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組織內選舉難以避免的問題:人頭黨員/人頭會員

昨天看到 @蕭雲 的分享後,今天 @ilun 也傳來一篇立場新聞的報導,讓我想起最近台灣發生的兩件時事,關聯之處在於「初選」。

我對香港「政治勢力」的理解很粗淺,但從上面這篇報導內容,可以讀出一些關於這次立法會補選的過程中,有部分因素是在於「泛民」內部協調人選的問題。當然台灣跟香港的政治生態差很多,很難直接類比,但如果要類比,大概就是台灣政黨的「黨內初選」制度。最近民進黨正好在做今年底地方選舉的初選。

另一件事情是最近也正值「單項體育協會」的改選期,最近已經有幾個協會(如籃球協會)陸續完成改選,但又被爆出有「人頭會員」的問題。

這兩者的交集在於選舉中的「人頭會員/人頭黨員」問題。

一、體育改革:開放參與無法解決「人頭會員」的問題

先交代一下體育改革的過程。

體育改革議題的導火線是從最近兩年,一個個選手出面指控「體育協會」在照顧、培訓選手上的各種缺失開始的(例如:世界球后出戰奧運卻拿到不合腳的球鞋、選手出國比賽卻沒帶撐竿跳的竿子),隨後議題主軸轉成「協會改選」,希望能夠過「民主化」的方式,從根本解決協會因為「長期被一小群人壟斷」導致的專業失靈問題。

在去(2017)年夏天,《國體法》修法通過後,在法律上確認了這些協會必須一改過去的規定,改採「開放全民入會」的制度,讓「每一個關心體育的台灣人」都有資格註冊入會、成為會員、參選理監事,並預計在今年3月,也就是最近這段期間,完成改選。

然而,在3月11日完成改選的籃球協會,卻被爆出有「人頭會員」問題。

此次獲得出席30位理事一致通過的新任理事長謝典霖,是彰化縣議會的議長。另一名在選前退出理事選舉的台北市議員鍾小平隨後舉行記者會指出,籃協會員突然增加了1500多人,其中有1000多人都來自彰化,「籃協11日在台北市中正國小舉行理事改選時,了解有部分會員是坐著遊覽車一車車載來的。」直指謝典霖是靠「人頭會員」選上籃協理事長的。甚至改選前的監事鄭志龍向籃協查帳時,發現這1000多個「審查通過」、來自彰化的新會員的會費根本沒進入籃協的帳戶。

體育改革原本希望透過「直選」的方式解決問題,結果卻栽在「人頭會員」這題。

二、民進黨的初選制度演變:為避免人頭黨員問題,改採民調制度

最近民進黨也正在針對今年底地方選舉進行「初選」。目前民進黨採用的初選制度是民調,亦即針對某公職有超過所需人數爭取提名時,就在某段時間裡(數天至一週),以市內電話做民調,民調高者就能代表黨參選公職。例如剛結束的台南市長初選民調期間是3/5~3/7的18:00-22:00。

但民進黨不是一開始就以「民調」作為初選制度的。

創黨初期是以「幹部評鑑」和「黨員投票」當作指標,但這兩項指標背後基本都是「派系支持」,黨內有派系競爭不一定是壞事,但為了爭取公職提名的權力,而造成派系用錢養「人頭黨員」的現象,就不是好事了。

在1994省長選舉和1996總統選舉時,民進黨曾仿效美國的初選模式,以「自願性參與的公民」投票產生候選人。但這種不限黨員身份的方式,也有弊端,例如冒名頂替」。

在1996總統選舉結束後,民進黨正式將「民調」納入黨內初選的辦法。民調在初選制度中的權重,從50%一路上升到2011年的100%(2012年總統選舉的初選)。

除了民調在初選中佔的比重外,還有一個變因是「民調要不要『排藍』」(從綠營的角度看),亦即:選拔代表民進黨參選公職的人,需要考慮國民黨支持者的意見嗎?「排藍」的方式曾在2008年的總統立委初選被民進黨採用。

但在2008年民進黨於總統立委選舉慘敗後,蔡英文成為民進黨主席,於2011年正式確認不排藍的「全民調」制度,並且以民調作為初選的唯一標準,試圖徹底解決人頭黨員的問題,並沿用至今。

但以民調決勝負,其實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因為這直接架空了黨員權利(權力)(至少在公職選舉上是如此)。

其次,是民調要不要「排藍」(或排綠)的問題。在2016年總統選舉的國民黨初選,就發生一件很極端的例子。當時國民黨是採用「民調7、黨員投票3」的提名辦法,但因為只有洪秀柱一人宣布參選,所以又再加上了「30%民調門檻」,洪秀柱也順利以42.6%跨過門檻,取得國民黨提名。但事後有人推論,由於洪秀柱在兩岸政策的立場較偏鋒,因此被泛綠支持者視為是個「好對手」(因為選不上),所以當時這個「不排綠」的民調中,綠營支持者應該是很有默契的一起支持洪秀柱。

取消黨員投票和「不排藍/綠」民調的初選方式,都是在降低政黨既有支持者(包括黨員)在初選上的權力。從國民黨的角度看,那次初選就是「讓綠營的人來搗亂」呀。

前面提到的體育改革問題,在「開放全民參與」後,遇到了「人頭會員」的問題。

民進黨也隨著自身的發展脈絡,初選制度一路從「幹部評鑑」、「黨員投票」轉變成現行的100%「(不排藍的)全民調」。但著重民調的初選制度也有缺點,例如非常依賴媒體曝光、「形象」對候選人更重要等等。

三、美國選舉制度如何排除「人頭黨員」問題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請教了一位去(2017)年曾在紐約市參與市議員輔選的朋友。根據她的說法,美國的選舉制度是如此:

在「初選」之前,選民都要向中選會登記成「註冊選民」。登記時可註記自己的性別、黨派立場等等。

兩黨在不同州有不同的初選規定,部分州在初選時,僅讓在登記時有註記成該黨的選民投票,但有些州則無此限制。

我問他,那美國就不會有「人頭黨員」的問題嗎?(這裏指的「人頭黨員」不是專指有繳黨費的,而是指在註冊時註記自己為某黨的選民。)

他的回答是,不會,因為在美國,選民要完成登記的手續非常麻煩。不只註冊時要帶雙證件,還要「記得中選會允許你申請投票資格的日期」等等。而且這些資格認證都跟「錢」無關(養人頭黨員要幫他繳黨費,就容易變成金權政治或賄選問題。)

當然台灣跟美國的選舉制度也差很多。但美國的經驗至少顯示了可以藉由「認證成本」來杜絕「人頭黨員」的問題。

那為何民進黨當時不走這條路呢?單純因為成本太高嗎?以既有的黨員制度為基礎,再加上在初選期間的「註冊選民」登記門檻,應該就能一定程度避免「一車車將人頭黨員載來投票」的問題了吧?

這題需要請教 @邱丞正 @wearytolove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