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奥并不在乎时间
希奥并不在乎时间

是的,不在乎

自由的边界

最近把时间都花在了音乐上,很久没做节目,直到最近的一件事情把我拉回了现实世界。先让我花点时间把事情的原委讲清楚。

前些天,法国一名47岁的中学历史老师-萨穆尔 帕蒂(Samuel Paty)在课堂上展示了一本漫画杂志,想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们思考言论自由和政教分离的话题。

而这本杂志并不普通,正是9年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查理周刊》,封面上的漫画讽刺了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

法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8%,当时就有学生抗议老师的做法侮辱了自己的信仰,并告知了家长,家长是虔诚的穆斯林,情绪非常激动,立刻就把这件事发表到了社交媒体上,在短短24小时内,这些内容被情绪不断放大,传播到全球的穆斯林社区。那个最初声讨老师的家长,犯下了最大的错误:他把历史老师的所有个人信息公布到网络上,等待着情绪发酵后的“公众审判”。

事件10月5日发生,10月7日传遍网络,老师多次对学生们公开道歉,学校和法国政府也开始对这名历史老师展开调查,但事情依旧走向了最糟糕的境地。10月16日,一名在法国居住了10年,刚刚年满18岁的车臣裔穆斯林-安佐罗夫(Abdouallakh Anzorov)怀揣凶器,跋涉了几个小时,来到学校门口蹲守,在历史老师下课离开学校时,用极为残忍的手段公开处决了他。

之后警方在抓捕过程中将犯罪分子击毙,但公众舆论被暴力和仇恨点燃了,法国人暴怒,认为极端穆斯林破坏了最基本的民主自由,而穆斯林世界认为法国人侮辱了他们的信仰,开始抵制法国。

而这一切仇恨的源头正是老师展示的那本漫画杂志。

2011年法国著名的漫画杂志《查理周刊》刊登了嘲讽伊斯兰教先知默罕默德的漫画,并在之后多次以伊斯兰教为题,发表讽刺漫画。

这个举动激怒了整个穆斯林世界,多个国家爆发反法国示威,基地组织把杂志的总编辑和漫画家们列入了通缉名单,法国政府甚至关闭海外的使馆、学校来应对穆斯林的抗议和袭击。直到2015年1月,事情出现了最坏的结果......

两名黑面黑袍、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闯进了《查理周刊》的办公大楼,造成12人死亡,6人重伤。


之后警方全城搜捕,最终击毙了两名主犯。

法国人民多次展开大规模游行,坚决站在漫画家的一边,他们喊出了“我是查理”的口号,绝不向恐怖主义妥协,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参与声援,人们要捍卫民主自由的基础-言论自由。

可9年过去了,言论自由被捍卫了么?双方的矛盾化解了么?法国再次受到了极端穆斯林的反扑,而这次行为的恐怖,让我们讨论言论自由这个话题时,都笼罩着一片乌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让经历百年全球化的人们如此仇视?

种族主义者会告诉你:“某种宗教天生就是极端,就是反人类”,持这种观点的可以就此别过了。随着年龄渐长,我发现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方正义一方邪恶那么简单,而是双方都犯了错误,可没人反省自己,却紧紧抓住对方的问题不放,最终导致互相毁灭的悲剧。

在欧洲虽然很多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经历了文艺复兴的启蒙,科学的大踏步前进,个人主义的觉醒,宗教成了婚丧嫁娶的仪式化存在,大家更为看重的是因果关系,科学逻辑,个人自由。对权威,对无法证实的东西,产生了质疑的态度,自然,宗教里的神明、先知,统统成了明星一样的“公众人物”,既然是公众人物,可以调侃lady gaga,贾斯丁比伯,可以调侃特朗普、马克龙,其他人也一样。我们把这种社会称为“世俗化社会”。

世俗化社会诞生的《查理周刊》自然也是一样,从1969年创刊之后,历史伟人、各国首脑、名人名媛、耶稣、圣母玛丽亚,都可以成为他们笔下的讽刺人物。

这种对公众人物的嘲讽在法国,甚至现代国家中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并不会有人感到受辱,大家付之一笑罢了,即使有被损害,你完全可以用言论怼回去,还不行,让法律裁决。

而纵观整个世界,并不是所有国家完成了世俗化,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有些政教合一,奉行极端保守的原教旨主义,比如伊朗、沙特。

有些开明包容,奉行着世俗化的政策,比如阿联酋、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但不论世俗或保守,宗教对于穆斯林来说,是开不得玩笑的。

看到这里,我想你也明白了,两个世界的人们,完全没有理解对方的“痛点”。都把自己认定的“正确”强加到别人头上。

可能世俗化的我们会更认同《查理周刊》,认为世俗化代表着先进与文明,无神论代表着现代与科学,其实社会演变本身并无高低上下之分,每个民族有自己的脚步,有自己笃定的信仰,也有自己认知的局限。谁说“世俗化”就不是一种新式宗教,被现代人所崇拜?

很多穆斯林世代生活在中国,大部分已经完全世俗化,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唯一坚持的就是饮食习惯,讲究一点的必须要清真餐厅,随意些的,只要不犯忌讳,不挑餐厅。我身边有很多回族朋友,都是比我还地道的老北京,聚餐时大家会去他们挑选的餐馆,或者心照不宣地避开忌讳的食物,并不会因为我们汉族什么都吃,就感到自己“伟大”或“自由”,也不会为了证明自己更“自由”,去讽刺别人坚守的东西。

我认为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繁荣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自我纠偏的唯一手段。但如果我在帕蒂老师的历史课上,我会说:“《查理周刊》的行为并非言论自由,而是一群虔诚的‘世俗化’信徒,感到自己‘无比正确’;‘无比先进’;‘无比自由’,而去嘲讽那些‘不同’的信仰,去挑战他们珍视的东西,去强迫他们和自己一样‘世俗化’。这不是人类追求的自由,也远离了平等与爱,这是披上自由外衣的纳粹,是高高在上的胁迫。”

这件事让我重新审视自由二字。孔子曾说:“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而这只说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己之所欲,不可强加于人”。如今的世界,我们更需要理解、尊重与接纳,即使在我们坚信自己“正确”的时候也要明白,那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正确”。

而面对穆斯林,他们同样犯了错误,使自己进入到了冤冤相报的循环中。其实无论什么信仰,都会有被误解,被歧视的时候,同归于尽的选择并不伟大,源于恐惧的尊重也并非尊重,尊重是人格的坚守,是不惧众人目光独自前行的勇敢,是狂热与激情消散之后的安静之地,那里颂扬的声音,是全人类的语言。


通往自由之路的钥匙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中。我坚信,人们殊途,同归。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