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哪裡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對修憲的看法呢?」

@amber 在上游問了「哪裡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對修憲的看法呢?」

我當然沒辦法直接回答「哪裡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對修憲的看法呢?」,頂多只能給出知乎、天涯、好奇心日報、端傳媒或是幾個微信公眾號......這些答案。

我覺得 Amber 提的這個問題是真的很有意義的......

例如前幾個月,我跟 @Jiahe 這兩個台灣人在 Matters 上發話題時,經常會在文末加上一句「不知道對岸的朋友怎麼看」?

我不確定佳禾怎麼想,但我自己加的這句話,除了想問「在Matters上的對岸朋友怎麼看」,同時也想知道「在Matters之外的對岸朋友怎麼看」。

Matters 期待的公共討論品質,從現在被邀請進來的名單應該就看得出來。然而,相應的言論內容,如果是發在牆內的平台上,可能多數都會被刪掉(政治性的內容更是)。

所以「哪裡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對修憲的看法呢?」這個乍看之下很「淺」的問題,在當前的情境下是很「真實」的困境。

例如昨天 @LiyaChen 貼了一張微信截圖,「在這歷史性的一刻,中國網友紛紛表示:🙂🙂🙂🙂。」 (過不久這篇〈起點人文〉的文章就被刪了)

這堆意味深長的笑臉,就代表了「中國人民對修憲的看法」嗎?「意味深長」的「意味」又是指什麼呢?

還有一個問題是,上週 @江雪老師在「在線問答」中提到的,2014年「微博打“大V”」過後,許多人紛紛轉到微信朋友圈和群組——從廣場退到自家客廳。當言論都只關在自家客廳時,其他人(例如我跟 Amber)想要進一步了解,若沒有「帶路人」,基本上就真的不得其門而入了。

再加上,我在上游@曉雅這篇提問:「反對和棄權的人會遭殃嗎?」

曉雅和 @F小姐 都很有自信地回答我:

「如果是偽裝反對棄權,應該記功才是。」

「奉命反对」「奉命弃权」

這兩則回答方式,跟我在臉書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樣。我的牆上多數在向這兩位「烈士」致敬,只有 @Richy 李怡志 的反應跟曉雅和 F 小姐 一樣。(這個區別,也許可以當作某種「懂中國」的標準?)

我要說的是,不管是網路上經審查後的言論環境,或是人大會議上的表決記錄,基本上都無法真正反映民意。那麼,回到 Amber 提出的這個問題,到底「哪裡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對修憲的看法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