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媒體商業模式探討8——報導者案例分析

(原文寫於2017年4月)

報導者成立於2015年9月,網站於同年12月正式上線,上線不到一年就在2016年底得到「卓越新聞獎」,目前Facebook粉絲頁人數17萬,Line帳號為3千人。報導者以非營利基金會的模式運作,最初由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等幕後支持者捐贈3000萬元支持。

市場定位,主打社會領域調查報導。報導者成立之初,就主張台灣目前的調查報導太少,他們要填補這個缺口,並網羅了多位中生代與新生代的知名新聞工作者,總編輯為前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副總編輯兼總主筆李雪莉為前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團隊中亦有3-5位當時在太陽花運動中成名的「新聞e論壇」成員。報導者亦可視為台灣的網路新聞實驗室,由於其流量壓力比一般商業媒體小,因此報導者較有餘裕嘗試新的技術與報導方式,例如在網站剛上線推出的數位遊戲「急診人生」就是一項創新,同時這類新興的報導形式也是成就報導者口碑的原因之一。

編制以記者為主,但分工會隨專案改變。目前報導者約有20-30人。除了正職記者外,亦在偏遠地區(如花蓮)與特約記者合作。團隊內幾位年輕記者不只具備文字能力,也嘗試製作資料新聞、多媒體、甚至數位遊戲專題。分工會因專案而異,在多媒體專題的製作過程中,由提案人發起題目,其他記者、工程師與設計師參與,再共同討論報導主軸與呈現方式,其中工程師與設計師已不再只是「技術人員」,因為呈現形式與背後的技術一定程度決定了內容走向。

內容產製,品牌強調調查報導,但平時由邀稿評論填補空缺。由於報導者主導的調查報導,製作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平時的空缺則以邀稿評論時事的方式填補,邀稿範圍非常多元,且不限於國內議題。報導者的調查報導主題比較偏向社會、文化、環境,而非傳統、狹義的政治新聞,且與時事距離較遠。多數新聞形式還是以長篇文字報導為主,但相較於其他新聞媒體,有更多呈現型態的新嘗試,如前述的多媒體專題與數位遊戲。以內容授權的方式增加報導價值與影響力,報導者2016年12月報導者發表以台灣遠洋漁業為題的年度調查報導,該報導發布的同時,與蘋果日報合作,授權其在頭版與二版刊登報導精華摘要;2017年2月,將「無國籍移工兒童」的深度報導內容授權予出版社出版繪本

非內容產品,以實體活動接近讀者,提高讀者認同。報導者自2016年起,開始在台灣各地舉辦講座,講者為自家記者,目的是要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進而提升讀者捐款的機會。今年3月的大港開唱,報導者在現場設攤,販售「扭蛋新聞」,但此舉目的應非營利,而是透過創意達到行銷之效果。2017年1月舉辦與新聞專業技術有關的「調查報導工作坊」與「攝影工作坊」。

營利模式,不走廣告路線。目前仍在燒金主的錢,但從網站上線以來,報導者就不斷強調定期定額的小額捐款的重要性,從報導者網站上的捐款明細得知,包含童子賢個人捐贈的5000萬元在內,到2017年第一季為止,目前募得5760萬元;捐款機制中設有筆記本、帆布袋等回饋品,符合報導者TA多為文青的性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