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速記:初訪香港的第一印象

到28歲才第一次造訪香港,真的很不像一般的台灣人。小時候聽聞的香港,就是個 shopping 的地方。我不愛購物,所以一直以來都沒特別想去香港玩。直到2012年參與社會運動後,統獨問題以「中國因素」的論述框架在台灣重新、重複被提起,香港便以另一種形象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港台友好、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等等。

但這次到香港也不算是衝著中國因素這個主題去的,所以看見的、感受到的,還是比較一般的事物。趁著記憶還鮮明的時候記下來。

1、香港的街道比想像中的髒。雖然幾乎每個街道轉角都有一個橘色的垃圾桶,但不知為何,明明這幾天都大太陽,人行道旁還是有很多積水。路上爬的蟑螂也不少。

2、真的很擠。雙層巴士在已經很窄的單行道中,轉彎可以不用大力煞車。單行道的兩排都是停車位。

3、下午從機場進到市區,從銅鑼灣地鐵站走到住處的路上,就見到了3台Tesla。(這應該是香港很多有錢人+人口密集的結果?)

4、上了地鐵,看了地鐵路線圖,才感受到香港是「港+島」。

要靠地鐵來回維多利亞港的兩邊,其實沒這麼方便。

其中一天傍晚,從尖沙嘴搭通勤船到灣仔,但從灣仔的港口走到地鐵站比想像中的遠(大概15分鐘),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附近正在施工的關係。

如果這是一般人日常通勤的路線,那還真不懂為何要搭船而不搭地鐵?(但搭地鐵還是要轉來轉去,而且地鐵站體有點大,就算是非轉乘站,從地面要走下去到月台,距離都比我以為的遠)

5、通勤船上的「雙向椅背」設計很酷。但有點不懂為何要這樣設計?就算是相同路線來回,但船在開的時候,船頭應該還是固定一邊的吧?

6、對行人真的非常不有善。香港天橋很多,要跨過港島的那幾條主要幹道,都得從天橋過,很少斑馬線。除了跨過馬路的天橋外,還有更多連接多棟建築的空橋。要怎麼順利走過這些空橋到目的地,連 Google Map 也不知道。一邊迷路時,一邊在想,香港的輪椅族該怎麼辦啊?

7、吃飯好擠好趕。看見一間餐廳的中午用餐時間限制是45分鐘,這是在台灣沒見過的數字。

8、前往傳說中的「半山手扶梯」時,才意識到港島的平地面積真的很小。後來還看見路邊的展示說明港島北側海岸線隨著時間的演變。最早的海岸線是在皇后大道的位置。

9、最後一晚住了重慶大廈,實在沒有想像中的恐怖呀。

旅館櫃檯的南亞男子,絲毫不想跟你多廢話,就是來做生意的。一晚400台幣,有冷氣,有附簡單的盥洗用具(但沒有吹風機)。雖然床單不是完全乾淨的白色,但我覺得已經很ok了。

10、路上真的到處都是「找換店」,可以理解這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產物,但也很懷疑這個產業會不會因為科技發展而被淘汰?

11、沒能去九龍城寨的遺址看看,有點可惜。畢竟我第一部進電影院看的周星馳電影,就是《功夫》呀。

12、香港機場據說很有名的卜派炸雞(Popeyes® Louisana Kitchen),實在很普通......

13、從香港搭地鐵到羅湖,然後「走路」經過中、港邊界到深圳,這段路程就能直接完成香港出境與中國入境手續,對於一個海島型國家的國民來說,是種很特別的體驗。

從深圳回香港時,是從另一側皇岗口岸搭巴士。這一側的中國出境和香港入境處就有段距離。從深圳出關後,要搭上巴士約5分鐘的路程後,下車到香港的入境處,入境後再搭另一班巴士,回到香港市區。

如此要分成兩站進行出境與入境的手續,對旅客來說很麻煩。

為了「方便」,也導致了最近香港非常重要的「廣深港高速鐵路一地兩檢」議題。

羅湖一側的方便性,很接近「一地兩檢」想要達成的目的,但是根本上,在這邊的香港出境與中國入境處還是隔了300公尺長、橫跨深圳河的羅湖橋。

一地兩檢」是指抵達地和出發地的邊境管制人員於同一地點或同一運載工具,分別辦理跨境旅客的出入境和檢疫等手續。

用很粗略的解釋(專業的得請法夢 @Kristine支援!)就是:為了達到這個方便性,香港政府在香港市中心的「高鐵西九龍站」(港鐵九龍站旁),將劃出一部分成為中國大陸可執法的範圍,執行入境手續。方便性可以理解,但這個政策卻可能違反了基本法與一國兩制原則——例如,如果在這個原本是香港土地的地方,舉辦聲援劉曉波或六四的活動,中國大陸執法人員能否逮捕群眾?

(結果最後還是寫到中國因素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