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oter
Winoter

微信公众号:winotery 妙有无心

建筑的新陈代谢

1972年在东京建成的「中银胶囊塔」,是用140块预铸方形带圆孔玻璃窗的建筑模块拼装组成的胶囊样式的公寓楼。胶囊塔的每一个独立方块都可以独立更换,只需要用吊机吊起来再用螺丝连接到核心结构上即可。这样的设计理念旨在让单位方块胶囊可以根据之后的需求随时更换,强调建筑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而不是像传统建筑形成后就不可变,体现「代谢派」(Metabolist)建筑哲学,表达建筑也应该像生命一样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新陈代谢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应对变化而有可拓展性;二、遵从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

这一建筑的可拓展性很像计算机编程语言设计。学习过计算机编程语言的人都知道,衡量一套编程语言设计优良与否的标准之一便是是否具有可拓展性。当程序设计的基础框架形成后,随着客户与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需要对应修改或增加语言,应该像积木一样在基础框架上可插可卸,而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体框架,否则调试出来肯定逻辑漏洞百出影响程序运行。

「代谢派」建筑想表达遵从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而较于古中国的建筑其实一直在践行这一设计哲学。

古中国的建筑以木材为主,建筑的寿命主要受木材的寿命所限,所以在古中国很少有如古埃及那样刻意去寻求永久不灭的建筑工程。他们认为人工的建筑与自然之物一样具有新陈代谢、有着自然生灭的定律。建筑应该就像衣服、车辆一样,用多了就得去更换。(参考:梁思成 1998年 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建筑史》 除古埃及之外,整个欧洲都善于使用砖石来建造他们的宫殿,体现一种传承与永恒,这也像极了东、西方对王朝(Dynasty)的不同理解。

以英国为例,自1066年诺曼征服者威廉占领不列颠后,经历了从诺曼王朝(1066-1154)到金雀花王朝(或称安茹,1154-1399),再经历8个王朝之后,最终到延续至今的温莎(1917至今)。这一连串的王朝周期实质上都是从征服者威廉这一条「根」上出来的,王系血缘至今一脉相承,历时已近千年,这点从未变过。

而古中国就大不相同,同样是王朝,但并没有王系血缘的一脉相承。相反是各朝各代所谓赵钱孙李都来「群雄逐鹿」、「问鼎中原」,尽是秦家人或是赵家人的宫殿。砖石的建筑宫殿,要想推倒很难,而对于木建筑实在太过容易,也就是一把火的功夫而已(参考:秦晖 2015《走出帝制:从晚晴到民国的历史回望》群言出版社)。

所以,这建筑的新陈代谢的寿命也像极了古中国各代王朝的兴亡胜衰,从宋开始到大清,基本上王朝的平均存活寿命也就百年左右,正好差不多一个人的生命,从生到死。

有意思的是,文章开头「中银胶囊塔」的设计师黑川纪章在1997年创建了共生新党(Kyoseishinto),来竞选东京市市长,想通过政治权力在建筑之外去实施他的「代谢」与「共生」的哲学(参考:谁杀死了黑川纪章),有点类似于和谐社会的概念,不过很可惜没有能竞选成功,要不然可以对比见证一个建筑师的和谐城市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