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卿
陳逸卿

電影解說,時事更新

「愛在」三部曲 ―從劇情結構,情感連接上分析―

【映画鑑賞】

愛在黎明破曉時/愛在日落黃昏時/愛在午夜降臨時

目录

1. 導演生平

2. 領銜主演

2.1 男主演

2.2 女主演

3. “愛在”三部曲

3.1 爱在黎明破晓时

3.2 爱在日落黄昏时

3.3 爱在午夜降临时

3.4 幕后背景

4. 電影解析

4.1 爱情的多样性

4.2 爱情的构造基础

4.3 “偶遇”的重要性

5. 剧情分析

5.1 婚姻状态下的情感危机

5.2 命运的偶遇和寻常的相遇

5.3 爱情的起源

5.4 男性与女性的矛盾点

5.5 歌曲和诗词的意义

6. 结语

1.   导演生平

 林克莱特最有人气的影片莫过于“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时》(1996年)、《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年)、《爱在午夜降临时》(2013年)。《爱在午夜降临时》为这个漫长的爱情故事画上了句号。作为当今美国影坛最成功的独立影人之一,理查德·林克莱特纯属自学成才,他的电影故事多发生在一天的24小时之内,往往聚焦于叛逆的年轻人,并给予少有的同情和理解。1960年,林克莱特出生于休斯顿,1982年,他在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休学之后,赴墨西哥湾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工作。后来,他移居德州首府奥斯汀,组建了电影协会,并开始用Super 8摄影机拍摄电影。在完成处女作的3年后,他的第二部作品《都市浪人》赢得一致赞誉,获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独立精神奖提名,而且这部用23000美元拍摄的电影一经上映立刻吸引了主流媒体的关注,片名“Slacker”一度成为叛逆青年文化的代称。随后,林克莱特又陆续拍摄了问鼎柏林银熊奖的《爱在黎明破晓时》、在威尼斯电影节摘获两项大奖的《半梦半醒的人生》、获奥斯卡提名的《爱在日落黄昏时》和获戛纳金棕榈提名的《速食帝国》。

 我将在本篇为大家带来他最为世人所知的名作,如果你对文艺片有所追求,又对所谓的“动作大片,视觉效果”并不那么热衷的话,那么也许你会与我一样喜欢上它——“爱在”三部曲。许多热衷于文艺片的影迷们都戏称它为“话唠电影”,也有人认可它作为爱情片所存在的必要性,但总的来说它画面里的每一帧确实都充满了浪漫与细腻的情怀。尽管它的本质是一部爱情片,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解读。这个系列的电影在主旨上其实并不是在单方面的去讲述某个爱情故事,而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必要联系。只不过导演巧妙的选取了“爱情”这样一个元素来作为载体,从而达到更多的共情和引发人们的思考。


2.   领衔主演

 这个系列在众多爱情片里最为出奇的是每隔九年拍摄一部,第一部起始于1995年,中篇于2004年,完结篇于2013年。就我自己而言我很難將這三部影片分別開來進行評論,因為在對話之外存在了太多的關聯和隱喻,並且作為一系相傳的劇情構造,在第一部中出现的许多对话,后来则完全投射到了第三部中,成为了第三部的情节,相对来说,第二部以承上启下的情节脉络显得更为独立一些。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导演在创作剧本的初期就曾打算把它做成一部系列电影。并且每一部作品里的开放式结尾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未来续集的到来。同时男女主角的彼此成长也让影片显得更加充足和真实。

2.1 男主演

 身高5英尺10英寸的Ethan是个敏感、英俊的人,操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和吹小号,多才多艺。90年代他以一个有天赋的演员和一个有思想的少女招牌男友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凭着若隐若现的古典气质和摇滚乐手般的不羁外形,博得了不少影迷的欢心。他的表演非常气质化,善于通过人物外表捕捉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高大忧郁帅气腼腆的形象和文艺片的气质非常契合。他很少接拍商业片,传言称他拒绝了DC的“蝙蝠侠”一角的邀约,我也曾在IMBD《奇异博士》的条目中看到过Ethan曾经是奇异博士的候选人之一。其最出色的商业成绩是2002年的《训练日》中的表演,这也是他演艺生涯中突破最大的一次,他在《训练日》中的表演为他带来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他不是那种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接受万众瞩目的演员,有点儿逃避过多的镁光灯,他像一只黑猫,喜欢躲在暗处窥伺,平静优雅而低调。很注重表演感觉而非角色含金量的人。他身上带着一种文艺痞子的颓废感,而且他有比较深的抬头纹,更加重了他的沧桑和忧郁。他的一些角色都是比较偏边缘化的,比如《机动杀人》里面的杀手,《千钧一发》里的文森特,《前目的地》里面的变性人,甚至在《训练日》里面的小警察也被剧情带动得很无助。包括早期《死亡诗社》里面的惊艳亮相,也是一个安安静静略带忧桑的青涩美男子。这些角色都有或多或少的共性,也都适配于他的自身气质,所以给人感觉没什么大突破。2010年和搭档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一起历时12年合作了《少年时代》,讲诉的是一个父母离异的男孩的少年时代,饰演其父亲的Ethan以此又获得了一次奥斯卡最佳男配的提名。近几年Ethan也参与了几个纪录片的制作和拍摄,其一为Ethan导演拍摄的钢琴家西默·伯恩斯坦的传记纪录片《西默简介》,还有著名爵士乐手查特·贝克的传记片《生为蓝调》,Ethan在其中饰演贝克本人,据说其中很多器乐都是Ethan本人演奏的,2016年的《莫迪》和2017年的《第一归正会》以及2019年的是枝裕和导演的《真相》都获得了很多的好评。

2.2 女主演

 Julie Delpy是家中的独女,父母均为舞台剧演员,童年时期多半在后台的化妆室里渡过。5岁即随父母演出舞台剧,1985年以戈迭尔执导的《侦探》正式踏入影坛,其后以《坏血》及《孽海亲情》连续两年角逐凯撒奖最佳新人奖,成为法国备受关注的新星。1990年由茱丽主演的反法西斯名作《欧罗巴欧罗巴》为她赢得了国际知名度,1992年以《玻璃玫瑰》成功打入好莱坞,其后片约不断,活跃于欧美两地,作品多以文艺片为主,包括《白色迷情》、《爱在黎明破晓时》等名作。2004年又主演了九年前的《爱在黎明破晓时》的续片《爱在日落余晖时》。1995年曾被美国的《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漂亮的50位人物之一。Julie Delpy时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她有时候会想要从摩天大楼上面跳下去,有时候会觉得火车轨道很诱人,而不是很危险。她说:恐高症所恐惧的不是高,而是跳下去本身。于是很多人都觉得她像是女版的伍迪·艾伦,一个才华横溢又神经质的人。而她所出演的角色,也大多是难以捉摸的神经质。也许正因为她总是充满奇怪的想法,才让她如此具有文艺气质。她并不只是个演员,在90年代中期,Julie Delpy就开始尝试编写剧本,她毕业于纽约大学演艺学校,不但热爱演戏,对于编写剧本与导戏更是充满热力。她曾因编写《爱在日落巴黎时》(Before Sunset)剧本,而荣获于2005年“奥斯卡金像奖”、美国编剧协会和“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剧本奖的提名。2007年开始,她开始导演生涯。虽然并不算是世界顶尖级别的电影作品,但她在作品之中,对人物冲突的描绘,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对文化和人性的看法,都非常独到,不失为优秀的文艺片,如<<巴黎两日情>>,<<女伯爵>>,<<天空实验室>>。


3.   爱在三部曲

3.1 爱在黎明破晓时

 美国男青年杰西在从布达佩斯向西开行的列车上巧遇法国女学生塞利纳。两人在火车上交谈甚欢。当火车到达维也纳时,杰西盛情邀请塞琳娜一起在维也纳游览一番,即使杰西翌日便要坐飞机离开。与杰西一见钟情的塞琳娜接受了杰西的邀请。他们一边游览城市,一边谈论着彼此的过去 ,彼此对生活的感想,两人了解越加深刻。在一座桥上,偶遇的陌生人邀请他们去看戏;后来又有一位游吟诗人向他们献诗并讨了赏钱;在露天咖啡厅,算命的老太太给塞利纳看了手相;两人到酒吧时已付不出酒钱,但杰西说服侍者给了他们一瓶酒,他们借着月色在公园里谈情说爱。天快亮时,他们伴着远处传来的古钢琴曲双双起舞。约定半年后还在这里见面后,杰西乘车去机场,塞利纳独自再上火车。到这里第一部结束。

3.2 爱在黄昏日落时

 但是,当他们俩再次见面时,却不是约定中的半年后,而是九年之后。这时他已是一个著名作家。他以九年前和她在维也纳共有的那一夜为素材写出了一部畅销小说,他带着这本书到欧洲各大城市巡回签售,途经巴黎时却不期然与她再次偶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重逢意味着什么。首先,之前的久别肯定有个带有责任追究意味的原因。对这个原因刨根问底实际上毫无意义,但重逢却让这样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变得理所当然。同时对一个过去和现在重叠的影子讲话,对双方而言都很费劲。拘谨和矜持会导致冷场,用来掩饰紧张的过分调侃又显得不真诚。说生活幸福像是在卖弄,说生活不幸又像是在暗示。话题不可避免地要被东拉西扯,笨拙的抒情,小心的试探,甚或神经质的发作,搞得疑云密布。但在这可笑而猥琐的一切好不容易结束之后,最终却只能是回到彼此都最关心的起点——对方究竟在抱着怎样的想法来重逢。九年的光阴不长,对于人的一生来说,但其实,是很漫长的。对于已经成年的他们来说,这九年里,什么都经历了。九年后的Jesse已经是有个四岁宝宝的父亲了,也有一个表面看上去不错的婚姻,而Celine 虽然有男友,但却依然无法确定爱情的最终归宿。也许对于感情来说,表面看上男人比女人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实际上,是女人比男人更具不确定性。男人对女人来得更深情,更专注,只要他们意识到那是他爱的。而女人相对来说,是不信任夹杂着不确定或是说极度缺乏安全感多过于深情的对待一份感情的。

3.3 爱在午夜降临时

 如今又一个9年过去了,杰西与赛琳已经一起生活并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对人生和爱情也有了更多感悟。《爱在午夜降临前》就是撷取他们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南部小岛度假的最后一天。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和两位主演就像与影迷在赴一个每9年的约会,尽管三部曲的制作跨度长达18年,但故事情节几乎可以写在一张纸的背面。电影惯于只用人与人的对话讲述故事,两位主人公或行走在静谧的村落,或悠然坐在露台和餐桌前,不断的讨论着文学、爱情、生活、两性等话题... 

3.4 幕后背景

 在看完这部影片的片尾字幕就会发现,林克莱特将这部影片献给艾米·赖豪普特(Amy)。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部充满浪漫情怀的电影脚本事实上是真实发生过的。1989年秋,29岁的林克莱特去费城探望妹妹,在一家玩具店遇到了20岁的赖豪普特。这是林克莱特在费城的最后一个夜晚,从午夜到第二天早晨6点,他们闲逛、调情,做现在的人不再做的事。正如电影中展现的那样,他们多数时候在聊天,关于科学,电影还有音乐。林克莱特不愿透露两人的关系发展到什么程度,他告诉英国《泰晤士报》,“宁愿保留一点神秘。”

 当时,林克莱特就有了将这段偶遇搬上银幕的想法。2004年他对《纽约时报》说:“我们散步时我就在想,要是能捕捉这种感觉该有多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赖豪普特:“就是这种感觉,在你我之间发生的一切。”那个美好的夜晚之后,林克莱特和赖豪普特的真实生活与电影中的完全不同。电影中两位有情人约定6个月后再见。现实中林克莱特与赖豪普特交换了电话号码,试着保持联络,但分隔两地削弱了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所以在电影中,两位主人公很早就达成一致:“我们分处不同的大陆,恋爱很难成功,让我们专注于这一晚吧。”林克莱特承认,他在电影中设置的结尾,就是为了弥补他与赖豪普特的遗憾。后来林克莱特投入另一段恋情。他曾经期望《爱在黎明破晓时》上映时赖豪普特会出现,就像《爱在日落黄昏时》中,赛琳娜出现在杰西的新书发布会上那样。然而赖豪普特并没有出现。林克莱特不知道的是因为交通事故,赖豪普特在1994年5月9日就已经离开了人世。2011年林克莱特才辗转获知了这一消息。林克莱特的好友杰西的扮演者伊桑·霍克承认,赖豪普特是林克莱特不愿提及的话题。伊桑·霍克获悉这个消息的时候,也同样悲痛万分,不过他还是提醒林克莱特,如果他未曾遇见过她,那他也就不会创作出这些电影,以及遇见一些跟他一起,为这些电影而努力工作的人。“爱在”三部曲终结时,杰西和赛琳娜终成眷属,林克莱特在另一个采访中深思反省道:“谁也不知道我们怎样在彼此的生命中交织回荡出声响,但她是这回荡声响的灵感。”

4.   电影解析

4.1 愛情片的多樣性

(说到爱情片,我在这里举三部经典的作品,简单的解说一下它们彼此之间的区别)

①   <<泰坦尼克号>>作为一部结合商业性的爱情片,它所探求的是那种传统式的生死不渝,激情式的爱情。爱你原本只是一瞬,却不知在时间的洪流中变成了永恒。这类爱情元素的电影在主旨上都大致透漏出,我之所以不情愿活着是因为没有那个如此相爱,相要厮守终生的人,同样,不情愿死去也是因为没有一个如此爱我,值得我为他而死的人。

②   同样以爱情片为著称的还有<<大话西游>>,风格迥异的爱情观在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里互相交织错乱,主角们从中寻觅独属于自我的爱情,并逐渐认知自我实现自我。论爱的产生和归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个孙悟空,白晶晶或者紫霞仙子,之所以会有关于爱的纠结,爱的不平衡,爱的无法实现的实质原因,就是因为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任意两个人对于爱的产生和归属都能够契合。许多人试图通过口头不断的念叨和分析得出的怕只是表像,语言表达和心理分析终究是不足的,爱只能去感受。那么爱是一个字眼,但是却被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行动去阐述和演绎着,用我的话来说既是,爱的感受是相似的,但对于爱的表达却是千差万别的。这类电影往往说尽了爱,说尽了责任,说尽了人世间的种种无可奈何。

③   最后一部是<<春光乍泄>>,作为一部以同情恋为主打的影片,性别的定义被完全抛弃,不知道大多数的人是否有从心底里去判断自己的性别,你的性别观念是社会性的定义还是生理性上的,又或者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完全凭主观臆断去进行定义的。这类电影所说的爱情的本质便是,爱一个男的还是一个女的尤其的不重要,只是爱一个爱上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就完了。黎耀辉或许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好男人,也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最终也如愿回到了芸芸众生之中,只是心里带着一道疤,是一只鸟儿的形状,一只没有脚也落不下的鸟儿。何宝荣就是那只鸟,他爱着黎耀辉,但他必须要飞走。他美丽而任性,他与世界的光怪陆离完美契合,没有人能够留住他。看瀑布是一个承诺,看灯塔也是一个承诺,从头来过意味着需要一个新的承诺。有的爱注定不会有结局,在一起时是互相折磨,分开又舍不得,仿佛从前种种都变成了甜蜜,复合又是新一轮折磨,这样折腾一次两次还能说是感情必不可少的波折,但若是把往后全部的时光都赌在了这一份爱上,留下的就只有身心俱疲。有的爱,只能怀念。

(以上三部影片我会在以后进行单独的详细解析)

  让我们回到本篇的主旨,我刚才有说到“爱在”三部曲是以爱情作为载体,从而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为什么选择爱情作为载体呢?事实上与亲情相比爱情更具“命运感”,与友情相比爱情还兼具“神秘感”,所以爱情作为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对象来说是更具形象的,它没有血缘所带来的捆绑与义务,也没有友情所必要的牵绊与时间,更多的是去探求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人与人连接的产生靠的是不断的沟通和理解的本质,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在众多影视文学作品里常看到它的存在,这也间接的证明了它所存在的必要性。这个系列的电影最大的特色是充斥着大量的对白以及极为短暂的时间节点,他们在火车上偶遇,彼此互相吸引从而愉快的度过了一夜,黎明到来故事也就结束了。在叙事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复杂和过于戏剧性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层次全部通过对话和表情来呈现,因为也只有这样才来得及将人物关系挖掘得足够深,从而阐述明白,爱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尽管这也足足花费了三部电影的时间。

4.2 愛情的構造基礎

 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爱情是什么?是相互承诺?是相守到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浪漫宿命?还是温柔缱绻过后的无尽哀伤与回味?好的爱情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周励在她的代表作<<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中曾说:好的爱情,就是两个相似的天性,在无限感觉中的和谐交融。托尔斯泰也说过:我是怎样一个人,你就要怎样来对待我,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如果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试图分析的话,那么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给出过这样的结论,一段完美的爱情应该具备这三种要素:激情,亲密,承诺,也就是经典的“爱情三角理论”。人们常说:爱情这种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或者说爱情终将变成亲情。其心理学本质,是爱情中激情的部分,是会消耗殆尽的。过去的你们,只要看到对方一眼就心跳不已,想了解对方的过往,爱好,对你的想法,每次沟通都带着期待。但随着相处和了解,新鲜感减少,荷尔蒙分泌降低,激情燃烧殆尽,但是亲密和承诺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样一段亲密关系自然显得尴尬而古怪。激情退却的时候,你们应该做的,是建立属于你们的亲密和承诺。所谓亲密,指的是三观契合,相濡以沫,即便脱离情侣身份,你们依然可以是亲密的朋友。所谓承诺,指的是双方对未来有共同的规划和预期,并愿意一起为未来努力。换言之,一段绵长的爱情,除了最开始的性吸引和荷尔蒙之外,应该是相互欣赏,共同成长的。有些元素是所有的爱情关系都共有的,如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以爱人的陪伴为乐等等。有些元素则具有特定性。根据这一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解释亲密关系的类型,懂得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以维持长期的亲密关系,会使我们在生活中更有寄托,活的更有温度。

简单总结:

亲密——喜欢式爱情;激情——迷恋式爱情;承诺——空洞式爱情

二次元爱情:亲密+激情——浪漫式爱情
亲密+承诺——伴侣式爱情
激情+承诺——愚昧之爱=炮友

事实上炮友关系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于贪的一种诉求,是一种无穷无尽匮乏感的追求,是一种让你除开亲密关系能体验到人生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是对世界多元的一种论证。

粗浅概括即為:亲密+激情——伴侣;亲密+承诺——知己;激情+承诺——炮友

 让我们回到影片本身,在第一部里影片的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分别是,一位刚刚脱离一段不美好的感情,另一位则还尚未进入到一段親密關係。在疾驰的列车上,在完全陌生的人海之中,他遇见了她,她遇见了他,在四目相对的一刹那产生了莫名的致命的吸引。尽管两个人分属美国和法国不同的地域文化,但是性格特质的互相欣赏和互相照耀却让世俗的一切条条框框都被尽情打破而逐渐灰飞烟灭。导演通过哲学式的、心理分析式的大量人物对白,对男女性爱心理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探讨,它的尖锐、深刻直达每一位观众的内心深处。它不时的在叩问世间沐浴爱河的男男女女:肉体与精神,爱情与自我,婚姻与自由,孰轻孰重?如果你是怀着满足窥伺猎艳火爆场面的心理来看这部电影的话,肯定会大失所望。它是一部能让你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看完并且让你凝神思考的作品。

4.3 “偶遇”的重要性

 说完了爱情的是什么,接下来在這裡我想跟大家探討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愛情裡最重要的元素是什麼。換言之,人與人之間在萌發情感的前提條件是什麼。你可以對素未謀面的對象產生莫名的好感,也可以對拂面略過的對象略皱眉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相遇,而且必須是偶遇。在大多數描述愛情的腳本裡,“偶遇”通常都被作為一個特定的要點所存在。愛情總是會跟神聖的性質粘連在一起。如果不神秘不神聖,讓你覺得不是命中注定的又怎麼會是愛情?沒有人會把與心愛人之間的偶遇冠以之平凡瑣謂的帽子,那樣太過尋常。過於刻意的相遇也很難讓你有持續下去的推進力,除了缺少神聖感,最讓人難以接受的莫過於彼此的平凡性。試問,你會把完美的心動對象放在相親的場所裡嗎?這太過平凡,生活是平庸的但愛情不應該是這樣。於是人們就傾向於選擇具有特殊和驚喜意味的偶遇,即為不同尋常,還要帶了絲命中注定的感覺,比如為什麼偏偏是他/她?並且這種想法的苗頭是帶有癮的性質,會縈繞腦海。當自我的意識把它試圖劃分到所有的一切都彷彿是命運的安排,一旦到這愛情就開始了。但事實上難道所有的愛情都是命運的安排嗎,是上帝讓你們彼此相遇,又決定讓你們相愛的嗎。換言之,愛情之中到底有沒有神明。这个问题在第一部里男女主角都分别回答过一次,答案是没有。如果你接受了神明在这里是一种隐喻,那么所有出现过的关于宗教的话题和教堂其实都是隐喻。你可以发现每一次他们关系有所进展后,他们都会谈论到宗教与神,每一次都会重新强调一遍,他们并不信教,其后的一番对话都是隐喻。

5.   剧情分析

那么现在我将试图从剧情开始重头谈起。

5.1 婚姻状态下的情感危机

 故事的开端发生在一列中途会停靠在维也纳的舒适火车上,有一对说德语的夫妻在吵架。丈夫在看报纸,妻子指责他看报纸有什么用,他们随后以婚姻中的外遇为话题激烈地大声争吵起来,在这之后妻子生气离开,丈夫追了出去,一会后他们又彼此回来。而在第三部《爱在午夜降临时》,故事的最后部分,在希腊旅馆中,Jesse和Celine同样在争吵中互相指责对方不忠和外遇,随后Celine摔门而出,但是一会后她又回来了。基本在第一部中关于婚姻和生活的想象与担忧都会出现在第三部中,第三部讲述的就是在最初的浪漫褪去后,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因为那对说德语的夫妻很吵,所以在看书的Celine将座位换到了同样在看书的Jesse旁,偶遇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第一番对话就是关于夫妻会不会在漫长的婚姻生活在受不了对方,Celine说了一番理论,结论是,常年相处后夫妻会有意去忽视对方,Jesee则说,这是自然的规律,这样他们就能携手到老,免得杀了对方。在相遇的最开始,他们是这样看待婚姻关系的。而对应在第三部,Celine摔门出去后,再回来,一样是和指责Jesee这些年来一直忽视她的牺牲,不明白她作为母亲的愧疚感和罪恶感,并且将一切错误归结到她的头上,Jesse趴在沙发上,没有面对Celine,并且想要忽视和结束这段对话,于是开口纠正Celine话中无关紧要的错误,不是吐司机是烤箱。从这里我有理由相信,如果他们当初彼此完成了诺言,半年之后聚首之后类似的激情褪去,争吵不休的画面是会发生的,其结局恐怕会和大多数情侣一样走向陌路,但事实上,剧情的构造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彼此错过,下一次聚首已是中年,这里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是,时间带走了他们曾经的激情和梦想,但对他们回忆里那无与伦比的一夜却有所保留。试问如果你曾经享受过激情燃烧,爱意纵横的时光,并且这段时光里没有夹杂丝毫不美好的物质,那么怀念与渴望是理所应当的。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许多情侣最爱的并不是他们彼此,而是passionately connected to someone else的感觉。

5.2 命运的偶遇和寻常的相遇

 而另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在于,如果要回答爱情之中有没有神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朔到偶遇来说,因为偶遇让人产生了这就是命运的错觉,但真的是偶遇吗?在维也纳的餐馆中,他们玩了一个假装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实则是为了说真心话的游戏。轮到Jesse打电话的时候,他袒露了一种担忧,认为Celine那样聪明的人等到足够了解他的时候,可能不会爱他。事实上在爱情的开端,我们总是会想得非常遥远,那时候他们仅仅只有一夜时光。Celine装作他的朋友回答道,“再说了,是她要坐在你身旁的,我相信她是有意的,我们男人太蠢了,一点也不了解女人。”说道这里,餐馆场景便结束了,但至于她只是这样说说安慰Jesse还是真的就是故意的呢?有几点可以证明,Celine确实就是故意的。在火车上,Celine换座位的本意原本应该是为了方便看书,但当Jesse问她,你知道他们在吵什么吗?Celine说,对不起,我德语不好。这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沉默,因为对话已经结束了,作为萍水相逢的旅客,到这里他们本该继续各自看书的,但是Celine看了一眼Jesse,说道,“你听说过吗,夫妻在一起久了,就会失去倾听对方的能力。”随即补充说了一个关于高音,低音的理论。这非常明显是一个搭讪,他们本来没有什么可聊的,Celine主动给出了一个话题,使得谈话能够继续下去。在爱情萌生的初期,关系是很脆弱的,双方没有任何链接,关系随时可以中断,所以寻找话题使得对话不中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比起递情书、送东西要重要的多,因为只有不断对话才能使对方了解你,彼此了解后你们才会有联结,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才能因此而展开。并且在之后的情节里他们不断寻找各种方式,使得对话不会间断,一旦间断了,他们彼时还很脆弱的关系也就结束了。还有画面镜头的运动,比较突出的是当Celine下火车时,在那一桢的画面里有一个短暂持续性的微镜头,画面下Celine嘴角的笑透漏出她的心思。之后在巴士上两人的举止互动,在书店里彼此不经意间的窥视都表明了双方的内心世界。另一个不明显的证据,则是在草坪上,Celine说,她下火车的那一刻就决定和Jesse睡了,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推,因为她一开始就是故意坐在Jesse身旁,所以才会下这样的决心。

 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偶遇并不是命中注定的,甚至也就不是偶遇,说道这里,肯定有人会说,但不管如果,他们能够在火车上遇到这件事情本身仍然是命中注定的呀,这部分人始终认定,爱情的发生是天注定的。但在第二部《爱在日落黄昏时》里Celine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意义”是我们回朔过去时自己去赋予的。一件事情的意义,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本身就证明了,意义是人为去赋予的,我们热衷于回朔过去,反复地去赋予意义。如同Jesse在自己的书里做的那样,Celine说,那太浪漫了,那不是我。那其实就是一个寻常的相遇,原本在简单的对话后应该中断的,像任何一个浅尝辄止的搭讪一样,迅速结束又迅速被遗忘,Celine不想这样,才制造了话题,其后Jesse不想这样和Celine告别,将她拉下了火车。如果是这样的剧情,大概可以想像的到,同一列火车上长相平庸的男女,也许真的能聊得非常非常投契,他们看过一样的书,喜欢同一部电影,讲的笑话能让对方哈哈大笑,甚至能理解彼此的某些小怪癖。但他们的面目是如此模糊啊,两个人的目光都没有在对方的身上停留过,下车的时候,大家也就这样擦肩而过了。可是这样的剧情设定是无趣且平凡的。美妙且难忘的感觉是因为它与日常生活存在根本性的区别。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并不是命运赋予了他们爱情,爱情其实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尽管不能忽视 —“命运的偶遇这种幻想所具有的魔力。”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必要的因素是,在初接触的时候是需要快速产生好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好感的产生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心理学大师荣格的理论,每个人都身具“显性”和“隐形”人格,并且容易对另一个以其“隐形”人格作为“显性”人格的人产生好感,可以理解为“异性相吸”。另一种好感模式,即“我们因为相同而吸引”。这其中的原因很明显,因为人是自私的,尤其对于自己的生活模式。每个人最不希望被人否定的就是自我的生活模式,并且也最难接受与自己相异的模式,而具有相异人格的人之间很大程度上会拥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活模式,因此很容易产生相互排斥,这也属于每个人合理的防御机制。

5.3 爱情的起源

 最开始说过,所有宗教话题都是隐喻。到维也纳后,他们参观了一座哥特风格的教堂(沃蒂芙教堂),在第一部和第二部里出现的教堂都是美丽的哥特风格教堂(第二部里面是巴黎圣母院),第三部里对应的是已经褪去浪漫爱情幻想的主题,漂亮的教堂也变成了一个朴实的宗教建筑。在这里哥特式建筑是一个很好的理解方式,在中世纪后期,法国国王为了能跟教会和封建领主抗衡,开始拉拢城市居民,于是市民文化与宗教文化开始产生冲突,并且教堂作为宗教建筑,其本身就是禁欲的,巨大化所营造的敬畏感,除了表达宗教情绪外,哥特式建筑也同样具有高度的理性精神,14世纪欧洲爆发了黑死病,死了欧洲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在这场巨大的瘟疫中,对人们的心理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什么神无法救我们?从而导致很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变化,催化了文艺复兴的诞生。这种新的思想是:不信来世,尊重现世,以人为本。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特点是高、尖、直,这一切在营造神秘感的同时也带来了浪漫主义精神(空间迷惘,形态骇人心目,精神飞升向上),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元素也贯彻在剧中的男女主角里。因为爱情的开端总是和神秘感相伴,如果你完全了解一个人后,你可能就发现他和你的想象不一样了,爱情不就是这样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吗,充斥着自我投射与热烈幻想。尽管他们都不是教徒,但是仍然进去了,并且心存敬畏。Celine说,尽管我排斥大部分宗教的东西,可还是不自觉得感受到来这里的人迷失、痛苦、内疚……在第二部里Celine比较清晰地表达过她不信任何宗教,也就是说她不信神,但是她在教堂里仍然是心生敬畏的(对比她在第三部里的不敬神行为,可以发现她对爱情态度的转变)Jesse基本也是一样的,不信,但是存在敬畏之心。我们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他们彼此迥异的宗教观念,(身为美国人的Jesse所具备的是美国市民宗教信仰,即为“神灵”的存在是被市民阶级所信仰的,但这种市民阶级的信仰程度要远远低于以个人或者团体为主的宗教信仰,纵观历届美国大总统在初演讲的时候,都有提到过向“神灵”表示敬畏,(特朗普是唯一的例外)。我们从中可以试图分析两个人的价值观,Celine是典型的法国式市民主义思想,没有普遍性的市民宗教主义,它们有看得清的普世理念,即为“自由”,“平等”,“人权”,看不见的部分可以理解似是而非的宗教性,这一方面多展现在传统文化上。(democracy)

 对应在爱情中,即为,爱情之中没有神明,不是命运让他们相遇的,这种神秘的宿命感,是之后他们在回忆时一次次赋予的意义,于是那次偶遇在回忆中越发浪漫和充满了决定性。尽管理智上知道不是上帝安排的相遇,可是,一旦遇到了这种事情,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归结为命运的偶遇,感慨命运的神奇,这不就是爱情吗?爱情会让人昏头的呀。这即为,虽然不信(理智与现实),但在教堂中(爱情发生的时候)仍然充满敬畏(又信了)。而男主女人公对于这个观点,有两段很清晰的阐述。

 首先是Jesse在教堂中讲述了一个很突兀的故事,他说,我在这里说不太好,但他仍然说了,一个关于他的朋友遇到的流浪汉的故事,朋友举着100美金让流浪汉回答信不信上帝这个问题,流浪汉思考了一下说,信,于是朋友说,回答错误,开车走了。听起来像个恶作剧,而且出现的很突兀,没有什么上下文,但如果将这个故事理解为关于爱情的隐喻就很好理解了。Celine在其后有过更明确的一段解释:我相信,世上要是有神灵,他不会在我们之间,不是你、不是我,而是存在于我们之间的这方土地,世间要是有某种魔法,他一定是产生于关于沟通和理解的不断尝试。爱情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复杂关系,人与人联结的产生靠的是不断地沟通和理解。但是,我们又愿意将这些投射为一个幻觉,回顾历史赋予偶遇一个决定性的意义,将自己的欲望塑造为命运的安排,披上浪漫的外衣,随即便产生了爱情,爱情在初期是一个闭环(某种程度)。到这里,故事便已经探讨清楚了,爱情的起源,第一部电影的任务便已经完成了。

5.4 男性与女性的矛盾点

 其余的段落,比如在第一部教堂的时候,Celine说感觉自己是祖母的记忆,是一具躺着的等待垂死的老人。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是她的回忆。而Jesse表示,这太疯狂了,我时常以为自己仍然13岁,不知道如何成为大人,假装自娱自乐,必要时记一下日记,就像我在编排小学话剧表演一样。但其实,他们的世故与天真会交错地表现在不同的地方,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比较难捉摸的一点,反过来也是迷人的一点。同时也变相的表明男性往往跟同龄的女性相比更缺乏成熟性,关于成熟,可以定义是一种在善解人意和敢作敢为之间摇摆的平衡。女性常常较早发展出了善解人意的能力,而男性较早发展出的是不管不顾敢作敢为的勇气。还有吉普赛人算命那段,其实是为第三部做了一个铺垫,吉普赛人说Celine是个冒险家、探险者,对女性力量充满兴趣,还有女性潜在的创造力,你在成为这种人,你需要摆脱自己拙劣的人生,只有找到内心深处的宁静,才能找到和别人之间存在的关联。这段话已经能够概括《爱在午夜降临前》后半部的剧情了。吉普赛人算命结束后,Celine开心地付了钱,并且很惊喜地对Jesse表示她说得很对。但Jesse不以为然,他认为Celine之所以相信吉普赛人是因为吉普赛人说了她爱听的,而他对此颇有些不屑一顾。也就说,Celine高兴是因为成为一个有力量有野心的女性就是她所想的(后来的对话她又强调了这点,充满野心,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等),而Jesse的不屑一顾,并不是针对屑吉普赛人的算命,而是与Celine对应的,他不认同这些话。

而这,就是他们在后期漫长的婚姻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无可避免的最尖锐的矛盾。其后他们的对话是,Celine说,我不认为女人真的想毁掉男人,即便她们想也不会成功的,我相信恰恰是男人在毁掉女人。

Jesse:凡事夫妻都会永远讨论这个话题。Celine:但是没人能得出结论。第三部中,最后也是这样一个结局,他们的争论没有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Celine和Jesse并不是具有相似性的人。尽管他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性,但是归根结底是可以区别开来。其实在第三部结局时我们就已经发现两个人对于彼此都有很大程度上的误解和不信任,离婚和分居经常出现在他们的嘴上,这显然像极了身边的众人。颇具有讽刺性的是在第三部里的聚餐里,那对年轻的情侣像极了他们之前。那么问题来了,不具备相似性的人,他们之间是如何跨越婚姻,走过漫长的婚后生活的呢。在这里我更加坚定了我之前的想法,婚姻是具有偶然性的,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未婚先育的子女,长跑之下的适可而止,我们对彼此浓缩的爱意,当它们都到达了一个看似平衡的点上时,那么一切都会让你觉得顺理成章。Jesse抛妻弃子的行为和Celine出轨的行动在道德现实面前是苍白无力的,但在两个人彼此的爱情世界里是充满正当性和必然性的。

5.5 歌曲和诗词

 在这部系列电影里,一些重要的情感波动上,除去镜头语言外还有电影原声音乐和诗词,例如第一部中的维也纳流浪汉以写诗的方式变相乞讨,诗的后半段是这样的:

Lodged in life

Like branches in the river

Flowing downstream, caught in the current

I carry you

That's how it could be

Don‘t you know me? Don't you know me by now?

 诗的这一部分,实际上抽象地描述了第二部《爱在黄昏日落时》的内容,尤其是那句 I carry you, you carry me.诗句描述了爱情的魔力,而第二部主要阐述的就是通过爱情的魔力,来展现出爱情运行的法则。并且结尾处Celine那首充满暧昧气息的华尔兹也证明了这一点。实际上在电影原声带中歌曲的选择 ——如果你把歌曲当作电影中另一种作者视角 ——即是女性。在第一部电影中,Celine在维也纳的一家唱片店里找到了一张不知名的民谣歌手Kath Bloom的专辑,我们听到了她的歌《Come Here》。它听起来彬彬有礼、忧郁、天真、年轻—— 这意味着她们完全符合当时的心情。在第二部电影中,Celine自己写歌、唱歌,这些歌听起来和凯斯·布卢姆(Kath Bloom)的歌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同时她也在谈论和扮演尼娜·西蒙妮(Nina Simone)。在我看来,《爱在黎明破晓时》和《爱在午夜降临时》是少有的既不完全是男性也不完全是女性的爱情片。

 到了第三部的时候,餐厅里的谈话。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一边享受着美食,一边惬意而随性的谈论着生活。导演在这里安排的不同年龄段的情侣,有40(Jesse和Celine)有50岁(对性热衷的男人,豁达的女人),70岁(邀请他们来做客的作家,和他好朋友的妻子,这里两个人的关系没有直接点名,可能是soulmate),20岁的年轻情侣。(通过年轻人用skype联系,然后讨论到虚拟性爱,再到人类和机器的关系,到有趣的小白鼠实验(讽刺享乐主义,娱乐至死的世界)。接着谈话又转到自我独立意识的确立,以及怎么留住男人?(让自己显得比他们愚蠢),这个地方Celine扮演的很多男人喜欢的那种胸大无脑的女人真是活灵活现,笑死了,台词也非常幽默和讽刺,最后引到隐性大男子主义,也就是前面在车里思考的一个问题,Jesse觉得应该花多点时间陪陪儿子,他希望和Celine一起去芝加哥,但是Celine显然不愿意放弃一个不错的工作计划,放弃一切,去芝加哥帮他一起带那个孩子。这是第二次把这个问题点出来,看的出来作为一个非常独立的女性,Celine显然对这个非常耿耿于怀,决裂的种子进一步发芽。此时话题被那个豁达的女人打断进而谈到那个关于男子气和女性特质的护士讯问醒来后病人的故事,讽刺男人的第一意识永远是性和自己,而女人则更多的是关注家庭。接着那个20岁女生所说的关于她奶奶的故事是我喜欢和认同的:“不要在浪漫的爱情上消耗太多,友谊和工作能带来更多的快乐。”当然这个故事与前面谈到的自我独立相呼应,强调一个人永远不能失去自我,双方都要学会照顾自己,并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这是一种最合适的两性关系。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直接引到了这个餐厅谈话最重要的一个观点,那个老太太的总结性发言:我们出现,我们又消失,我们对一些人是如此的重要,但最终我们都只是经过。所以人生终究是自己的,要了解别人,要从了解自己开始,要爱别人,也要先从爱自己开始。

其实这也对应了在第一部时,Celine说Jesse其实颇大男子主义总想要赢,维也纳的夜晚看手相的吉普赛人让Celine第一次说出了类似的话,说他好像一个没能吃到奶昔的小孩子。

之前在酒店里的争吵,让一切都爆发,Celine变的前所未有的歇斯底里和偏执,正如她说的那句“女人是对永恒的探索,存在于自我牺牲的广袤花园中。”她不愿放弃那些希望,她现在原本属于一个人的生活正完完全全的被家庭吞噬,被家庭腐蚀,她不愿做那个被妥协的人。两个人开始不停的翻老账,纠缠那些已经毫无意义的外遇,揭开不曾和对方说过的被家庭生活折磨的困苦。

 在第三部的结局里,Jesse装成时间旅者给Celine送了一封信,维也纳的夜晚他们佯装给好朋友打电话互诉情思。Jesse装模作样的念了一封情书,在第一部里他对于街头诗人的“奶昔之诗”不置可否。Jesse仍是那个带着几分玩世不恭的美国男孩,但在第三部时Jesse已经成长为一个懂得放下身段去哄爱人的成熟男人,如今18年过去,我仍是爱她Jesse说,“我在努力逗你笑,如果你想要真正的爱情,这就是了。这是现实生活,不完美,但真实。平淡生活中一切的点滴,都是真爱的理由和真爱的结果。纵使被时光消磨了青春,被生活冲淡了激情,被各种争执疲惫了心灵,他仍然能毫不犹豫的说:“我把整个人生都交给了你,我接受了你的全部,疯子的一面和光芒四射的一面,我会对你,对女儿,对我们共同创造的生活,负责到底。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爱你。”

 维也纳,他们且行且吻但不曾说爱。巴黎,他们小心试探更不能说爱。希腊,他们为了芝麻绿豆的小事争吵甚至翻脸,但是Jesse说,我爱你。所以我相信,他们还会在一起,未来的56年。在这一段里,我们可以看出情书在这里除了传达爱以外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变相的去沟通,在两个人都无法从彼此的争吵中走出来的时候,就需要一个不一样的空间去完成两个人的链接,情书所代表的就是这个链接点。同时Jesse和Celine的感觉基调也逐渐开始发生转换,从思想上彼此独立的两个个体开始学会磨合,共同努力营造和保护他们的爱情。


6.   结语

 纵观我们的一生,其实很难得可以遇到一个像这样的人,可以和你谈政治,谈理想,谈人生,谈性,如果遇到了,请你珍惜。爱情不就是找到一个和你契合的人谈天说地,彼此相伴到老吗? Jesse与Celine从书店走到咖啡馆,再走到公园,沿着塞纳河漫步,共同坐游轮,谈论着所有可以谈论的事,是那样的自然,这不就是浪漫,不就是在人生中找一个伴侣的意义吗!同时我也认为其实两个人爱的不是对方这个人,而是passionately connected to someone else 的感觉。在第二部中两个人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双方从客套到互相试探。影片刚开始的几十分钟,我觉得男主爱女主多一点,看到快结束才知道不然。女孩子总是这样,爱你十分,怕因此被你看轻或者是怕得不到同样热切地回应而失望,于是只讲两分。两人在车上的时候,女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让我想起一句话:爱是想触摸却又收回的手。(同时也对应第一部中Jesse在巴士上的动作)每个人都是这样吧,对爱渴望,求而不得。

 诚然,每一部作品都有不完美的表现地方,既是彼之毒药,我之蜜糖;彼之敝草,我之珍宝。我爱这部电影,也忠实的感谢奉献出这部系列电影的所有工作人员。同时我也很庆幸能够陪伴这个系列的电影一起成长,在我还尚未步入爱情,步入婚姻的这样一个状态里,有幸得以感受到它们彼此之间的领域和复杂的情感,这与我而言都是宝贵且无法割舍的财富。当然电影终究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像本片结尾那样,你只有自己完完整整活过,爱过,期待过,争吵过,困惑过,痛苦过,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后,你才会明白自己到底想拥有怎样的生活,才能最终与自己的人生和解。

 言辞过甚之处,还请海涵。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次再见。


参考文献: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6339/?from=subject-page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291990/?from=subject-page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808442/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163806/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418948?sort=created

http://werewolf.co.nz/2013/06/the-one-that-got-away/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168156/

By Forrest Wickman, Posted Thursday, May 30, 2013, at 9:02 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