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先生
Z先生

上班這件事 l 灌水的成績,對學生好嗎?

我前陣子在處理特教生獎助學金的業務時,發現有些學生成績高得離奇。以我對那些學生的理解,他們的認知功能十分薄弱,有些學生程度確實不如國小一年級生。就算老師再怎麼幫忙學生課輔,學生再怎麼努力,但就學生的能力來說,短時間要拿到高分確實是極度困難的。

就我入職近一年的觀察,有的老師為了鼓勵學生來上課,鼓勵學生多嘗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會將出席分數設定為期末總成績的一大比例;抑或是老師提供學生各種加分機會。前述還算是理想的狀況,還有的狀況是,學生本身的程度就已經是極度低落,然後還經常曠課,學生本身也沒在課堂上有何積極作為,期末總成績還能夠8、90分起跳。抑或是老師直接洩題,學生只要把答案背下來,就輕鬆得到滿分。顯然,這些「高分」是「灌水」的結果。

分數被灌水後的結果:價值觀偏差、錯誤的自我認知

這看似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順利畢業,但這現象會衍生出兩個問題:

第一,學生價值觀容易偏差。

我認為,老師把「出缺席」分數佔期末總成績的一大比例,或是提供各種加分機會,這些作法都是老師們的善意。可是,如果「出缺席分數」、「加分題」已經佔據期末成績的一大部分比例,那它就會延伸出一個問題就是:分數的意義是什麼?是學生在該科目的能力值?抑或是努力認真程度?

更何況,有些科目幾乎都在「灌水」,當學生不需要付出太多學習的時間,靠「加分題」就能獲得高分,抑或是連拼加分也不用,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及格,甚至高分。這些分數似乎就在告訴學生們說:只要不缺席就能通過,取巧就能得到高分,獲得及格甚至高分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學生再也不會想要在課業上付出更多心力去學習。

第二,學生容易誤以為自己不需要特教協助,反而錯過獲得幫助的機會。

我近期在忙特教鑑定的業務,需要跟學生進行會談,評估他們在學習與生活上是否遇到障礙,是否需要特教協助。翻開學生的檔案,或是從學生的描述中,可以發現他們過往會有一些生心理上的障礙,導致課業學習進度落後於同儕。

可是一上了大學,狀況瞬間好轉。這些學生似乎一夜之間開竅般,成績突飛猛進。學業成績進步當然很值得高興,可是仔細探究,會發現這些高分通通都是被「灌水」的。學生就會從被「灌水」的分數中,判斷自己的課業成績已達標,根本不再需要特教協助。然而,從學生的言談舉止中,就可以發現他們仍需要特教方面的協助。

長遠來看,一旦他們步入社會,開始面臨到相對於學校,要求更嚴苛的社會環境時,他們會因為在校園學習階段沒有被要求,或是認為自己不需要協助,而沒獲得應有的協助並及時建立起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反而無法適應。

少子化的衝擊,老師們的善意,都不應是對學生毫無底線降低標準的原因

在我看來,少子化對不少學校帶來衝擊,尤其像我現在就職於一所蠻後段的大專院校,更是為了求生存,不得不降低錄取標準,甚至只要報名就一定會被錄取。在「飢不擇食」的招生制度下,招收的學生往往都是認知功能與能力低落,不少有特教需求的學生,抑或是毫無學習動機,抱持只求一紙文憑的心態來報讀的學生。如果課堂要求太高,反而容易流失學生。

無可否認,也有些老師確實是出自於善意,確實是想要協助特教生順利完成學業並且畢業。因此,老師們也會試圖讓學生用各種方式來達到畢業的門檻。若老師不調整評鑑方式,很可能也會因此讓學生感到挫折,失去學習動機,更糟糕的下場就是導致學生休退學。

然而,為了留住學生,為了不讓學生在學習上過度挫折,而只是一味簡單粗暴地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卻沒有思考過恰當的配套措施,這無疑只是為學生創造一個烏托邦,反而讓學生的價值觀偏差,也讓學生失去現實感,導致違背教育的意義。

解決方法:降低及格分數、善用其他評鑑方式

我認為,若教育單位要招收更多特教生,有一個作法既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能力上的真實情況,又可以不讓學生過度挫折,同時也可以對那些能力較好的學生來說是公平的,就是特教生可以申請降低及格分數。例如,一般生的及格分數是60分,但特教生的及格分數可以降低至40分。

其實在我們的學校,只要是特教生,就可以免去考證照才能畢業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何不降低特教生的畢業門檻?一旦降低,授課老師也比較能夠按照特教生的實際能力給予分數,而不會擔心因低於一般的畢業門檻,而造成學生過度的挫折感,反而給出不符合學生實際能力,或是實際學習態度的分數。

另一個作法就是:善用其他適合特定學生的評鑑方式,例如:用寫報告、心得等方式,取代一般的紙筆測驗,或另出一份有別於一般生考試難度的測驗。雖然這樣的做法很常見,但這種替代方式往往都會被「濫用」導致評鑑方式的公平性與可信度令人質疑。比方說:學生只要寫一篇心得的分數,就可以取代一份期末考;或是老師針對學生的個別情況,另出不同的考卷,但其考卷難度與一般生的有巨大的差異,但「特殊考卷」的分數與「一般考卷」的分數權重卻是一樣的。

不是不能調整考試方式,但使用這種「特殊考試」的目的,並非是為了讓學生變得輕鬆,而是要讓學生透過不同的考試形式,以測試他們的實際能力。這時候考試形式的權重拿捏就要更仔細地思考。例如:有些學生認知功能較為薄弱,不太可能把一學期的課程內容給完全吸收,更別說要用一般程度的測驗來檢視他們的學習表現。若老師想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而另出一份比較容易的考題,測試他們的「基本功」就好,那麼該考卷的成績可能就要乘於百分之七十,並且搭配寫報告、寫心得等方式。至少讓所選擇的「特殊考試」形式可以與一般生的考試方式,在「得分難度」上可以相匹。

在特教生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要因不同特教生的特質而給予不同的評鑑方式,確實是蠻吃力的。但在少子化的結構性問題下,我認為在這種後段班、求生存的大專院校教學,必定會更容易接觸到更多特教生。我想,認真思考要用什麼樣的評鑑方式,才能讓特教生在求學過程中確實獲益,也不至於讓他們價值觀偏差,會是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部分。

完稿於2022.03.17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