 ETH 的價格崩潰,導致前述「擔保」失效的情況。

由於理論上,我跟 CDP 的關係並非消費,只是「換(等值的)錢」而已。雖然有一半被扣在 CDP 上,但那並不是付給 CDP 的,只是抵押在那。

但由於我手上的 500 Dai 的價值(相當於 500 USD)是建立在那 0.5 ETH 的擔保上,所以如果 1 ETH 的價格從 1000 跌到500USD以下(例如只剩 300 USD)。那這 1 ETH 就失去的「擔保」功能。而且對於 CDP 來說,此刻就是Maker團隊「因為匯率風險而受到虧損的結果」。

至於 Maker 賺錢的來源,則是我在換錢的過程中,需要付一筆手續費。

而且這筆手續費必須用另一種名為 MKR 的 token 支付。而這個 MKR 跟 Dai 不同,MKR 的價格是浮動的(MKR 設有總量上限 100 萬個)。

因此 Maker 就是一邊收取日常的手續費,另一方面就躺著等 MKR 升值。

以上是區塊勢所解釋的 Maker 團隊創設的「Dai + MKR 雙軌貨幣」運作方式,達到讓 Dai 成為一種價格穩定、可用來交易的 token 的目的。

繞了這麼一大圈,只為發行一種價格穩定的 token。而這個穩定的價格,是建立在使用者額外付出一倍「押金」的基礎上。

每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撇開委內瑞拉或辛巴威等經濟不穩定的國家),都有各種政策工具來穩定該國法幣的價格,最直接的就是貨幣政策(例如加印鈔票阻止升值)。

一個國家要(加量)發行貨幣,也需要有信任基礎,例如該國家的總體經濟情況、或是中央銀行的地下室裡藏了多少黃金。

發行 USD-T 的團隊也是以 1:1 的美金儲備來當擔保。(暫時不提 USD-T 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大量的美金儲備,總之至少現在還沒發生擠兌。)

回到 Maker 團隊。

關於手續費,這能理解,就是這個團隊的主要營收來源。其主要業務是「換錢」。

但作為一個使用者,我就不太能理解,我手上有價值 1000 USD 的 1 ETH,為何我要把其中價值 500 USD 的錢(0.5 ETH 或 500 Dai)放進 Maker 當成抵押、作為擔保,而我手上只剩下價值 500 USD 的 500 Dai 可以使用?

Maker 團隊除了收手續費,還能像一般銀行一樣,把這些「抵押品」拿去轉投資。(這可能才是主要的營收來源 XD?)

至少就加密貨幣這件事,就是讓每個人(每個團隊)都能發行自己的貨幣,只要大家夠信任你、只要你的貨幣夠好用(使用場景夠多),你大可以留下足夠多的貨幣在手上(甚至不設定固定的封頂發行量),就能在未來靠著自己的貨幣政策,將此種貨幣的價格固定下來。

當然 Maker 是把這個「信任」的責任交還到每個使用者的身上:你想要持有和使用價格穩定的貨幣,那你就要拿出相當價值的貨幣作為擔保。

除了這種雙軌模式,真的沒有其他讓貨幣價格穩定的方法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