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cheWu
WencheWu

前國際新聞編譯,韓劇、書籍成癮人士。 每週分享讀書心得,偶爾介紹韓國文化。

【閱讀筆記】你我都是流浪者—《流浪者之歌》

「這是充滿微小信仰的時代,亦是各種信念流動的時代」,在小說《新神》中,作者邱常婷如此描述。當科學成為正統教育的主流,信仰被駁斥為非理性,尋求原因與結果的論證,似乎成為現代人化解各種疑慮的萬用鑰匙。然而,我們是否因此活得更加心境澄明?還是始終如同數千年前迷惘的人們一般,努力尋找解脫的方法?或者更慘的是,失去信仰的我們,連最後一絲希望也自我斷絕了?
我需要先成為無知的愚人,然後才能發現自我中永恆的阿特曼,我需要造作罪孽才能重新開始生活。而我的路又將引我到何方?這條路簡直愚不可及,彷彿是螺旋形,也許是原地繞圈子;但無論它會引我到何方,我都將循路前行。

「這是充滿微小信仰的時代,亦是各種信念流動的時代」,在小說《新神》中,作者邱常婷如此描述。當科學成為正統教育的主流,信仰被駁斥為非理性,尋求原因與結果的論證,似乎成為現代人化解各種疑慮的萬用鑰匙。然而,我們是否因此活得更加心境澄明?還是始終如同數千年前迷惘的人們一般,努力尋找解脫的方法?或者更慘的是,失去信仰的我們,連最後一絲希望也自我斷絕了?

改編釋迦摩尼得道故事 探討人生意義

由德國作家赫曼・赫塞所著的《流浪者之歌》,以婆羅門之子「悉達多」的求道之路為主軸,撰寫如何由名望之後,歷經窮困、苦行、奢華,求教於娼妓、沙門長者、佛祖、船夫、大自然,流浪了一輩子之後,終於看透真理、得政解脫的過程。

故事聽起來很熟悉,甚至有人會認為這是一本講述佛教創始者悉達多・喬達摩(釋迦摩尼佛),但若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流浪者之歌》中,悉達多出身婆羅門,與史實上釋迦摩尼出身剎帝利有所出入。此外,藉由悉達多求道於佛祖的情節,也可以看出作者並不是筆誤,而是將「悉達多・喬達摩」這個名字,有意識地區分成兩個個體。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顯示了作者並不了解佛教的脈絡,但或許這才是整本書的精髓所在。

從萬物、百業求道的流浪者

儘管從各種資訊看來,主角悉達多仍是聰慧於常人的,但藉由將悉達多切割出來,《流浪者之歌》在佛祖得道的故事中,提供了一個常人可以投射的角色,他會犯錯、曾經愚昧、自傲、焦慮,甚至就連在接近結尾,還為了親情經歷一番掙扎。也因此,比起傳說故事,《流浪者之歌》或許更能給人啟發,就如同譯者楊玉功所說:「照出讀者內心之悉達多」。

我發覺我們已然陷入了語意的迷宮和言詞的衝突,我並不否認我剛才有關愛的言詞明顯與喬達摩的教義對立,這就是我之所以如此懷疑言詞的原因。(中略)對於這位偉大的導師,我認為事實比言詞更重要,他的生平事蹟比他的教義更重要,他的姿儀比他的言論更重要,並非由於言論與思想,而是由於他的生平與事蹟我才將他視為偉人。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或許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作者身為德國人,卻對於佛教理論頗有專精的事實,而在這本由漫遊者文化所出版的版本中,譯者楊玉功與校譯丁君君的專業能力也展露無遺。尤其是最後這段,當悉達多再次遇到少年時期的友人僑文達時的論述,更是最後的精華所在。

文字、語言如迷霧 看透才能認清本質

雖然就如同悉達多所說,語意經常是迷宮甚至陷阱,但這段文字卻也精確地呈現了許多宗教的信仰者,甚至是現實生活中的場景,都過於著墨在表層的文字與言語,最後反而離目標越來越遠。就如同成功人士的書籍般,許多人往往希望複製同樣的途徑獲得成功,卻忽略了時空條件與自我基礎截然不同的現實。

「道法自然」,在閱讀的過程中,這句話不經意地出現在腦海,同時更驚訝地發現,其實或許各宗教的目的都是相同,只是每位聖人所使用的方法各異,又因為他們遺留下來的經典,讓信徒誤以為得道的方式只有一種,忽略身邊其實萬物都存在著知識、經驗與真理。

指引世間流浪者們走出迷惘的小說

原本是因為想要整理書架,意外重新拿起這本書,卻沒想到在為了決定它的去留而重新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過去從未領略,或是曾經讀懂卻早已遺忘的收穫。也因此,想要藉由這次介紹它,讓更多人看見曾經風靡歐美的這本《流浪者之歌》,並推薦給所有在生命中感到迷惘、困惑、挫折的流浪者們,或許它也能給予你不同的視野與心境,找到撫慰自己、讓自己獲得平靜的道路。


誠品線上:https://eslite.me/4bchgy
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s://pse.is/4c5yp5
博客來:
https://pse.is/4c2vz9
讀冊生活:
https://pse.is/4bmzku
讀冊二手書:
https://pse.is/4b34g3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