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今晚十點 在線問答】從難民問題看黎巴嫩與敘利亞的兩國關係

從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至今,已有超過500萬的難民流亡國外,以及800多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而敘利亞的人口也才2200萬(根據維基百科)。這場內戰的原因之一,是2010年被稱為「阿拉伯之春」的社會運動。但這場運動卻在敘利亞境內演變成內戰。

過去兩年,西方媒體經常聚焦在歐盟各國如何處理難民問題(尤其是德國,因為跟當地選舉及其在歐盟的角色有關)。然而,以人數來說,最多敘利亞難民前往的國家,是地理上相鄰的土耳其和黎巴嫩。根據2015年的資料,敘利亞是全球最大的難民來源國,土耳其與黎巴嫩則分別是全球第一與第三大的難民收容國。

黎巴嫩(截至2013年)收容了120萬名敘利亞難民,而黎巴嫩的人口僅有500萬人。

今晚的分享者是本人正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張育軒。

@育軒 在去年離開端傳媒後,隻身前往中東,在伊朗待了三個月,一邊學習波斯語,並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為香港的端傳媒、信報、中國的界面、澎湃,台灣的SOS、六都春秋、故事&說書等媒體供稿。

今年三月底,他再次前往中東地區。先到埃及看了「阿拉伯之春」後的第三次總統選舉。(詳見:穩定大於一切?新埃及廢墟上的舊埃及) 四月初,他前往黎巴嫩,觀察黎巴嫩各宗派如何相處,以及內戰對黎巴嫩的影響,預計待到五月初。接著再前往約旦、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耶路撒冷)。

2017年的黎巴嫩電影《你只欠我一個道歉》(港譯:給我一個道歉;英文:The Insult),獲選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前陣子剛好在台灣上映。而育軒也得到以email採訪導演Ziad的機會,大家可以先來這篇帖子透過育軒向導演提問!這部電影的主題是關於內戰遺留下來的政治衝突及伴隨而來的轉型正義問題——這也正是本次育軒前往黎巴嫩特別在乎的議題。

黎巴嫩的內戰,指的是1975年開始為期15年的衝突,直到1990年「台夫協議/塔伊夫協議 Taif Agreement」簽訂為止。

雖然這部電影主要提及的是巴勒斯坦籍難民,但如前所述,目前在黎巴嫩境內還有另一大群難民是來自敘利亞。由於領土直接相鄰,黎巴嫩與敘利亞兩國的來往並不是從2011年的難民問題才開始的,育軒說,其實許多人在兩地都有親戚。且從1970年代敘利亞國力相對強盛時,就在黎巴嫩進行軍事控制,直到2005年的「雪松革命」後,敘利亞才撤軍。

沒想到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幾年前才在黎巴嫩結束軍事控制的敘利亞人,變成以難民身份再度來到黎巴嫩。《你只欠我一個道歉》中的兩位主角各背負不同的歷史委屈,一是受以巴衝突影響的巴勒斯坦難民,一是受黎巴嫩內戰影響的黎巴嫩人,後者又對前者的難民身份感到不滿。

那麼從2011年開始入境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是否也會在當地造成社會衝突?雙方既有社會連帶(親戚分佈兩地)、也有歷史問題(敘利亞在黎巴嫩軍事控制長達30年),黎巴嫩在這7年來已接收超過100萬的敘利亞難民人口,這將映照出兩國怎樣的互動格局?今晚十點,準時在線上向育軒提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