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cheWu
WencheWu

前國際新聞編譯,韓劇、書籍成癮人士。 每週分享讀書心得,偶爾介紹韓國文化。

【閱讀筆記】因為語言我們得以溝通 卻也永遠與萬物隔絕-《苦雨之地》

太古之初,人與萬物說同樣的語言,島嶼、遠方的星光、風掠過草跟海浪的聲音,與嬰兒的哭聲彼此啟發....


 人類是否曾經能夠理解萬物?那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人類失去與萬物對話的機會?雖然擁有共同的語言,人類之間又真的能夠理解彼此到多少程度? 

《苦雨之地》,題目借用了美國自然作家瑪麗・奧斯汀的書名《The Land of Little Rain》,其中的「雨」,似乎就如同語言,以及語言承載的內容,不論多或少,都有可能會讓人感覺到「苦」。

在書中,作者吳明益以長篇小說的格局,貫穿了六個中短篇小說,而共同的元素,則是想像未來世界出現的新興電腦病毒「雲端裂縫」。 

這種病毒一開始只是進入感染的雲端資料庫,但如果有任何可以追索的數位足跡,它就會追獵、破解,並且把你的一切「打包」起來。(中略)結合使用者在網路上的活動數據,找出一個或是數個最適合「撿到鑰匙」的人,寄出訊息給他們。

 跨越傳統的語言及對話,「雲端裂縫」彷彿形同另一種半強迫式溝通方式,讓一個人能夠更直接地走進另一個人的內心。有人因此更認識了枕邊人;也有人因為害怕,遲遲不敢使用鑰匙;更有人迫切地渴望獲得某個人鑰匙,希望藉此跨越生死的距離。

 儘管這種「新語言」,讓傳統的口語對話及文字相形見絀,但在〈人類如何學會語言〉一章中,提到以文字及手語向聽障者描述各種鳥叫聲的內容,卻似乎又跨越了那層障礙,重新定義並肯定文字承載語意的功能。

 在書中他形容棕頭牛鸝(brown-headed cowbird)公鳥的叫聲:「聽起來像是黃金融化後往下流淌,凝結後撞到石頭,發出了鈴鈴的聲響,結合了好聽的液體流動聲以及金屬的鏗鏘聲。」而北美紅雀(northern cardinal)會發出「像是在摩擦打火石的聲音」。

 不只描述人與人間的對話,書中也提到關於人類與自然間的交流。不論動物、植物、土地,或是海洋,透過跨越語言達成交流,彷彿回到遠古,當人類還未自詡為萬物之靈、背棄自然而去之時。

ama說,講故事不是給別人聽,是為自己好,因為在講故事的時候,你要把自己想成另一個人、一棵樹、一頭山豬,通過這個,你才會變成真的人。

 彷彿呼應著書中人物的對白,吳明益透過時而如同流水,時而呢喃迴旋,富含節奏感的文字,精巧地刻劃出書中的角色及情節。藉由各種知識的堆疊,就如同作者本人就是書中的角色,然而饒富趣味的幻想情節,卻又會提醒讀者,一切只是虛構。 

 閱讀這本小說,就如同拼拼圖,唯有在最後一刻,才會了解每一塊拼圖間的關係,以及作者精心的安排。如同作者的其他作品,《苦雨之地》結合了人文關懷、環保等議題,透過閱讀的過程,也讓讀者得以重新反思語言及人與自然間的關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