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Fire
WomenFire

WomenFire是一个女性主义小组,目前组织女性主义系列读书讨论会活动《我们说》(WomenTalk)。每次的读书讨论会都将围绕一个主题以及与此主题相关的女性主义书目进行。

《我们说》开幕期:为什么我们都应该成为女性主义者?

"Culture does not make people. People make culture. If it is true that the full humanity of women is not our culture, then we can and must make it our culture."
"Culture does not make people. People make culture. If it is true that the full humanity of women is not our culture, then we can and must make it our culture."

✦✦✦✦✦

女性主义,英文“Feminism”,中文也翻译为女权主义。女权的“权”指的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所以“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因为“父权”这一词语的存在而遭到许多误解。为了避免这种误解与争议,《我们说》(《WomenTalk》)读书会决定采用“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古往今来的女性主义运动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比较统一的运动,拥有比较统一的思想,比如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现有的社会是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是压迫女性的;女性作为人,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为人的权利。但是女性主义其实并不是一个拥有完全统一思想的运动,现实中并存很多女性主义流派,比如:精英女性主义、共产主义女性主义、白人女性主义、性别分离主义等等。《我们说》开幕期的讨论就是围绕什么是女性主义以及为什么所有人都应该成为女性主义者而进行的。本期讨论的基础文本是尼日利亚女性作家、女性主义者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于2014年发表的文章《我们都应该成为女性主义者》(《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以下是此次讨论的文字整理。

1. 什么是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要对抗的是什么?女性主义的目标有哪些? 

女性主义是背离父权社会既有体系的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女性主义追求男女平等、各性别平等,想要打破父权制度下的性别刻板模式、父权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以及对女性特质的贬低与污名化等等,同时也反对父权下社会达尔文式的“强者生存”的强权逻辑。具体来说,女性主义追求解放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但男女平等不是说让女人也成为“男人”、成为强者,而是希望社会整体能够多一些所谓的“女性思维”,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学习体谅他人和照护弱势群体。女性主义说到底是一种与强权逻辑、与慕强相对抗的逻辑,对抗的并不是男性群体本身,而是父权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其持有者可能是男性、女性或者其他性别)。

既有社会中,往往存在一种非黑即白、非善即恶、非对即错、非上即下的二元思维,这种二元思维不但忽略了中间地带,而且是一种二元对抗的逻辑。当这种逻辑将男女二元性别也纳入其中的时候,就产生了男女对立:男在上、女在下,男性是强者,女性是弱者。男女生理上有所不同,这是事实,但是这一点不同却被社会放大了,女性在长时间内被认为是不适合工作、不适合理性思考的人。但是男女的相同点,即使是基因上,也远远大于不同,因为我们都是人类。当下社会证明女性一样可以成为科学家、哲学家、作家,成为社会的管理者。女性主义者所追求的是一个给女性提供同等教育和工作机会的社会、不以性别论强弱和能力的社会、弱势群体能得到相应支持和尊重的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女性主义并不致力于将“男性踩在脚下”,只有父权才追求等级制度,女性主义追求的是性别平等与平权

 —— ✦ ——

2. 为什么女性主义叫“女性主义”,不叫“平权主义”或者“平等主义”?

女性主义只是平权中的一个分支,平权还涉及到种族平权、LGBTQ群体、残障人士等等。女性主义本身更多聚焦于女性群体的处境、人生经验和权利问题,“女性主义”这个名称正凸显了这一点。有些人反感“女性主义”,是因为反感“女”,“女”字一出现,就好像代表了一种自私自利、贪得无厌的感觉。这种厌女的情绪也是女性主义反思和反对的。

 —— ✦ ——

3. 为什么女性都应该成为女性主义者?

女性作为世界占有一半人口的群体(52%)却普遍没有享受到其应有的、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在职场上,你会发现,在越高的职位上你看到的女性就越少。各种数据告诉我们,现实是男性制定着社会规则,女性作为“第二性”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剥削与歧视

回望女性的抗争史,国际上女性主义运动到如今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妇女运动首先出现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彼时,法国妇女和男子一起攻占了巴士底狱。在此期间,法国贵族妇女和资产阶级妇女开始举办沙龙,讨论社会政治议题。随后,妇女运动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英国的妇女运动致力于为妇女谋求教育平等和社会权利的平等。同时,妇女运动在美国也得到迅猛发展,美国妇女也致力于争取妇女选举权及同工同酬。这些妇女运动也被称为(小)资产阶级妇女运动,因为参与的妇女大体上来说还是有知识的中产阶级妇女。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出现,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出现了。俄国妇女参与了十月革命,随着沙皇专制政府的废除,沙皇颁布的歧视妇女的旧法律也得以破除。在中国,女性运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比较早期的女性主义者比如有女革命家秋瑾。

秋瑾于1907年创办了《中国女报》,这是中国最早的女性主义刊物之一。《中国女报》曾发表一首《勉女权歌》,由秋瑾填词,歌中写道:“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女报只出了三期,因为秋瑾于女报创刊同一年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而慷慨赴死。但秋瑾之后,新的女性革命者不断涌现,而女性主义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也与民族主义密切融合——因为解放中国的女性就是在从腐朽落后中拯救中国。后来的女性主义又与共产主义相互融合——解放受压迫的人、实现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不正是两者的共同愿景吗?一批共产主义女性革命家出现了,如邓颖超。她对女性比较重要的贡献中广为人知的可能是,她在制定新中国《婚姻法》时努力确保中国女性拥有婚姻自由和离婚自由。

邓颖超参与编辑的 《女星》

身为现代女性,我们应该明白,如果没有这些女性主义前辈先驱的勇敢抗争,我们现在可能还无法上学、不能就业、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缔结婚姻或者离婚。我们应当继承前辈的精神,继续努力挣脱社会施加给女性的偏见与枷锁,为我们以及后代女性创造更加平等的社会环境、让女性的声音与话语成为常态与主流。

 —— ✦ ——

4. 男性应该成为女性主义者吗? 男性可以从女性主义受益吗?

当我们把女性权利看作是人的权利时,那么支持人的权利就没有性别之分。男性可以并且应该成为女性主义者。父权社会制度下受到压迫的不仅是女性,男性群体其实也深受其害。男性受到的压迫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父权体系中发展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话语和思考方式使社会陷入过度竞争与慕强,如此一来,阶级上处于弱势的男性也会沦为剥削和压迫的对象。另一方面,父权社会对于性别的严格规范也在不断限制男性的自我表达。正如女性气质一样,男性气质也被赋予了非常狭义的定义。在这种男性气质的束缚下,男人被迫展现勇敢、坚强、慷慨等气质,被要求做一个“大丈夫”。在日常约会中,不论经济情况如何,男性总是被期待买单的一方。当女性要求结账时,男人会觉得丢面子,因为不能支付账单被视为一种“去男性化”的行为。相应地,女性气质则要求女性呈现出善良、忍让和柔弱的面貌。在这样的社会规范下,人的行为不再基于理性和对现实的考量,而是为了展示特定的、由后天规训出的所谓“性别特征”。而女性主义旨在破除父权社会发展出的两性行为规范,提倡人的自由发展,提倡不同性别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责任。所以男性自然也可以由此打破性别的枷锁,从中获益。

  —— ✦ ——

5. 女性主义受到的攻击和污名化有哪些?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在不同国家和文化环境中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攻击和污名化。前有90年代从美国流行开来的“Feminazi”(即女权纳粹,是feminist和Nazi组合的复合词),后有中文语境里的“女拳”、“田园女权”、“女权自助餐”、“女性主义者要将男人踩在脚下”。但是,这些都是对女性主义的误解或是恶意的曲解。女性主义追求的只是男女平等。诚然,在保守的父权主义者那里,在那些认为男性是天然的统治性别的人那里,女性主义是一种颠覆性的、反传统的、极具破坏性的思潮。因此,女性主义者被蒙上种种偏见与污名。阿迪契也在书中讲述了她在自己的小说发布会中被好心的男记者劝告,不要自称女性主义者,因为他认为女性主义者是丑陋的、不快乐的、没人要的女人。也有人声称,女性主义不符合非洲文化、是西方的舶来品,还有人说,女性主义者仇视男性。为了打消人们的偏见,于是,阿迪契称自己为“快乐的、非洲的、不仇视男性的、喜欢唇彩但只为取悦自己而穿高跟鞋的女性主义者”。

在中国,女性主义者往往被认为是不婚不育、仇视男性的女性。“婚育”的确是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社会在定义女性时,“是否婚育”是衡量一个女性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有时甚至是唯一标准),很多女性甚至不得不因为这一“标准”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与事业,做出有违本心的选择。但对于男性来说,“婚恋与否”并非衡量其成功的唯一标准,无论男性是否结婚、何时结婚都可以被社会所接纳。甚至,有时在对未婚男性提出婚育建议时的理由是:你工作那么繁忙,应该找一个女人来操持家庭。这种规劝本身也展现出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与利用。但女性作为一个人,是否结婚、何时结婚、是否生育、何时生育都应交给女性个体去做出选择。女性主义并非反婚反育,而是不希望将“婚育”作为女性成功的重要/唯一标准,希望能够将婚育的选择权交还于女性本身。

阿迪契认为,在父权社会中,男性的自我价值同时也建立在这样一种思维之上,即男性天然对女性有掌控权。因此,女性的独立对他们则意味着自我价值感的降低。但是,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对别人的掌控和压迫上,本来就不是一个合理的行为——就像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有控制欲的父母,也没有女性会喜欢有控制欲的伴侣。

各民族各肤色各阶级女性团结起来

6. 作为女性主义者,日常中我可以做什么?

✦ 非暴力沟通

由于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我们每个人之间都存在差异性,不同女性群体之间、不同性别之间都会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我们应该学会跳出“同温层”,即与具有不同思维形态、持有不同观念的人用平和的心态进行非暴力的有效沟通,并且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沟通的目的是彼此倾听,因此在对话时需注意,不要一味进行自嗨式观点输出,而是先理解对方,明白对方的处境,共情对方并发现对方的需求,然后再点对点地提出建议,同时吸收对方观点的闪光之处。

✦为女性主义正名

由于“女性主义”受到污名化,许多女性/男性拒绝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者”即性别对立者。通过讨论,你可以让大家意识到女性主义是平权主义的一部分,女性主义者旨在构建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无论男女都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并承担同等的义务。生存权、受教育权、工作的权利、自主选择婚育的权利等等,对于无论哪个性别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 影响她人

由于数千年父权制思想的根深蒂固及长时间对女性的打压,很多女性也许会缺少自信。我们应多鼓励身边的女性,让她们更加自信、有自我意识。女性不只是母亲、女儿与妻子,在此之前,女性是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意识,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 教育下一代

阿迪契在书中谈到现实生活中教育孩子的误区——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只基于性别而进行考量,比如男孩子被教育应当支付和女孩子一起外出游玩的费用,而女孩子被教育要特别注重贞操等。这种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方式抹杀了孩子们的个性与个人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因此作为女性主义者,在教育孩子时可以更多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个人特质,而不只是考虑孩子的性别。

✦ 创造文化而非一味遵循“传统”

在保守主义者和反女性主义者看来,女性主义并不符合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女性就应该有妻性、母性、女儿性而无社会性。但社会前进的动力就是变化,很多在现在看来平常之事在百年前都是无法想象的,比如八小时工作制、双休日、穷人也拥有受教育权。这些社会的进步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向“传统”说“不”、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应该记住这句话——“是人创造了文化,而非文化造就人”。

参考文献: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https://baike.baidu.com/item/女性主义/3409482

https://baike.baidu.com/item/女权运动/8634937

图片来源:

https://feminisminindia.com/2020/06/23/book-review-we-should-all-be-feminists-chimamanda- ngozi-adichie/

https://www.istockphoto.com/de/vektor/internationaler-frauentag-vector-nahtloses-muster-mit-frauen-unterschiedlicher-gm1131820601-299812729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search/feminism

https://www.tjdag.gov.cn/zh_tjdag/ztzl/zthd/2/wz/details/1614929875087.html

https://www.istockphoto.com/de/vektor/starke-frauen-und-mädchen-verschiedene-nationalitäten-und-kulturen-stehen-zusammen-gm1200889504-34414324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