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天災時對於媒體的批判與檢討

台灣的媒體工作者的社會地位真的日益下滑,最近幾年也出現一句「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來諷刺新聞工作者。記者出包,背後當然除了有個人疏忽的因素、更有媒體組織和傳播環境的結構性因素。但就結果論而言,像是這樣天災等重大事件發生時,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會有意識的提醒、甚至是要求記者不應為了流量而「嗜血」,硬是採訪受難者家屬的「感想」等等。

身為媒體受眾有幾件事我不想知道,請媒體自制 /

1. 請勿渲染傷亡人數
2. 受難者心情跟表情

請告訴我們,什麼地方需要幫忙,缺少什麼物資。

https://www.facebook.com/pinpinliao/posts/10156030588064906

前年的台南大地震,也有媒體工作者發文反駁過於廉價的批評,並指出更應被重視的結構性因素:

這是很難的工作,某位資深媒體主管稍早就發動態感嘆:「過了一整晚,卻只看到即時新聞,沒有報導。」

時效vs品質,它們隔著無法被撼動的楚河漢界,資歷知識再豐富的「個體」,也只能儘量在兩者間取捨出平衡,對大多數記者、編輯而言,趕出符合公司規定的業績,已經夠令人心力交瘁。

高層追求商業利益,於是基層勞動條件差、為點閱率走火入魔、缺乏有效管理和培訓,衍生出優秀人才短缺,流動率極高等老生常談的問題,久而久之就像溫水煮青蛙形成慣例,一遇到極端案例,壓力鍋便砰然炸裂,露出真面目。

從地震到各方言論,我們可以看見兩個問題。

媒體資源過度集中北部,假日調派人力便成難題,例如高雄劫獄事件時,在台北的記者們就必須加班趕去採訪。

又因為現行編制的資源、分類不足,記者抵達陌生環境或事件中,就要硬著頭皮開始工作,他可能不認識當地的警消醫和政府單位、非營利組織、居民代表,他可能主跑政治線十年,卻從沒機會深入了解地理和建築議題。最後就會被人們嫌「沒有深度、不夠多元、速度還不如爆料公社。」

https://www.facebook.com/shi.shi.148/posts/955890324460123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https://www.ptt.cc/bbs/joke/M.1501078132.A.759.htm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