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區塊鏈圈的女性特別少,到底是哪裡出問題?

被譽為美國「左派」大本營的好萊塢,去年爆出一連串性騷擾和性侵害的事件,並一路延燒到今年的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近又有一則新聞提到,在「區塊鏈創業圈」中,女性創辦人和投資人的比例相當的低,再次顯示了打著「自由開放」名義的科技圈中,仍存在著性別不平等的問題。

過去一整年,包括Uber公司的性騷擾爭議在內,許多科技巨頭都被指控在性別議題上的缺失,相關的證據經常聚焦在「員工的性別比例」「管理階層的性別比例」「薪資同工不同酬」等指標(還有上面這則新聞提到的「創辦人的性別比例」)。

但我自己其實不太能被這種「指標」說服,尤其是僅藉著這類指標就把矛頭指向這些科技公司。

舉例來說,在台灣的大學相關科系的學生性別比例中,的確就是女性偏低,例如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2016年是男生455人、女生65人,女性只佔全系的12.5%。

學生時期就已經有明顯的「分流」現象(這背後當然有更多的結構性因素,包括家長、老師、文化等等),如果就直接說這些企業就是「毫不在意性別比例」,是不是也有點太滑坡了?

當然,要站在更「進步」的立場來說,就是要求這些企業,即使來面試的人群性別失衡,在錄取結果上也應該站在「積極性的平等」的立場,「多」錄取女性,達到在結果上的性別平等。這當然就與企業追求利潤的立場相違背。但這樣的論述,在現今的社會有多少說服力呢?

另一個我看到很有趣的指標是:

以太幣錢包服務「Trust Wallet」就曾分析後台使用者數據,發現高達94.3%的用戶都是男性;
根據Google Analytics統計,網路上比特幣社群性別參與比例,男性竟然高達96%,而女性究竟都去了哪裡?

這兩個數據,可能就難以當作「指控科技公司是沙豬」的佐證了。

(不過這也引發我另一個好奇,區塊鏈不就強調匿名嗎?為何還能統計出錢包使用者的性別比例?)

我對這些指控的質疑,當然不是說就反過來認為這些科技公司一定沒問題,只是認為如果根據這些指標就指控這些科技公司是「沙豬」,是不是反而更忽略的「結構性因素」了?

以下簡單整理一些歷史新聞:

台灣知名的新創公司加速器 Appworks ,在今年一月發表的〈2017年度報告〉中,特別提到: 25% Have female co-founders
統計,過去一年男性融資總額達582億美元(約新台幣1768億元),而女性卻只有15億美元(約新台幣455億元)
蘋果 2017 WWDC上,女性演說大約佔了9分鐘、男性則是117分鐘。
蘋果男性員工占比大約是68%,如果更聚焦指看科技技術部門對比會更加鮮明,男性占比高達77%。
目前 Facebook 公司內女性員工佔比為 33%,在技術性職位中只有 17% 是女性,管理層職位中 27% 是女性。
Google員工69%是男性,若只計科技類職位,男性比例更達80%。
Google 被美國勞工部指控,支付給女性員工的薪資明顯低於男性。紐約時報也做過類似統計,同樣認為Google公司有此情形。還有三名前Google女性員工向Google提出集體訴訟。

當然,除了這些統計指標之外,也是有一些「具體事證」顯示了科技圈的性別問題。但這些前面提到的「性別失衡」和下面提到的「歧視言論」或「性騷擾事實」,應該要分開討論?

Google男性工程師在公司的內部論壇上,抱怨公司不應採取性別多元化政策,「男女在部分領域的表現與能力區別,是基於生物原因,而這或許能夠解釋,科技業與領導階層男性和女性人數為何不同」
同樣在去年,Uber 公司的性騷擾風波,由前Uber女性工程師 Susan Fowler揭發。
2016年在一份「山谷中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Valley,指的自然是存在於矽谷中性別歧視這頭被視而不見的大象)的調查顯示,60%的矽谷女性曾經歷過非其所願的性邀約;受訪的220位女性科技人之中,有87%見證職場中同事對女性的貶抑評論,其中將近四成的人不敢向上司報告,擔心損害到自己的工作機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