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綫無戰事
今天剛剛看完德國作家埃里希·瑪莉亞·雷馬克的”西綫無戰事“。我覺得寫得非常好,能帶給人很多思考,而且讀起來不像類似”罪與罰“的批判性小説一樣晦澀,即使思想不那麽深刻的人也一定能好好讀下去。我認爲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還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衆生相“,也揭示了戰爭的虛無和人在戰爭中的掙扎與苦難。
書的主人公叫保羅。作者原名并非埃里希·瑪莉亞·雷馬克,而是埃里希·保羅·雷馬克,參加過一戰並在西綫受過傷,所以基本可以斷定書的内容大多是他親身經歷過的(當然他在書中把一切描述得如此真實,就算不知道他身世的人也能夠猜出來)。
先談談人物。
保羅:
再普通不過的高中生,年紀輕輕就被拉上戰場。在國家,政府的鼓動以及周圍人的壓力下,他加入了軍隊。本以爲能建功立業,結果沒想到掉進了絕望的深淵。身邊昔日的同學一個個被炮彈炸的支離破碎,被打死,被嚇瘋,而他,也對戰爭漸漸產生了懷疑。當他親手殺死敵人時,敵人懷中掉出來的照片和家信,以及掙扎一夜才痛苦死去的過程,讓他不得不對敵人心生憐憫,他主動過去為敵人包紥傷口,甚至想把自己今後的工資也寄到敵人的妻兒那裏去。”我們都是老老實實過日子的工人,或許我們還能成爲朋友,可是我爲什麽要殺他”?人的天性,是對殺死自己同類排斥的。在戰爭打響之前,政府總是會將敵人”dehumanize(非人化)“,讓士兵們殺人不要有心理壓力。可後來爲什麽患上PTSD(戰後應激創傷)的人那麽多?顯然,無論我們表面上再仇恨他們,也抵不過他們是活生生的,有父母有兒女,有歡笑有痛苦的人。主人公休假時見到母親和姐姐時,歡喜之餘突然想到,有多少人還在苦苦等待那個在前綫征戰的男孩子回來,可是卻只等到一封陣亡通知書?最後,保羅陣亡了。人們把他翻過來時,他很平靜,臉上帶著微笑。這不得不讓我想起同樣出自德國的電視劇”Generation War"中的弗雷德漢姆,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平靜地主動求死。是啊,就算他們活下來了,他們也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傷痕纍纍的内心:殺人的負罪感,慘死的同伴,長官的虐待。。。他們選擇了與德國這部戰爭機器同歸於盡。這一切,都是那個年代普通德國青年的寫照。
齊姆思托斯:
戰爭前是個老實巴交的郵差。戰後當了排長,仿佛變了一個人,成日虐待新兵。膽量稍小的士兵被嚇得小便失禁,他就讓這些士兵輪流睡上下鋪,夜裏接對方的尿。。。不止作者,無數一戰史料也記載了德軍這種臭名昭著的懲罰手段。主角的戰友克托一語道破天機:“一只狗,天天訓練它吃土豆,但你若再放一塊肉,它還照樣撲向那塊肉,這都是天生的。就算給一個普通人,丁點權力,他也一樣充分利用的。人首先是頭牲畜,和動物區別在於他能給自己包裝上一層面具,如抹了黃油的面包,變得道貌岸然一點而已。部隊也同樣:總要有人要利用權力,只是對權力的操縱太充分了了、兵受軍士欺侮,軍士被少尉欺侮,而一個上尉足可以把一個中尉折磨成瘋子”。絕對的權力總是帶來無盡的欺侮,恐嚇和壓榨。這種事亙古不變,在越專制的社會裏,這種現象越普遍,越嚴重,當年的德國如此,當今的中國,北韓也是如此。我相信人性不變,但為權力服務的制度可以把人變成鬼。
坎通列克:
主角上學期間的班主任,負責煽動年輕人上前綫送死。在主角休假時對他説他昔日的學生又有誰死了,他不但不難過,反而很自豪,認爲他教出這樣的學生是對國家的貢獻。在整本書中,他一直扮演的是“鼓吹者“的角色。這些人不上戰場,也不做決策,但是他們卻充當了政府的”傳聲筒“,以”愛國主義“作戰爭販子的遮羞布,讓毫不知情的平民百姓為他們賣命。這類人或許知道事情的真相,或許不知道,但他們的罪惡完全可以比肩那些發動戰爭的人。
主角父親:
德國版”小粉紅“。明明日子一天天變差,後方物資緊缺飯都很難吃飽,爲了妻子的病日益操勞,把他的兒子送上戰場時卻一臉自豪,回來時還帶著兒子到處去見親戚朋友,向他們吹噓自己把兒子教育得多好,兒子又是多麽了不起。諷刺的是,在他大肆吹噓時,主角卻在一邊沉默不語,心生反感。這類人本質上就是”小粉紅“,不知道戰爭的殘酷,也不去思考政府到底在不在説謊,真的以爲戰爭就是像文藝作品裏描繪的那樣浪漫,就像戰前的主角和他的同學們一樣。我想如果讓他上戰場,現實一定會教育他的。是啊,對於”小粉紅“,最好的去處就是戰場。很顯然他不是個壞人,只是千千萬萬被洗腦的可憐人中的一員。
主角母親:
她可以説是在後方受難的德國平民的寫照。得了癌症,吃不飽飯,卻竭盡全力支持戰爭,因爲前綫的士兵裏就有她的兒子。她對兒子的愛超過了一切,甚至不管戰爭到底誰贏誰輸。當看到主角想到她母親拖著病弱的身軀,艱難地拿出家裏最好的糧食為他烤土豆餅時,我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酸楚。
主角的戰友們:
他們都先於主角死去了。其中被經常提及的克托和克洛普是爲數不多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他們厭惡戰爭,諷刺過長官,德國的體制甚至德皇,但最終仍是逃不過戰爭和自己悲慘的命運。其他人與主角大同小異,都是涉世未深,卻被戰爭吞噬的德國年輕人。最讓人難過的其實是一雙保暖長筒靴。物資緊缺的情況下,穿著它的戰友死了,長筒靴就傳給下一位,當傳到主角時,我馬上意識到了主角最終也難逃一死。
我們平時看到的戰爭片,有著宏大的戰爭場面,猛烈的炮火,一片片倒下的人群。我們從來沒覺得難過,甚至還會覺得很”爽“。就像主角在殺死敵人前后的變化一樣,不親歷戰爭,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對敵人的”愛“,或者是,對同類的憐憫。我們也不會知道殺人究竟是多麽可怕的事情。然而當權者(尤其是專制國家的)可以通過拍這種戰爭片的方式給我們洗腦,騙我們說戰爭時輝煌的,浪漫的,這樣等到他們需要時,我們可以心甘情願地為他們的利益送死。”西線無戰事“曾在德國暢銷,卻在1933年納粹黨上臺后被禁。它是歷史上第一部反戰暢銷書,將以前的那些鼓吹戰爭的”史詩“統統”打臉“,開了人類集體反思戰爭的先河。可是,即便是那些殘酷戰爭的親歷者,真的在反思戰爭嘛?
一戰后的二十年,德國人發動了二戰,造成了更大的傷亡。我外婆也是戰爭的親歷者,在國共内戰中受盡煎熬,可是她還是支持”武統“台灣。這究竟是爲什麽?
”西線無戰事“中德皇只出現了幾行,但是書中無數次暗示了,他才是背後的罪魁禍首。人們或許經歷了戰爭的殘酷,但沒有把國家變成人民的,卻把德皇變成了希特勒。當統治者需要鞏固岌岌可危的極權統治時,發動戰爭是最好的方法。戰爭使他們有了可以橫徵暴斂,橫行霸道的理由,美其名曰:”我們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家要多做貢獻,共克時艱“。百姓就真的聽了,在為暴君賣命的同時還以爲自己很”愛國“。只是他們從來沒想過”愛國“究竟是什麽,如果愛國是”愛人民“的話,人民哪裏在戰爭中得到一丁點好處?於是,下一次戰爭販子們要發動戰爭時,儘管有些人不願打仗,但在這種所謂”愛國“政治正確的驅使下,他們還是會去做炮灰。
當你在”爲國捐軀“之前,先要想想,你在爲了誰戰鬥,這個國家到底值不值得你爲之去死?國為民而立,民不爲國而生。
説句題外話,今天我考試,自覺考的很好,本來想回來高興一下,可是今晚把書看完,再去寫這本書的讀後感之後,我的好心情烟消雲散,不過還是熬夜將它寫完了。幾天前我母親對我説了這樣一句話:”你真的很勇敢,每天去思考這麽多,去看血淋淋的現實。我爲了讓自己開心一點,根本不會去看它“。我的回答是:”你不去看,這些悲慘就會降臨到你頭上,到時候你想開心也開心不起來了“。就像書中的無數德國人一樣,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小確幸“,不去思考這個世界上的是非對錯,最終一步步走向了毀滅。
喬治奧威爾説過:所有的戰爭宣傳,叫囂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上戰場的人。我真的想像有一天主角保羅的戰友克托所講:”不如讓那些交戰國的國王和大臣,穿上短褲拿起棍棒互毆,誰最後活下來就算誰贏了吧“。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