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
野人

學中世紀哲學,暫時還沒死的怪咖野人。正在學習如何假裝人類。 ⋯⋯ 喔幹,學不會。

一種邏輯陷阱

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這兩句話要是分開說,一點誤會都不會有;放在一起,就容易變成「愚者」們的自我安慰神器。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先習慣性吐槽一下常規邏輯,類似「智者千慮」、「愚者千慮」這類部分歸納命題無法推導出必然性,充其量推導出「大機率」,所以「必」字改為「或」字更符合邏輯。但這不是這篇要講的重點,況且,這種邏輯錯誤也不是很有所謂,屬於日常語言中尚且合理存在的範疇。

語句結構上,前面的「千慮」是同一形式,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誤讀:後面的「一失」和「一得」也是「同一的」
你能想像,一個笨蛋猜對了一千個加法數學題的其中一道,而這道題恰巧是愛因斯坦在計算某道光束受引力影響的偏移角度時算錯的加法算式嗎?我寧願相信愛因斯坦因為疏忽,算錯了一千道偏微分方程中的一道,而對於一個只懂怎樣寫數字的笨蛋而言,這些偏微分方程的答案是永遠不可能猜對的。

也就是說,愚者千慮的唯一所得,一般是顯而易見的、根據直覺就能輕易「猜」到的問題;而智者千慮的唯一所失,通常則是困難、易混淆、或難以驗證的專業問題。二者幾乎永遠沒機會等同:能有機會等同的情況,可能只有類似「智者擦一千次屁股會沾到一次手」一類的生活瑣事吧(但是如果智者擦一千次只會沾到一次,我恐怕永遠當不上智者了,無論用多少衛生紙)。

邏輯形式上,這句話是兩個幾乎沒有關聯的命題:A→B, C→D
如果硬要說關聯,可能A和C存在直覺上的關聯:智者一定不是愚者、愚者一定不是智者。然而兩者只是互不關聯,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中率關係。就算是在更極端的形式下,世上只剩下這兩個人了,那麼~A≡C,也還是無法證明B和D存在任何關聯,二者分別獨立蘊含於A或~A,並不必然存在互相之間的關聯。

當然,如果刻意要用傳統中文混淆A,C兩者的概念,總還是做得到的。比如脫離文本和語境、孤立地拿出「大智若愚」這種模稜兩可的話,固執地把一套原本成體系的思想斷章取義成多重語意的玄學。自以為是地用這種被人為拆分過的「先人聖言」打亂原本確定的概念。我只能說,同學,攢點錢買本字典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