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hinese Man
A Chinese Man

20+岁 tg频道:https://t.me/A_Chinese_Man 我还是习惯说些短话 欢迎关注

随感八-乌合之众杂思

关于乌合之众,大概一周前理想国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发过一点字句。大概是说“乌合之众”一词的滥用(使用“滥”字实在是我水平不足)。最近看了点材料又勾起我的欲望,稍微梳理一下,试图。

   好像近来偶尔能在公共语言场见到人们互相指责“你才是乌合之众”,真的很有意思。不论这个词是否被准确运用(这是个危险话题),我倒在意这个词在这种使用场合时,其身上是明显附有了价值感情判断的,“贬义”就是这个词语上的附件。

我找了下原单词mob的词典原义,牛津是这么说的

“a large crowd of people, especially one that may become violent or cause trouble” “一群人,特别是指会制造暴力或造成麻烦的一群人。”我没太仔细查,除了这个不带价值判断的释义以外,也有带些许贬义的释义。

有点可惜,本来是一个偏学术研究的名词,由于“乌”这个字在汉语中的隐喻,先入为主的给予了观众贬义的潜意识。本是可以叫人Jump out对其进行理性思考的机会,却又在“你是乌合之众”的对呛中不得自拔。我们需要的是自省除魅,不是党同伐异。

那么强调了在使用“乌合之众”一词应该保持其非价值性之后,我们再回来看看人们对其加上的价值。这次,我们要Jump Out,发挥想象力。

想象一下在文革时期那些红卫兵们,它们会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得到“乌合之众”的称呼吗?不会,而今天我们往回看去概括她们,决不能搭所谓“胜利者”的便乘,轻易地盖棺定论。我们在使用“乌合之众”一词去形容一群人时,倘若仅仅根据我摘出来的释义(也是最常用的),只应该有一个理由:这一群人,有实施暴力行为的倾向。

在作出这一判断之后,大部分人便进入了“伦理塔”的电梯,开始噌噌往上升。我要说的是,假如(这个假设可以被轻易否定)我们希望对于事实有更清晰的了解,那么就决不能搭上这部电梯。因为在这之后,你就会失去价值的中立。

实际上,应该质疑这所谓的“道德高地”的,不是别人,正应该是我们自己。它是一堵墙,可以以单方面所认同的标准比如所谓的“底线问题”,将另一方拒之讨论外。这无疑有害于对真实的把握,当然现实要复杂许多,有的时候(毋宁说大部分时候)“真实”实在是不需要的东西。

“自己正处在文革之中”,不知道有没有哪个大脑曾在作此预设之后投入对周边环境的观察之中,有的时候可能真的会发现不少共同点。比如说赛博世界的大字报,还有崇尚暴力、丛林法则的人民。

许知远的十三邀说得不错,偏见其实就是大脑观察世界的一种预设,在认识到这一点,给偏见一词去价值判断化之后就会发现,如果你没有这种预设,那你压根其实就没有在观察这个世界,纯粹的好奇心本身就是个理想状态,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我们可以尽量的除掉由于预设带来的对世界观察的“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