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oter
Winoter

微信公众号:winotery 妙有无心

心与规矩

在日本国产的SUNTORY啤酒外标上随处可见「国产麦芽」字样,而在我的国很多产品外观标识上却很少看到「国产」这样的词,相反很多生产方貌似也羞于这样的字眼而把「进口」某某配料作为卖点。我们的自信呢?

如果仅从麦芽这一原料来源于农产品来看,日本农业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数远高于中国农民,在看似不平等分配的前提下,却实现了农业水平的现代化,能耕其田,并能优质的耕其田,所以日本本国人是信赖「国产」标识的。

能优质的耕其田,在于能按田间作业的规律去耕种,而且不折不扣地按规矩来才能保证品质。在规模化、机械化前的农业土地上,严格的按这样的规矩,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精力、财力投入,需要一代代的经验积累才能实现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

是的,需要一代一代才可以将经验传下去。土地上的经验就是不犯错,如何不犯错,就是把前辈们犯下来的错误不再去做。那被束缚在土地上的日本年轻人就没有别的选择吗?

古代日本的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且不允许不同等级间的流动,因此阶层的固化是形成经验积累的前提,比如铁匠的儿子只能做铁匠,不可以去做酿酒师。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在圈子与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通过交流,把这一细分的小行业做的更精致,所以日本才有了工匠。

以此可见,日本的工匠是先有「规矩」,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和修正让规矩无限接近真理,有了真理就会形而上,所以有了「善」的概念,即主观与客观的合一、身与心的合一(可阅读西田几多郎(1965)日本 《善的研究》)。而日本人说中国人做事喜欢先有心(我觉得此处是恭维),在心里想好一切后,再按图索骥地做出来。但他们做不来,他们认为没有大量的「做出来」,是最终不能「做完美」的。

而我们却洋洋得意于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便觉得那句评价理所当然正确了。可事实如此吗?

实际情况往往是,从心所欲后是忘乎所以、为所欲为了。我们要速度、要效率,有时甚至都来不及从心里过一下,「多、快、好、省」的遗毒一点未曾消失过,其中「省」是省的时间,即打磨的时间。要么偷工减料粗糙赶工、要么就是另一面的磨洋工应付交差。缺少心里打磨的时间与实际实践里打磨的时间,就不可能有功夫去研究去纠错去改进,很难想象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

「中国智造」,这个词很多年不提了(我想也没脸去提,或者又在想用什么样的词来代替),本来想用来替代粗糙、劣质、侵权的「中国制造」这个标签。可不知技术的弯道超车,是需要时间的打磨去积累的。没有制造的「心」,怎么会有智造的飞跃呢?!

历史的原因之一,中国过早的形成科举考试,打破了乡村的小共同体与行业的传承,大家都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文官体系里,改变原有的阶层。这样工商业作为最底层的阶层很多人便不愿意去继承,很多技艺就如此断代,心没有了,规矩自然就一代代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这样,看似领先西方的先进的文官公务员考试制度,却在这一细微的面上深刻的改变了中国手工业的Spirit(初心,这个词很讨厌)。

而历史,从没有间断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