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女生Yuna
理科女生Yuna

在德國與論文奮戰的碩士生,疫情之下,整天只能與論文共處,出門最遠的距離就是超市,看看書、寫寫文是最療癒不過的事情了。 歡迎來我的家:https://yunashare.com/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法則其實是引用謬誤,錯誤的方法只會讓你原地踏步

你有以下迷思嗎?

迷思一:認為想求進步只須努力。只要夠努力,就會有所進步。

迷思二:只要經驗夠多,一定能進步。

迷思三:相信天才都是因為擁有與生俱來的「天賦」。

在《刻意練習》中,作者打破這些迷思,提出比天賦更關鍵的刻意練習法,不只能用於工作上也可用於日常生活中學習新事物。

一個人的表現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動作成自然,再多花幾年練習也不會進步,還可能更差。「有目標的練習」成效好過一般「學會就行」的方法,也朝我們的終極目標「刻意練習」更進一步。

目標練習法的四項要點:

1.定義明確的具體目標

將「進步」具體化為可以努力去做的具體目標,將漫長的努力過程分成一連串可達成的目標,一次聚焦一項。

2.專注與投入

剛開始學著專注於練習的人無法維持數小時的注意力,因此一開始必須將練習時間設定較短,作者提到一次一個小時作為一開始練習時間單位。

3.意見回饋

知道自己是否下對功夫很重要,若用錯方法也需要知道自己錯在哪。缺乏意見回饋就無法知道自己哪些需要加強,距離目標還有多遠。

4.跨出舒適圈

嘗試去做之前做不到的事才會進步,面對不可能的任務需要設法克服障礙。

目標練習法概括如下:設定清楚的目標和和實現那些目標的計畫,並找出一個監測進步程度的方式,然後跨出舒適圈、專注練習,還要有維持動機的方法。

什麼是心智表徵?

在正式介紹刻意練習法之前,先提出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心智表徵,因為這個名詞很抽象,我想從較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心智表徵是什麼?在刻意練習當中,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以西洋棋為例,新手在看棋盤時只能記下幾個旗子的位置,而西洋棋大師卻能快速記下整個棋盤位置,並不是他們的記憶力特別強,而在於西洋棋大師的心智表徵發展成熟,在看棋盤時能迅速仔細的分析棋局,在腦中演練一連串可能的棋步。另一個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當我們在看《刻意練習》這本書時,如果先前對「學習」相關的心理學領域有所涉略,那麼相對於其他讀者,書中內容較容易理解也吸收更多,原因在於我們已經在某個主題投注心力,心智表徵就越精細,理解和消化資訊的能力也愈強。

刻意練習的主要目地在於發展有效的心智表徵

如何成為該領域的專才-刻意練習法

刻意練習法有別於其他有目標的練習多擁有了兩項特質,使刻意練習法成為學習任何技能的最佳練習法,也是成為頂尖人士的黃金法則。

  • 該領域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佼佼者的表現水平和新手有極大的差距

像是芭蕾、音樂演奏、花式溜冰等各種運動項目,這些領域都擁有客觀的評斷標準區分出表現卓越的人才。

  • 需要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或是效仿該領域的頂尖專家學習方法

在學習任何新領域時,老師的存在用意在於提供立即的意見回饋,並為學生量身打造練習方法。

而大部分的我們都沒有要成為該領域的頂尖人才,更多人只是想提升自己的能力到足以駕馭工作或是成為各領域的「通才」,但作者提到在任何領域想求得進步,就是盡可能地運用刻意練習。我們不需要找到該領域最頂尖的人才,只要找比自己厲害的人做為老師。這部分也讓我理解到找個人健身教練的重要性,在原本的認知上總覺得上一對一的教練課很花錢,但其實上過團體課後發現自己的進步速度緩慢,教練不可能針對每個人解決問題,雖然個人教練課所需花費較多,但其實效益也較高。

如何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有效學習?

作者以富蘭克林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如何精進寫作能力為例子,他針對寫作的不同面向設計出了許多練習方法,像是在練習仿作時發現自己的寫作字彙量不足,而訂製一套新的練習方法,當字彙量訓練到某個程度,發現寫作的整體架構和邏輯需要加強而又設計了另一套練習方法。

現今的線上學習資源豐富,很多人靠著在網路上自學任何技能。我自己也有在網路上學習程式語言,也和大家一樣上網看別人的學習歷程開始自學,但卻總覺得自己好像在原地踏步,後來看了這本書意識到自學的過程中並沒有人給我意見回饋,總是自己在埋頭苦幹,網路上的學習方法很多,但並不是每個方法都適合自己,當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形下,遇到瓶頸時,並不是努力就有用而是要嘗試新方法。

想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學習一項技能:專注投入、意見回饋、解決問題。

迷思破解

一萬小時法則的謬誤:

作者也在本書提出在《異數》中廣為流傳的「一萬小時法則」的引用謬誤,讓很多讀者誤以為想要在多數領域中成為專家,必須花一萬個小時練習。產生兩派極端想法:「我只要努力一萬小時就能成為世界頂尖!」「要花一萬個小時才能傑出,又何必嘗試?」

然而「一萬小時法則」忽略了刻意練習法強調的練習方法,漫無目的地重複練習一萬個小時也不會有所進步;反觀,只要練習方法正確,人人都可以在練習幾百個小時也會有長足的進步。努力是求進步的必經歷程,但同時也要用對方法。

只要經驗夠多,一定能進步?

許多人以為多練習就會進步,認為執業二十年的醫生會比五年的醫生醫術還要好、教書二十年的老師會比只教五年的老師還會教,但其實一個人的表現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後就不再因多幾年練習而精進,更重要的是有目標的練習。漫不經心地重複同一件事情毫無助益,重複的目的在於發現自己的弱點,並聚焦於加強弱點,直到改進為止。

人的能力受限於天生註定的特質與天賦?

許多人心中可能出現過「我沒辦法」「我沒有天分」「我對這件事一竅不通」的想法,在作者多年的研究中指出沒有所謂影響某樣技能的天賦基因,也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影響「意志力」基因的存在。有趣的是,在西洋棋研究當中,智商高的學習者在一開始學習技能時的確占優勢,而智商優勢會隨著時間減弱,最後的勝利是屬於更努力練習的人。

天生特質可能會影響剛開始學習新技能的表現,但最後誰能脫穎而出,還是取決於練習的質量。

我也意識到如果將天賦視為成就上的關鍵角色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會認為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發展成專長,而後不再努力,不管如何都要有「相信自己會進步」的信念。

打造以刻意練習法為準則的教育方法:

在注重傳授知識的教育體制下,強調將知識學以致用,普遍的看法也相信具備知識之後想學習技能會比較容易上手,但卻造成一個現象-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後,往往得花許多時間學習工作所需技能;而刻意練習法好相反,完全聚焦於技能表現與如何精進,以需要具備哪些技能為目標,將技能分解成幾個步驟,每個步驟都讓學生跨出舒適圈,接著開始充分反覆練習和提供意見回饋,學生便會在過程中建立起自己的心智表徵。

結語:

非常認同作者在最後提到教育改革,我們從小大到已經學了太多知識,但那些碎片化資訊無法在我們腦中串接更難以學以致用,在大學的教育制度不應該只是延續高中傳授知識的教育方法,更應該是以技能為目標的練習為主,以傳授專業知識為輔,從練習中把學過的知識串連同時補齊知識的不足才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也可以避免學過的知識一再忘記。

作者提到另一個「邊做邊學」的概念是我認為本書最深刻的部分,現代人的生活忙碌時間有限,「邊做邊學」是比較不費力氣的學習方法,因為邊做邊學會讓人習慣練習,練習便會變成日常工作的一部份,培養出不是只在特別場合練習的心態,而嘗試練習後的每次調整都會帶來進步。

謝謝大家看到最後,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的創作,喜歡我的閱讀分享可以追蹤我

拜訪我的另一個家:https://yunashare.co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