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miko
Yumiko

“任何时代都不是艺术的时代,但我还是要写。”

《但是还有书籍》|作为一名大陆出版专业学生的所思

纪录片截图 来自豆瓣


今天晚餐过后随手点开了收藏夹里的一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看了一集之后感触良多,首先是非常感动,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文学编辑和策划者、古籍点校者以及外国文学翻译者,三种看起来相似但其实不同的职业,都是为了我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书籍所服务,他们有着对书籍最赤忱的热爱,即使头发会掉、眼睛会痛、不被理解、回报甚微,但还是坚守在人类最后的理想阵地上,将一本本书籍摆渡至渴望微光的人的身边,默默无言,始终如一。

而除了感动以外,作为一名在大陆学习出版专业的学生,我更多的却是羞愧与反思。而今我即将毕业,回想过去的四年,我其实并未对这个专业多上心,尽管学习出版只是一个阴差阳错的结果,但是我却以此为由闭塞了自己,不愿认真去学习和了解出版,每次考试也只是敷衍了事。想到我如此轻蔑对待的事情是别人终生为此奉献的事业,就觉得羞愧不已。我浪费掉与出版相遇的缘分,在即将分离之际,却发现了它的一点点魅力之处,如果能早日打开自己去拥抱它,说不定他们孤独的编辑之路上又多了一位同伴。

很奇怪的是,新闻与传播类专业一直是大陆考研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作为其中之一的出版却显得相对小众,尽管大陆新闻已死,但还是会有很多人会选择去考新闻、考广电、考传播,出版在里面一直是不起眼不被注意到的那个。

再看看我身边的同学,好像大家都没有怀抱什么编辑理想,大多数都是像我一样,阴差阳错地学了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专业。我的室友,最初是喜欢看书看杂志所以想做编辑来学这个专业的,然而四年过去了,她好像也没有那种坚定的信念要进哪家出版社工作。我的另一个室友,上学期在单向书店实习,今天她的老板许知远向大众发起了救救单向的众筹,朋友圈都在转发帮忙。也许爱书看书的人并没有减少多少吧,但是这些围绕着书籍奉献的产业却真的不剩几口气了,我们的社会在精致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熏陶下,已经没有很多人愿意跳进去这个理想的火坑中燃烧自己了。

而现在出版审查的程度越来越严苛,也让很多想要成为一个好编辑的人寒心,我记得我们上出版学的课时,老师强调出版审查的几条规定时,政治始终是我们要谨慎又谨慎去面对的领地,因为很可能一个不慎,就断送了职业前途。这点也是我一直很介意的一点,也许等到我们拥有出版自由的那天,这个荒芜的行业会再度被春风吹生吧。

但是在这个寒冬,在这个没有希望的寒冬,还是有像纪录片中的三位老师一样的人,默默守护书籍为书籍取暖。所以更觉得这是一个崇高、伟大的行业,好的编辑一定是有一种信念感的,像朱岳老师一样,一定要把这本好书呈现给大家看,哪怕被泼冷水,哪怕压力重重,也要将这本书摆渡至众人面前。我觉得他们也是一种“吹哨人”,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吹哨人”——发现好的书籍,告知众人传送众人。尽管他们如此默默无闻,但我们应该深深感谢他们,敬佩他们,我们阅读时只有零点几秒的几个字,却浓缩着他们无数个为此付出的日日夜夜。

与出版相遇四年,我们专业有个历来传统是做“四年一本书”,每个人要做出一本书来为这四年的学习生活划下一个句号,然后等到毕业之际学院会挑选优秀的作品展出。也许曾经我对这个传统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想要去用心做好这一本书,算是对过去的弥补,也算是对自己的负责和对出版人的致敬吧。而未来不管我会不会从事出版业,我依然会热爱文学热爱书籍,会在路过实体书店的时候记得进去买几本书看,会记得我手上的书凝结了无数出版人的努力,会感恩和每一本书来之不易的相遇。尽管冬夜被无限拉长,但是还好有书籍,还好有书籍。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