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leyChu
WesleyChu

喜歡觀察不同的社會文化與制度,從多元角度切入再與個人的專業做思考碰撞。

觀點:從《誰是被害者》中再尋找一次亞斯伯格的輪廓

2014 柯文哲
2016 美國電影【會計師The Accountant】Christian Wolff (Ben Affleck)
2018 柯文哲
2019 Greta Thunberg
2020 台劇【誰是被害者】方毅任(張孝全)

近年來人們關注的資訊生態中,越來越常見的一種特質「亞斯伯格症」。雖然亞斯伯格症一詞在醫學的專業領域已經不再被使用,它被併入「自閉症光譜系」之中,在醫學上他被稱為「高功能自閉症」,但是人們依然對於「亞斯伯格」感到好奇,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人物、新聞、創作都會以此來取得關注。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好事,因為代表著有更多的機會讓大家來了解「與自己不同」的個體。

註解:在2012年時,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取消了亞斯伯格症這個病名,並將之歸入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或稱自閉症光譜障礙。緊接著,於2013年更新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內,也將亞斯伯格症的診斷從手冊內移除。

圖片來源:Netflix

必須讚賞台灣戲劇製作在近幾年的成長,都能引起幾種社會議題的關注與討論,【誰是被害者】此劇就是如此,他能引起的討論面向也非常廣,包含了「亞斯伯格」、「輕生」、「性別認同、「霸凌」、「勞工過勞」、「老人照護」、「家庭」、「心理衛生」等議題,其中許多議題都與筆者的領域有相當關連性,但是若全盤列入討論實在太廣,因此在此篇文章我將特別著重於「亞斯伯格」作為切入。看完全劇,筆者認為應當給劇組以及演員張孝全多點掌聲,能夠看出他們在拍攝之前有相當程度地去理解「亞斯伯格」的特徵,才能把劇中患有亞斯伯格症的男主角「方毅任」以不誇張的方式呈現於大眾眼前。

當亞斯伯格再度被放至螢幕前,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們,或者說,我們要怎麼去理解他們呢?

— — —以下內容將會有劇透,若尚未觀賞完此劇,建議不要往下看 — — —

— — —但若看完此劇,想要深入了解內容,強烈建議你往下看下去 — — —

名字之中藏有玄機

毅任,剛看到這個名字就感到非常有趣,由於華文的特性,「毅」這個字音為「ㄧˋ」,與「一」同音;「任」這個字的音「ㄖㄣˋ」但同時具有破音字性質「ㄖㄣˊ」的音,與「人」同音,毅任這兩個字其實常被音讀為「一人」,孤獨一人,如同劇中所有警察單位的同事對於方毅任(張孝全飾)的看法,也是一般人對於「自閉」患者最基本的認知,這群人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的眼神總是穿透過眼前的人(無法長時間聚焦在人身上),看著遠方的星空(想自己的事),永遠保持孤獨(做自己的事)。

最專業的鑑識官?

方毅任的個人特質從就學時期就展露無疑,讓他在鑑識專業的職場上非常出色。

1. 視覺處理能力
只要映入方毅任眼裡畫面的任何細節,幾乎都如同硬碟中的資料庫,隨時可以被提取,也因此在求學時間他被同學惡作劇的那一瞬間,透過視覺圖像處理的資訊,他能立刻推敲出惡作劇的始作俑者與手法,還能夠知道同學失敗的程序。

2. 對認定的事物非常人般的固執、執著
在證據搜查與指紋比對的工作上,據驗屍官(馬念先飾)的描述,沒有人可以比得上方毅任,當他決定要做一項任務時,也沒有人能夠阻止他。同時他對於呈堂證物程序也非常重視,也因此他無法信任偵查隊長趙承寬(王識賢飾)。

3. 數字、時間的敏感度與記憶能力
在與曉孟(李沐飾)最精彩的對手戲中,方毅任能夠即時述說孩子每個重大發展的時間節點,豪不遲疑。另外這項特質也很明顯地有部分遺傳到曉孟身上,僅在小時候看過一次爸爸的工作桌就能夠記下所有的類似案件。

然而,人在生活中,往往不會只有一個角色,擁有良好的技能不代表就是好的專業,在此劇第一集中方毅任學習鑑識專業的教授,就看出來了,並且留下了劇中最重要的一句話「鑑識不只是要找到線索,推演出完美邏輯,而是你必須去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做」。方毅任的種種特質使他在職務以及人生中其他角色上遭遇困難。

1. 人際關係處理與社交障礙
在把全部注意力只放在「任務」上,對於他人的想法理解較為困難同時也沒有興趣。上班的任務就是鑑識證物,回家的時間大多依然花在處理案件,同事就是同事,老婆就是老婆,他們好似都沒有姓名,沒有個性,對他而言,不需要顧及到除了自己本身以外的情緒。

2. 情緒表達與處理障礙
其實在劇中能看到幾次方毅任在遭遇煩躁、被迫妥協時表達負面情緒的方式,都很單一化,就是突然大叫、雙手敲槌,其餘時間的他都是聲線穩定,給人理智冷靜的感覺。事實上,亞斯伯格症由於大腦功能(杏仁核)缺損,他們在情緒多樣化的理解與表達都特別薄弱,由於自身無法辨識多種情緒,就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目前的情感。

這裡舉個時常在孩子身上看見的例子:孩子因為遊戲玩不好而對媽媽的問候表現拒絕與生氣,但是仔細看進孩子的內心,實際上他是感到挫折,但由於孩子的認知裡沒有挫折這種情緒,因此他會把情緒單一化,轉為憤怒的方式表現。

亞斯伯格對於他人會有哪些情感表現更是難以察覺,因此他們需要外在的幫助,幫他們標註情感,來引導他們產生適當的反應。

亞斯伯格真的不具有任何情感嗎?

在劇中最牽引觀眾情緒便是父女倆的幾段對話。
「我知道你過的很辛苦,我知道媽媽過的很痛苦,我很努力,但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讓人家快樂。」
「我以為我成立一個家庭,我以為我結婚,我就可以跟別人一樣。」
「我以為離開你們,事情會變得更好。」
「我認識你,在你認識你自己之前。」

在這幾段對話過後你依然認為他會是沒有情感的人嗎?其實筆者與許多的自閉症光譜的孩子相處過,我能斷定,他們百分之百都擁有情感。情緒表達與理解障礙並不代表這個人沒資格擁有情緒,反而是讓他們在生活中面臨到更多艱難。

順帶一提,在這些段落也是我認為該給劇組製作讚賞的地方,因為他們確實把這種無法表達情感的障礙卻又內含著豐富情感透過戲劇表演呈現在螢幕前,有助於大眾理解亞斯伯格。

藏在懸疑推理劇情中的「治療」劇

一齣好的戲劇,一定會對每個角色良好的收尾,劇尾的方毅任,也是此劇中最大改變的人,有點職業病的筆者在看劇的同時也好像參與了一名亞斯伯格的社交能力進化史。

在經歷了這段精心策畫的連續自殺案件,劇中幾位要角發現方毅任才是貫穿此案件的關鍵人物,也逐漸了解他;同時方毅任也透過其他人對他的了解,漸漸地學習了人跟人之間如何建立連結。

小廖(張再興飾)雖然看起來就只是趙承寬的小弟,自己也有很多把柄,但是對待他人的態度都很一致,即使方毅任平常跟他沒什麼交集,但是他依然願意在一旁用同事的角色關心的提醒方毅任,也成為方毅任在警局之中願意信任的對象。

徐海茵一開始讓人感覺是位嗜血的媒體工作者,為了能得到獨家能做出任何事,但是在理解自己的行為可能成為幫凶之後,便調整行事作風,具體的行為改變,讓方毅任知道在需要時,可以求助「能理解他人情感」的人,起碼可以改變別人對他錯誤的認知(認為他冷酷、不近人情),讓他在與人互動時能多表現出一些「社會化」的技巧。

當趙承寬知道了方毅任是重大嫌疑犯的家屬後,也漸漸感到其實方毅任也是擁有情感的人,所以方毅任被拘捕後幾次比較超過的要求,他基於同身為父母的同理而放行讓方毅任參與。在最後還幫方毅任上了一課「證據、邏輯、形式與程序固然重要,但是最終的核心還是在人的動機。」讓方毅任明白為何當初趙承寬需要用特別的方式讓兇嫌定罪。這也是呼應到第一集教授所提及的,方毅任身為鑑識人員最欠缺的一塊。

最後,雖然在行為上方毅任依然我行我素,但是他學會與他人表達「謝謝」,開始與他人建立友誼與親子關係,並能夠找到社交問題的諮詢窗口(徐海茵?)。

所以,誰才是被害者?

在人與人之間的動態關係裡,被害者與加害者,有時候界線並不是這麼明顯的。但很明顯的,總會有人受傷,被害者很有可能並非單向,而是雙向的。這時常在我的治療室中看見,爸媽愛著孩子,孩子也愛著爸媽,但同時他們又在彼此傷害彼此。其實很大原因都來自於不瞭解,理解始終是第一步。

在【誰是被害者】裡面其實我也看到了關係之間的解方:理解、動機、信任。筆者也認為這應當是所有的照顧者、引導者都需要具備的三大元素,正確的理解對方特質,也理解對方行為背後的動機,同時信任對方會有所成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能夠朝向正面的方向前進。

想像方毅任經歷的生活與家庭這樣的例子,在求學階段他便飽受霸凌也將他更推向孤獨,若有個角色能夠引導他們(方毅任、同學、家人、同事)互相理解自己與彼此多一點,那我們今天看的可能就是家庭溫馨劇了(笑)。反過頭來想,我們最親近的人之中,甚至可能就是自己,在某些時候是不是似乎也是過於固執、執著於某件事而忽略身邊人的感受,或者是沒能察覺自己焦慮、不安的情感而對親友大發脾氣表現不耐煩,是不是在某一天的某一個時間裡,我們都經歷了那樣的狀態。

若彼此能夠多些理解,沒有什麼亞斯不亞斯,我們都只是人,每一個都是擁有情感的靈魂。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喜歡我的作品,歡迎點下方的Like拍拍手鼓鼓掌給我一些鼓勵喔!謝謝!

關聯作品1


資料來源
神經迴路異常- 自閉症的成因與可能之治療

自閉症有望治療 中研院最新重大發現

延伸閱讀
媽媽與孩子的互相傷害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