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鶴焚琴
煮鶴焚琴

人群觀察員 采風在田野  沙門 醫士 學者 律師 

【內亞風雲】磧西漢人的文化貧瘠感


(太初庚子八月十九;藏歷鐵鼠八月十九;希吉來歷一四四二二月十七)(廿九之三)

大清滅鄭成功,直至民國在臺,是中國統治臺灣的法理依據。大清滅准噶爾,直至王震進疆,是中國統治新疆的法理依據。但是,若加入族群文化因素的考量,則治疆之難,更在治臺之上。若以跟大院文化的遠近來觀,臺灣文化整體上好歹近經閩南、潮汕,遠絡中原、華漢,而內亞文化、磧西文化,則以(烏茲別克斯坦、喀山、六城)、(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伊犁、塔城、阿山)、(俄羅斯、衛拉特、博爾塔拉、巴音郭楞)、(河西四郡、灃渭、河洛)四種為體,更加難以調和。如果想要順利完成社會整合,一是作為基底的文化必須具有足夠的包容性,二是現實的政治過程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應社會現狀和持分者的情緒。

對臺灣來說,其已形成穩定的自我認知。作為基底的臺灣文化承認現實的多元,而自由民主體制又給予民眾以政治參與權,從而造成廣大的中產階級作為社會主體以支撐其存續。

對磧西來說,大院文化所熏育的權力者,僅能允許磧西以漢人文化作基底,可惜,其尚無力承擔前一副重擔,而現實的政治過程又完全否棄曾經真實發生的本地歷史。這便造成今日之困境。

在此背景下,三代磧西漢人的生活,與軍事思維難捨難分。宏觀來看,現代磧西漢人族群史,亦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密不可分。

一代進疆(四五十年代生人)

除了少數漢人聚居點如奇台,由於羈縻制度,王震進疆之前,漢人文化分佈極少。五六十年代,第一代漢人自內地西進磧西,以兵團體制為根基,構建起一種區隔於當地社會的獨特環境。第一,這種兵團環境,區別於軍隊環境,前者以農業和工業生產為任務,後者以軍事訓練為任務。第二,這種兵團環境,區別於工廠環境,前者准軍事化管理,後者類似於東北生產型工業企業的單位。不過二者最為接近。第三,這種兵團環境,區別於大院環境,前者從事最為繁重的底層工作,後者以公務員身份存在。主要在兵團和工廠工作的一代磧西漢人,逐漸放棄了來源地文化,而是以單位為生活中心,沿著同事關係的軌道構建起人際關係網絡。

二代建疆(六七十年代生人)

二代磧西漢人由於生長於兵團和工廠體制之下,往往自然地全面放棄了一代漢人的內地文化,轉而形成類似於大院文化的一種新文化。這種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人際關係平等,同事之間僅稱職務,同輩之間直呼其名,第二,人際關係疏離,大單位、小家庭,出了單位互不相認,第三,社會關係網絡支持度低,由於本地親屬匱乏,夫妻二人所撫育的子女,僅有父母作為依靠,乃至一無所靠。也正因此,二代磧西漢人較普遍地交往能力不強、文化水平不高、組織能力有限、自我思辨極少。而本地親族龐大的維民、哈民、蒙民,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和社會資源供其擷取。

由此所形成的二代磧西漢人的內心懸置感,表現相對明顯,其一時間找不太到自己情感和精神寄託的安放之處。因此,在接觸到一種自我認同的、願意接近的新做法時,其會非常主動地往上添加新的意義。而山東人明顯有自己傳承有序的老派做法,一旦於禮不合,馬上有人指正,酒桌排位、敬酒順序、倒茶禮節、舉杯要求、敬拜鬼神,都非常細緻。

二代磧西漢人的內心懸置感,還不盡然是八十年代所風行的「文化認同上的迷思」。他們往往會強調自己的漢人屬性,但這種脆弱的文化聯結實際上反復遭遇北京政府的漠視——不少一代西進之人,是內地歷次政治運動的受害者,兵團人士,反而更不易受北京信重。

三代離疆(八九十年代生人)

三代磧西漢人生於計劃生育政策之下,一孩家庭結構導致其子女的同輩交往更加稀少,「交往能力不強、文化水平不高、組織能力有限、自我思辨極少」愈發嚴重。陸華群體,湘籍人士,樂於組織同鄉會社。海華群體,粵語、閩南、客家,百花齊放。

「衝出新(新疆)西(西安)蘭(蘭州)」,是磧西漢人想要回到內地、獲得美好生活的窄門。但「招工、考學、從軍」這三大傳統路徑,僅剩考學一條。加之內捲嚴重,情勢不容樂觀。一曲「落滬」,道盡磧西人的辛酸苦辣。

四代無疆(〇一十年代生人)

……

在北京局勢急轉直下的今天,作為最邊緣存在的漢人族群之一,磧西漢人何去何從?

(庚子乙酉辛巳。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