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民
王庆民

中左翼社会民主主义者;希望为没有话语权的边缘人群发声者;致力于改善民权民生,做些实事

致葛剑雄教授的信

葛教授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河南省的学生,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经历了较为特别的童年和中学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亲身经历和看到听到了很多教育问题,自己也磕磕绊绊的走过了七年中学生活(包括复读的一年)。由于种种原因,我既对现今中学教育感触极深,又与现行教育体制有一定的疏离,加之这些年通过自学,包括大量的阅读,经过较为独立的思考,对当今中国教育问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而由于我的特殊经历,对校园暴力问题体会尤深。

       作为一名学生,我个人写作能力有限,条件有限,没有很多专家学者的写作水平,也缺乏这些领域研究者查阅资料的条件,但是作为一名学生,作为各种教育问题的亲历者,作为一名在中部地区的城市、县城及农村均生活和学习过的学生,有很多直接经验,所写的东西还算是有一定独特性吧。我相信至少相对于大城市中小学出身的很多学生,我更清楚占青少年人口大多数的中部地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更能清楚的了解黄河母亲抚育的有亿万国人生活的中原地区的教育现状。加之我经历特别,没有被教育体制完全吞没,且为中途进入正规教育,接受教育中又有意或无意的与教育大环境有所区隔,所以能够以一种既为参与者又为较独立观察者的双重角度看待教育问题。

       如文末所写:

      “校园暴力问题作为当今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教育体制问题,具体说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问题、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形式问题、教育资源的城乡、区域、校际分配问题、高考问题(这个很关键就单列)、家庭与教育(包括家庭本身的教育、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问题等。当然这些问题互有重叠和交叉。除了中学,当然也会连带分析小学和大学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我都在构思,写作完成需要一定时间。我没有很多专家学者的学术水平,也缺乏大量文献资料,但是作为一名学生,从学生视角根据亲身体会和各种间接了解讲述和分析教育问题,还是有一定独特性吧。本文即校园暴力问题是我所写的中学教育问题的第一部分,其他的会陆续完稿。我希望我写的这些能够对推动教育改革起到一些作用,哪怕只有一点点作用也好。如果我的文章能够为解决以上这些教育问题提供一个切入点、一种关注和启示,哪怕起到一点点微小的积极作用,我就很欣慰了。”

       由于我现在面临各种问题,身心压力极大,精神状况不佳,这么多方面的教育问题可能一时半会难以全面细致的论述,短期内无法完稿,所以您先看这篇已经完成的关于校园暴力的文章吧。其他的我会尽力去写,只要还有机会,我一定完成以上所提到的所有教育问题的分析,把这些方面都单独写成文章,且均包含现状详情、(现状的)具体危害、(导致这种糟糕状况的)原因、解决办法这几部分。

      《关于校园暴力成因、危害及如何治理的一些思考》一文于2016年10月完成,后来又有了一些删改。这篇文章是和我个人的自述同时发往《南方周末》编辑部的。当时行文较匆促,后来这几个月如上所述我个人又有很多事情,所以写的并不很理想。当然个人能力也确实有限,所以存在诸多不足,也希望您看完之后能够批评指正。由于我条件所限,不能查阅较多资料,所以很多具体案例、数据多来源于公开的新闻报道、各种报刊的相关文章以及少数论文,还有部分引用自维基百科。除亲身经历和个人在学习生活中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之外,其他相关案例、数据基本都注明了信息来源。除这些引用之外,绝大多数内容均为个人原创分析,水平有限,有些语句可能不够规范、格式不正规,与专业论文水平有很大落差,望您见谅。其中文章后半部分即关于如何解决校园暴力的十点建议较完整清晰,前半部分即校园暴力现状和成因、危害的描述和分析掺杂了比较多的我自己的个人感慨,可能表达的条理不够清晰,很抱歉。不过有些内容确实不适宜于分条罗列,那样又会有一些问题,所以考虑再三还是保留初稿时的格式和内容。此外还有一篇写给《南方周末》的《对媒体调查报道校园暴力问题的一些构想》,也一并发给您供您参阅。至于自述,由于我个人情况特殊,不具备代表性,而且文章很多情节很闹心,所以就不发给您了(我把自述发给新闻媒体是有其他目的,例如澄清一些事情),我可以将部分关于我学习时期看到听到的一些校园暴力的那部分摘编后发给您,其实有些截图您已经看到了,我可以再编辑一下发给您,作为阅读《思考》一文的一些参考。

        我在《南方周末》等媒体上都读过关于您的报道,知道您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而且又对教育问题非常关注,并以敢言著称,为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各种问题积极发声,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我非常敬佩您。我一直对您,还有例如郑也夫、钱理群等学者极为敬佩,我知道你们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公平正义、为推动社会进步做了很多事。虽然近年来国家在一些方面又出现一些都懂得的情况,你们仍然能够坚持理想,以理性的批判态度指出中国教育的各种弊病,为包括教育改革在内的各种问题奔走。我作为一名学生,也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我因为较为特殊的经历,在中学阶段既受到校园暴力(包括各种歧视孤立等冷暴力)伤害,又曾经伤害过他人。我也亲眼看见亲耳听到过各种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由于这些经历,对自己身心都造成了巨大创伤,造成的影响延续至今。我希望通过写出这些文章,让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从制度上去改善一些方面,至少能够让校园暴力问题有所缓解,有所减轻。如果这样,就算我对以前做的一些错事的一种救赎,也算对我出生20余年对社会无尺寸之功的一些弥补吧。此文较长,有近7万字,表达的内容很多很复杂,希望您每一部分、每一段落都看到。如果您看完之后认为有一定价值,希望您方便的时候回复我一下,如果能够比较具体的指出文章的缺点和不足,纠正我写的一些不合理的观点、错误认识的话,那最好不过。如果因为比较忙或其他原因,不便于具体回复,我也能够理解。如果您看完后感觉文章并无价值,质量很差,也没关系,我也会虚心接受。总之无论如何都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看完之后认为有价值,方便的话可以推荐给您认识的专家学者,尤其研究校园暴力、青少年成长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阅读,也可以推荐给一些知名媒体人士,如一些记者、主持人等。至于政府部门,我暂时不希望他们关注我。因为我在其他文章(例如我的自述)中激烈批判体制,在本文中也有涉及对体制的批判。个人的政治观点等也属于政府部门不怎么喜欢的(当然也不是反政府,不是那种激进反体制派,但是仍然与现在实际宣扬的价值观抵触),不希望这些人现在就看。虽然文中提到的很多东西都需要政府去做,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些个人建议,能够让您以及其他知名学者看到,我就很欣慰了,并不指望政府立即接受我的这些建议并且执行。我比较信任像您这样的知识分子,而不是政府官员。我希望您能够倾听来自中部地区学生的呼声,倾听一位普通公民的忧愤,知道有我这样一个人。只要您看到我的文章,看到我的心血,明白我对解决相关问题的期待,我就非常感激了。

        此外文末的注释中也讲了一些写作此文的缘由、目的,供您参考:

       “当然,我这篇文章写的很多内地中学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建议并不只是说为了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还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内地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贫乏和劣质、教职工薪酬过低、升学压力过大、平日学习过于劳苦、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痛苦、工薪阶层及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的质量、日常生活条件与大城市相比差的太多(虽然比以前条件好多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以及家庭不幸儿童处境问题,涉及数以亿计的青少年,这些都是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发展中学阶段的公民教育,培养独立自主、人格健全、自信自尊自爱的公民,如通过学生有序参与校园管理和有限自治来培养学生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能力等也是我想要说的。提高教师素养和改善教育内容、形式,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张扬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中学阶段有自己独特而又融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是我很希望的。(当然,这些方面我会在其他专题文章中详细阐述,在此文中就化繁就简,简略的提及一点。)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希望通过写一些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情况以及思考的解决方式来尽一份力。当然我希望解决校园暴力问题也并不是只针对个别现象,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对这一普遍问题进行防治,只从微观切入处置个案治标不治本,而且这样只能处置非常“知名”的事件,也解决不了绝大多数校园暴力。只有在全国范围都能加强校园暴力治理,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学生、惩治校园暴力施虐者。不过对于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一些被披露的校园暴力事件,也应该公开依法严惩,起到警示作用,也为解决更多校园暴力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和参考。”

       “文中提到的很多解决手段有些可以立即实行,还有一些在当今社会大框架下并不能一蹴而就,我所构思的防治校园暴力的手段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比较理想的大环境下才能实现的。至于具体哪些能够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立即实行,哪些只是一种远景,逐条分析就能够得出结论。而且各地根据不同的发展情况可以务实的做力所能及的改善,而不必都要达到太高的要求。”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条件有限,所以写的很不完善、不系统,也不能有特别多详实、清晰的数据,只能根据自己直接经验和看新闻报道、在互联网与现实中与他人交流、阅读相关文章、书籍、看到听到各种相关学者及社会名人言论等思考后写作,有些数据事例引述是根据以前看的东西的记忆,不能保证100%准确和有理有据,只是会尽可能客观公正,因此只能做一个了解内地中学状况的参考。很多描述和认识还需要一些有能力的媒体机构或其他调查组织核实和确认,通过一系列客观公正的调查充实证据。此外还要再强调一下,我讲的内地中学存在的校园暴力现象并不是某具体省份、城市乃至县城独有现象,而是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社会治理状况类似、社会风气和社会大环境、公民思想文化素质水平接近等各种校园暴力形成因子类似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一省一市一县的特殊问题,在沿海大都市郊区的类如打工子弟类学校亦存在类似状况,有些比内地普通中学还要严重的多。而且校园暴力整体上是在全国、东亚、全世界都不同程度存在的问题,只是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原因在严重程度、具体表现上有所差别,而且这种差别有很多原因,并不是某特定地区人民的原罪。希望不要因此文和上一篇自述产生地域黑现象,认为校园暴力是个别省份或者个别县市行政区的“独特”现象。”

       “因为我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校园暴力问题等负面现实的批判和思考,所以着重讲了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但是并不是说内地学校就是“悲惨世界”似的,同学之间也有很多友谊和温情,课堂也有很多欢乐与感动,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校园的经历还是以快乐和美好为主。无论是沿海、内陆、大城市、县城还是农村的学生中都有很多道德品质优良的好同学,并不是说县城和农村的学生普遍素质都差,相反还是好的学生占多数,真正喜欢欺人滋事的流氓恶棍学生只占学生少数,不过不同成长大环境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有一定差别。人与人之间关系也不是都充满对抗,剑拔弩张,勾心斗角,很大比例的学生也在没有直接遭遇严重校园欺凌的情况下度过了六年中学时光(具体比重不同学校差异很大,不过应该都是占学生大多数),我个人在中学时期也结识了很多很友好和热情的同学,给了我很多支持和帮助。相对于成年社会,其实中学校园里还是有更多真情与友谊的,客观来说当然还是成人社会有更多的污浊。所以不能以偏概全的认为处处都是校园暴力,而且不同学校之间乃至同校不同班级之间情况差异也很大,要区别看待,具体分析。”

祝好

                                                                                                                                   

                                            王庆民


(注1:我与葛教授的交流情况比较复杂,这封信是2017年即发送给他的,发到了他的邮箱jXxgXX@aliyun.com。此后我又断断续续与他有些联系,我在去上海期间,还赴复旦大学当面递交材料,但他当时赴美国出差,未能见面。我只好把亲笔信和相关材料塞到他的信箱。他一直建议我合理合法维权,对我的政治倾向不了解,也未对我有任何政治方面的建议,我的一切活动、社会运动,尤其在香港中联办割腕抗争、如今流亡海外等事,他均不知情,希望不要连累到他。) 

我在2018年5月在复旦大学期间写给葛教授的信。当时我为了安全,在发到社交媒体上时打了码,不打码的已删了,如今只有打码的信了


(注2:本文发于2017年。此外,在2018年,我还通过EMS、电子邮件和当面递交方式,连同我的《防治校园暴力的建议书》、《关于校园暴力成因、危害及如何治理的思考》及举报信,递交给了贺卫方、钱理群、秦晖、史杰鹏等学者,以及两位犯罪学知名人物李玫瑾、王大伟。但除个别人外,均无回音)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